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郑和下西洋简介这个问题,郑和丝绸之路故事郑和被迫入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郑和下西洋的英文资料
郑和下西洋的英文资料如下:
Zheng He's voyage to the West was a voyage between Yongle and Xuande in Ming Dynasty. The first voyage started in Yongle three years(1405), and the last voyage ended in Xuande eight years(1433), totaling seven times.
Because the mission was being made by Zheng He, and the fleet sailed to the west of Borneo.
On the seven voyage, Zheng He, the three treasures eunuch, led the fleet from the point of departure to the port of Liu Jia Gang, and to the port of Taiping port.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and Yang Yang visited more than 30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ing Java, Sumatra, Su Lu, Peng Heng, Zhen La, Gu Li, Kun, bang Ge Luo, Kun, Tian Fang, Zuo FA Er, Wu. Rumus, Mugu Dushu and other places are known to reach East Africa and the Red Sea as far as possible.
Zheng He's voyage to the west is the largest and longest sailing voyage in China in ancient times. It is also the largest maritime explo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before the voyage in the late fifteenth Centur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isputes about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Zheng He's fleet, such as its purpose and scope of navigation, and its evaluation of the seven voyages.
翻译: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扩展资料:
郑和:
郑和(1371年- 1433年),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
郑和下西洋简介(200字内)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
1.扬明朝天威
2.寻找建文帝
3.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发展和扩大海外贸易。
4.实现海内外大一统的太平盛世。在这种宏伟目标的指引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诸国,为实现世界“大同”与“和谐”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
5.为了传播中土的文化。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梗概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
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
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扩展资料
主要角色:
1,郑和
12岁的郑和被净身送往京城,燕王朱棣举兵用武力夺得皇权。郑和成为朱棣的得力助手,并将朱棣下西洋的构思变为现实:消灭海盗陈祖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想穿越大西洋,但因航线有误等原因最终失败。
2,朱棣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他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简介
1、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2、意义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
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3、郑和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简介50字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1、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
2、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关于郑和下西洋简介和郑和丝绸之路故事郑和被迫入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