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竺可桢简介的问题,以及和竺可桢的简介20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竺可桢的生平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绍兴市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开拓者.竺可桢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竺可桢,1910年清华留美生),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1]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生平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中文名:竺可桢
别名:竺绍荣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上虞
出生日期: 1890.3.7
逝世日期: 1974.2.7
职业:科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毕业院校: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哈佛大学
代表作品:《竺可桢文集》
竺可桢
一丝不苟——座右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则,实事求是精神精神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世原则
竺可桢的贡献是什么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为我国气象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竺可桢简介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
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6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
竺可桢的简要事迹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另名烈祖,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着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
竺可桢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晚年,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同时还着有《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建国后竺可桢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竺可桢代表作有哪些
竺可桢的著作有《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等。
1、《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
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
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
2、《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早在1922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
3、《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对象之所以是物候学,是因为全文都是围绕着物候学来说明的,全文分为四部分通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物候学》
是竺可桢的科普思想的代表作品。他根据物候学必须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让读者了解什么是物候学的定律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怎样开展物候学研究及发展前景,并广征博引,介绍我国古代的物候学知识及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等,行文通俗流畅,极富文采。
5、《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享誉世界,发表后立即得到国内外科学界普遍赞扬。不仅赞扬他的科学结论,而且赞扬他开创了用历史记录和物候资料研究气候变化方法的先河。
简介。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童年起,学习勤奋,并萌生爱国思想,敬佩宋代诗人陆游和明代学者王阳明等人的学识和思想。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
1905年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当年秋季入上海澄衷学校,以品学兼优,为人热情正直,被同学推为班长。
1908年春,同学要求撤换不称职教师举行罢课,学校一度停办,竺可桢乃于暑假后转入复旦公学学习。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