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以及背水一战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破釜沉舟的主要人物)
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
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是韩信。韩信,淮阴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自幼熟读兵书,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家境贫寒,常食不果腹。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韩信开始的时候投奔项梁,后来又跟随楚霸王项羽,但不受项羽重用。最后,韩信投奔汉王刘邦。
背水一战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背水一战的故事: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破釜沉舟的主要人物
破釜沉舟的主要人物是项羽。
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钜鹿之战。前208年十二月,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秦国王离及章邯。渡漳水后,命令兵士凿沉船只,打破煮食用的釜镬,只带三日干粮。最后于钜鹿大败秦军。
后世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成语解释
近义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背城借一、孤注一掷、济河焚舟
反义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抱头鼠窜,望风而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解释:釜:煮饭用的一种锅;舟:船。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
扩展资料:
项羽,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国下相人,秦朝末年西楚军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七岁后随叔父项梁迁吴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起兵反秦,被楚后怀王封为鲁公。前207年钜鹿之战中,项羽统率楚军五万大破秦军四十万,决定秦朝覆亡之势,秦三世[来源请求]自降为“秦王”,不再称“皇帝”。项羽起兵三年,即率领山东六国诸侯灭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仅二十五岁。
前206年,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项羽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因分封矛盾引起各路诸侯纷纷反叛,且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未能重用范增、韩信、陈平,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之战为刘邦指挥诸侯六十万联军所败,突围至乌江后,自刎而死。
亦认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破釜沉舟??百度百科:项羽
背水一战主人公的名字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韩信。
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内行,出,背水陈。容赵军望见而大笑。”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
扩展资料:
韩信,泗水郡淮阴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时人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背水一战的相关人物是谁
韩信。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汉高祖三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相关典故: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
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
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扩展资料
文献出处原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_水上,禽赵王歇。”
译文: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
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_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是谁
韩信,陈馀
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一哄而散。
请采纳
背水一战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
背水一战是韩信的典故。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韩信。成语意思的背后靠着河水布置军阵展开决战,比喻处于没有退路的环境下奋力一搏。
在秦末,韩信带兵攻打赵国,那时赵军兵力比汉军多出近十倍,而韩信觉得自己的将士在面对势大的赵军,不会拼死作战,必然会溃逃,想到了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便带军背水陈兵列阵,汉军在没有退路后大胜赵军。
韩信作为汉初的杰出军事家,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充分展现了他的才能,他用计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传统战法,后人奉为兵仙。国士无双是当时人们对韩信的评价,汉军胜利后被解除兵权,封为楚王,后被诬告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在长乐宫诱杀,夷灭三族。
“背水一战”是指一方面采取极端措施,在必须战斗的情况下,以全部力量冲锋陷阵,打出惊人的成绩,但落败后无路可退,必须决一死战的情形。背水一战通常是在极其困难、危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孤注一掷的抉择,属于将士在垂死的状态下做出的最后一搏。
韩信简介:
韩信(前232年-前196年),字旦,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神威将军”。他曾是汉朝的高级将领和重要的军事谋略家,多次参加和指挥战争,屡次取得惊人的战绩。
他为早期汉朝建立了一套卓越的军事策略和战术,成为汉朝军事战略的奠基人和拓荒者。据传,他在军事上创新突破、巧妙应用兵法,时常采取“兵不厌诈”的谋略,因而成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杰出将领之一。
在政治方面,韩信早年在项羽的部队中为副将,后来因不满项羽而投奔刘邦,成为汉朝的高级将领和官员,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在汉初期担任大将军和丞相一职,为汉朝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一系列原因,他后来被废黜、受到冤屈和残酷的政治迫害,最终在长安的废囚之地去世。
背水一战指的是 哪个历史人物
韩信。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相关典故: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
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
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扩展资料
文献出处原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译文: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
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历史人物是谁
中国历史上能用背水一战这种计谋取胜的,只有秦汉时期的韩信能够做到取胜,在后世的朝代中,敢用背水一战迎敌的将领都不多见,更别说用背水一战取胜了。
背水一战,简单地说就是背靠水源,正面迎敌,使用这种计谋是没有退路的,虽然目的是激发自己一方将士必死的奋战之心,只有击败敌人,才能生存下来,如果击不败敌人,那么自己一方不是被被敌人击败,就是被敌人赶到河中淹死,换句话说,背水一战是一个险计,取胜的难度大。
所以说,背水一战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伤了自己,那么韩信为何能用背水一战这种计谋取胜,这是巧合,还是韩信的运气实在太好?
韩信兵棋推演
一、双方军队数量
韩信攻赵之战,其实是把自己的军队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河边列阵的1万汉军。
第二部分是埋伏在井陉山上的2000名汉军轻骑兵。
第三部分是韩信率领的主力汉军,人数约有2万,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营地。
人数唯一不确定的就是韩信的主力数量是多少,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数字,只说了数万,除去河边布阵的1万人和埋伏在山上的2000轻骑外,韩信的主力应该至少有2万人,当然这是估计,韩信的人数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就算2万人吧。
赵军的人数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说法是号称20万人,按照当时战争的习惯和司马迁的笔法来说,号称的人数往往是虚构的,比如司马迁写刘邦与项羽的军队时,就分别写出了实数和对外号称数量,当时刘邦只有10万,就号称20万,这里赵军号称20万,那么实数只有10万人,同时以赵国的实力来看,也只有10万兵力的实力。
韩信
也就是说背水一战(也叫井陉之战)大概率是韩信以3万人对战赵国陈馀的10万人,1:3的比例,韩信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
《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二、计谋
韩信所用的“背水一战”远远不止四个字能说得清的,这当中包括了太多的细节,既有史书中记载的细节,更有你我不知道的细节,背水一战只是表面所能看到的计谋,韩信能够取胜,还包括一系列的计中计,包括:诱敌深入、背水激励、拔旗易帜、两面夹击。
韩信以劣势兵力反而分兵三路,绝对是一招险棋,如果赵国同样兵分两路,强力进攻韩信的两路公开军队,隔开韩信的主力与河边列阵的1万军队汇合,韩信这场仗都难以取胜,可是陈馀并没有,而是在井陉口等待韩信主力交战。
赵军主帅陈馀
1、诱敌深入之计
韩信和张耳是汉军的主帅和副帅,韩信为了让陈馀上当,不惜把自己和张耳当成诱饵,韩信本人与张耳亲自率领汉军主力攻打赵军,然后韩信败退,与河边列阵的一万汉军汇合,并且一路上丢弃各种财物和辎重,让赵国陈馀相信汉军是真的败了,从赵国主帅陈馀的角度来看,汉军的主帅是张耳和韩信,只要韩信和张耳在眼前,理论上陈馀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河边的汉军身上,事实上陈馀也是这么做的。
韩信只有把自己当成诱饵,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赵军,不仅仅是吸引赵军抢夺汉军财物,要知道赵军中如果谁能攻破汉军,杀了韩信或者张耳,那就是天大的功劳,可以一战封侯,所以汉军才会倾巢出动,财物再重要,对赵军来说,也没有韩信和张耳的首级重要,这也是韩信能够引诱陈馀上当的主要原因。
《史记淮阴侯列传》: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井陉之战(背水一战)
2、背水激励之计
当韩信的主力与河边的汉军汇合后,背后是河水,前面是敌人,对于士兵来说,唯一的希望就是顶住赵军的进攻,然后寄希望于山上埋伏的2000轻骑兵,韩信与张耳为所有士兵作出表率,主帅都在这里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能不拼命吗?不拼命就是死,不被敌人砍死,也被河水淹死,这一招比用督战队强多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士兵潜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就看你如何激发了,韩信显然做到了,即使不能打败敌军,只要守住了河边的阵地也是胜利。
3、拔旗易帜之计
当赵军全部被河边的汉军和韩信、张耳吸引时,2000轻骑迅速寻找机会冲入空虚的赵军营地,韩信这招同样是险招,如果赵军营地有部分驻军的话,2000轻骑就没这么容易拿下赵军营地,可惜陈馀失算了,营地居然空虚,迅速被2000轻骑拿下。
4、两面夹击之计
两面夹击其实是一个心理战,赵军如果能稳住阵脚,并不会全军覆没,或者大败,营地被占让赵军士卒心理上大为震动,等于自己被汉军端了老巢,以为自己一方的将领都被俘虏,要知道前方士卒在打仗时,后方营地是指挥作战的将领驻守的,还包括一些文职人员和后勤人员,这些人如果被汉军俘虏,那对赵军士兵来说,绝对是绝望的心情,很自然地产生慌乱情绪,一慌乱就败逃,一败逃就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胜负。
井陉之战
战场上的胜负,很多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导致的,只要士兵产生慌乱,那是极难阻止的了,要知道十万大军的指挥本来就是一件系统的工程,只要一小撮士兵乱了,就会像传染病一样传遍整个军队,军官根本无法阻止,这就叫兵败如山倒,一旦乱了,军队数量再多也是失败。
三、情报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知道韩信的情报工作做得好,但历史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原本李左车给陈馀建议派出一支军队攻击韩信的后方及运输队,陈馀拒绝了,然后这个情报被韩信知道了,请问韩信是怎么知道敌方这种秘密情报的?李左车是赵国高级将领,陈馀是赵国主帅,这种赵国最高机密的情报,韩信都知道,原因是什么?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陈馀军中有奸细向韩信报告了情报,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张耳,因为张耳当过相当长时间的赵国丞相,曾经多年与陈馀共事,对赵国的了解都不比陈馀少多少,张耳在赵国多年,肯定有亲信或者对赵国某些将领很熟悉,通过派人做情报工作,或金钱收买,或私下情感联络,收买了赵国高级将领才能得到这个情报。
否则,韩信怎么可能得到陈馀没有接受李左耳这种最高机密的情报?当时又没有窃听器,只能靠人传人,韩信的派出的情报人员能潜入陈馀的军帐偷听吗?不可能,这只能是赵军内部出了奸细。
李左车
四、对手
在冷兵器时代,想要了解一个人,尤其是战场上的对手,只能根据这个人的以往战绩来判断,韩信想要打败陈馀,肯定也是多方面打听陈馀,韩信手中有一张王牌,就是张耳,张耳与陈馀是莫逆之交,两个人原本是关系非常好的,因为巨鹿之战闹翻了,张耳怪陈馀没有来救自己,陈馀当时兵微势单,也不敢救,否则就是自己战死,所以两人闹翻了。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所有来自陈馀的情报,基本上都是张耳提供给韩信的,对于对手陈馀的情况,韩信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包括陈馀的性格、能力、行事风格,张耳全部告诉了韩信,韩信原本就注重分析对手,现在又有张耳提供了这么详细的情况,所以韩信对陈馀很有把握,但是反过来,陈馀则是完全不了解韩信,韩信到这个时候也只是刚刚攻破了魏国,陈馀知道的就这么多。
韩信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韩信做到了,可陈馀完全不了解韩信,落入了韩信一系列的计谋当中,可以这么说,井陉之战的一系列计谋就是韩信量身为陈馀定做的,正是因为对陈馀的足够了解,所以韩信敢用险招,敢用背水一战,敢以劣势兵力分兵迎战,敢以自身作诱饵,并最终取得胜利。
同时,陈馀这个对手并不强,也是韩信最终能取胜的原因之一,如果李左车是主帅,那么韩信将无法取胜,这就是对比,所以韩信能取胜,其实还是有一点点运气成分在内的,当然运气比例很小。除此之外,陈馀也犯了一系列的错误,比如轻敌,面对韩信在河边布阵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何如此?再比如情报工作极差,连韩信的2000伏兵都没有发现。
OK,关于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和背水一战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