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2、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3、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4、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1、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二、景颇族特点和风俗节日
“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目瑙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瑙”。每逢目脑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脑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
撒种节和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相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某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人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
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种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秋天,稻谷成熟了,景颇族农民把割下的第一捆稻谷舂成米,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到家共尝新米饭,欢度新米节。
景颇族的住房用竹子、茅草建造。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猪、鸡。竹楼以屋脊为界隔成两半,一半是主人家居住和煮饭的地方,靠里面的一端为上方,由长辈住;靠外的一端为下方,由晚辈住。另一半用于招待客人和堆放杂物。
三、景颇族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景颇族的主要风俗:景颇族服饰习俗、景颇族建筑习俗、景颇族饮食习俗、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无论男女都特别崇尚黑色,所以他们的服装颜色基本上,都以黑色或深色系为主。当然景颇族男人也特别喜欢,穿白色对襟圆领上衣。头上会佩戴白色或黑色包头,而且腰际还会佩带腰刀和筒帕。
而景颇族女性的服饰相对来讲,要比男性的服饰更加复杂。她们喜欢穿黑色对襟短上衣,下身穿黑红相间的筒裙,并且无论老少都会绑腿。景颇族女性对银饰品特别在意,每当节庆或结婚时都会佩戴,银项圈、银链子、银耳环、银手镯等。
被摆脱如某饮血的时代之后,就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子的本领。无论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还是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建筑习俗。景颇族由于聚居于云南地区,所以就地取材建房是其一大特色。
竹子、茅草是景颇族先民的主要建筑材料,他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势情况而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见到两层竹楼,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住房样式差不多。都是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
由于云南地区盛产水稻,所以景颇族人以大米为主食。他们会将大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竹筒饭、肉稀饭,都是景颇族人每天的必备食物。由于其族人特别喜欢吃辣味食品,所以他们会经常将一些蔬菜或者肉类,放入很多辣椒之后再食用。
新米节食俗是景颇族的一大特色。每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时,景颇族人的米仓中被装满新米。他们会将新鲜的稻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味丰收的乐趣。当然,热情好客的景颇族人还会邀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共尝新米饭,这种习俗其实就是“新米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非常有特色,按照汉族解释就是跳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目瑙纵歌节”,正常情况下这个节日的时间2-6天不等。之所以被称为“目瑙纵歌节”,主要原因就是在举办这个节日时,会在场地中央树立四根目瑙柱。
而且每一根柱子上面,都绘有极富象征意义的各式图案,而且还会交叉两把长刀和宝剑。在“目瑙纵歌节”开始之后,景颇族人会纵情跳着“目瑙”舞。笔者认为这种舞蹈其实也源于,景颇族先民时期的祭祀活动。
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大约在7-9世纪出现了及大规模的迁徙。景颇族先民沿着横断山脉不断南迁,并最终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关注。“寻传蛮”、“高黎贡人”就是唐朝人,对当时社会景颇族的称呼。
“寻传蛮”中的“蛮”字,可以看出景颇族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迁入了澜沧江至金沙江沿岸。所以唐朝统治者才会将景颇族,正式划入南蛮族群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央管理,而且也可以使景颇族更具辨识度。
大约在公元15-16世纪,景颇族先民由于受到战争侵害,所以不得不由东向西大规模迁徙,而此时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时期。尤其是在16世纪后其,大量景颇族先民迁往德宏地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及汉族杂居。
实际上早在元朝时期中心,景颇族就曾有过迁徙行为,到了明朝乃至清朝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向云南迁徙的过程。景颇族先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其族名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也可以证实,景颇族的历史发展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