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中国十首经典交响乐
1.《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一般来说,这一乐章结构紧密,严谨大气,在乐曲中担当着开门见山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就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这一乐章多为抒情气质,往往有着十分抒情的慢板,适合烘托乐曲气氛和抒发情怀。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这也是历代作曲家变化最为纷繁的地方,如18世纪流行的小步舞曲,19世纪曾有人使用过的圆舞曲等等。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一般为乐曲的终曲,多采用欢快的快板,以表现热烈的气质,如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有五个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等等。
二、贝多芬交响曲十大名曲
贝多芬交响曲十大名曲为:《第五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幻想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第40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大地之歌》《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第五(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4—1807年,并于1808年12月22日由贝多芬亲自指挥首演于维也纳皇家剧院。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
《幻想交响曲》是法国音乐家柏辽兹完成于1830年,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正好恭逢其会。
《欢乐颂》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的主要部分。《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
《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的第九首,创作于1893年。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第40交响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三首交响曲之一,三首交响曲都是完成于1788年夏天,只用了六个星期一气呵成的,是莫扎特交响曲的三大杰作。莫扎特的创作却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
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第六(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悲怆交响曲》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使柴可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
据阿尔玛说,马勒最初打算根据这本诗集创作像《漂泊的青年之歌》和《怀念已故的孩子之歌》那样管弦乐伴奏的歌曲。但是,当他开始创作之后。规模逐渐扩大,终于写成了交响曲。
10、《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三、交响曲十大名曲
交响曲来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歌剧的序曲——“辛弗尼亚”(意为一起和谐地发声)。1700年前后,典型的意大利辛弗尼亚是一种单乐章的、分成快—慢—快三个部分的器乐曲。
不久,意大利的音乐家们便使辛弗尼亚脱离了歌剧院,并把它扩展成三个分开独立的乐章。到了18世纪40年代,来自阿尔卑斯以北的作曲家为辛弗尼亚多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
就这样,交响曲便作为一种主要的器乐体裁出现了,它采用的四乐章形式:快—慢—小步舞曲—快。
交响曲开始受到公众的喜爱是与启蒙运动期间横扫欧洲的进步的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包括公众音乐会的出现。
在伦敦、巴黎和维也纳等地,音乐生活的中心逐渐从贵族的宫廷转移到了新建或改建的公众音乐厅。
在这些音乐厅中有伦敦汉诺威广场饭店,海顿的伦敦交响曲在那里首演;还有维也纳的城堡剧院,莫扎特的很多交响曲和协奏曲在哪里被首次听到。
海顿的最后20首交响曲几乎都是为巴黎和伦敦的公众演出而作的。莫扎特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没有为宫廷赞助人写过交响曲。他著名的G小调交响曲(1788)显然是在维也纳的一座赌场首演的——那里是人和金钱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