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春联的特点有哪些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春联的特点,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春联的特点有哪些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一、春联有什么特点
3、平仄相对。上联尾字为仄音(上声、灶帆蠢去声),下联尾字为平音(阴平、阳平)。
1、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
2、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轿缺,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平添了欢乐气氛。
春联不限定字数、句数,常见的有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和十一言联等。所谓几言联就是单联由几个字组成。像四言联,上下联都由四个字组成。如果春联长一点,单联中可能不是一句,而是分为两句或更多,那么上下联要保持一致,不能上联是一句,下联是两句。
春联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要相对一致,或者说尽可能地相同。要了解汉字词性的活用功能,如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有时也可以活用为形容词。现代汉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那么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词的词性就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彼此对称。现代汉语中的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单句句型结构分为主谓式、主谓宾式、无主句式、包孕句式、倒装句式和独词句式。
所谓节奏,主要指一个句子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比如“明月/松间/照”,其节奏就是“二二一”。春联就是要通过联句中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的变化,体现和谐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因此,上下联间的这种节奏(包括声律和语意两个方面)要相同或相应,即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平仄相反是指在春联创作时,要注意上下联互相对偶的字要求平仄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才能达到阴阳相对、音韵和谐的审美效果。
在春联创作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违律违规的情况屡见不鲜,故提出以下三个“避免”:
一是避免合掌。上下联对仗的字词的意义要尽量避免雷同,如“神州”对“中国”、“千秋”对“万代”等都是不合适的。
二是避免上下联出现不规则的重复字。有规则的重复字是春隐陪联创作中一种很好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表现力。当然也有例外,如“之”“乎”“者”“也”等虚词在春联中就允许在上下联中同位重复。
三是避免上强下弱。成联后要注意上下联气势上的匹配,做到轻重相当。若上联气盛,下联气弱,即“虎头蛇尾”,此乃写联的大忌。
二、春联的特点有哪些
3、平仄相对。上联尾字为仄音(上声、去声),下联尾字为平音(阴平、阳平)。
1、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
2、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平添了欢乐气氛。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租肢族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饥竖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三、春联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1、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返消有意空出某字的睁世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悉袭凶免难的作用。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