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恒星日与太阳日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以及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恒星日和太阳日
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恒星稿迹看来是左右摇摆,左右产生的时间被相互抵消为0所以恒星日没有公转时间)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命名为恒星日。
地球公、自转以太阳作为参照物键清并命名为正亏太阳日。假设地球没有公转,那么太阳日的时间等于恒星日时间(23时56分4秒)。是地球每天公转0.986°使得太阳日多出3分56秒。所以太阳日=恒星日+地球公转0.986°。
二、恒星日与太阳日区别是什么
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间隔。
恒星日是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1、恒星日:平年有366个恒星银尘日;闰年有367个恒星日。
2、太阳日:平年有365个太阳日;闰年有366个太阳日。
1、太阳日是依据太阳运动,所定义的时间,可以分为锋握禅视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2、恒星日是依据恒星运动,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
太阳日=23小时56分4秒加+24小时/恒星年=24小时。恒星日是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公转导致恒星日比太阳日多出一天,那么一回归年的恒星日是366天。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自转都是逆时针,所以公转360°抵消掉太阳日360°(一个恒星日)所以每年多出一个恒星日。于是平年有366个恒星日,365个太阳日。闰年有367个恒星日,有366个太阳日。
三、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09894秒。
一个太阳日=23小时56分4秒加+24小时/恒星年=24小时。
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物,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
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裂局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
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360度,用时23时56分4秒。
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360度56分,用时24小时。
两者的差别在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如果地球不公转,那么以太阳或者恒星作为参考点都是一样的。
恒星日是地球转过360°后,与远处的恒星处于同一角度时的时间,对于地球来说,恰好转过360°。
而地球日是太阳光两次直射地球某一点(即太阳高度角最大,不一定是90°,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时的时间差。这样一来,二者就有了差异。
太阳日分为视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视太阳日是依据视太阳定义的,也就是真实的太阳两次经过该地的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可以使用日晷来测量。
平太阳日是以平太阳为参考点,以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转360°59',需时24小时。更明确的说,平太阳日是经由观察太阳相对于恒星的周日运动,所正顷获得的平均太阳时,经由人为的调整而显示在时钟上的时间。
在历史上有许多方法被用来模拟(显示)平太阳时,最早是使用漏壶或水钟,差不多从纪元前四千年到纪元前二千年中期。在纪元前一千年中叶之前,水钟只能依据视太阳日来调整举源陆,因此除了能在夜晚继续使用外,他的准确度并不会比依靠太阳投影的日晷好。
在20世纪初期,机械时钟的准确度还没有比地球自转所显示的恒星时钟来得准确,即使到了今天,原子钟的精度已经比地球的自转更为稳定,恒星时钟仍然被用来校准平太阳日。
在20世纪末期,地球自转的速率被改以外星系的无线电源来定义,并且平太阳时也被转换成外来的无线电源的比率。平太阳时与协调世界时之间的差异,就成为是否需要做闰秒调整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