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慈禧太后谥号的问题,以及和慈禧的谥号是由谁定的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慈禧的谥号是满清皇后中最长的,为何要用那么长的谥号
慈禧的谥号不仅是满清皇后里面最长的,还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有谥号的女人里面最长的。至于她为什么会有这么长的谥号,这个一方面与慈禧在世的时候的权利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清朝谥号制度有关。
慈禧的谥号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一共是二十三个字,比清朝历代皇后的谥号还要多出六个字来,与清朝历代皇帝的谥号字数刚好持平,所以当时慈禧死后很多人反对她用这个谥号,认为要进行删减。
其实谥号刚刚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这么长,并且也不像后来全部都是溢美之词,先秦时期的谥号基本上都是一个词,例如周穆王他的谥号就是“穆”。在唐宋以前,帝皇的谥号还是有上谥、下谥以及平谥之分的,不过后来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自己给自己定谥的先例,导致谥号这个带有客观评判性质的称号渐渐变成只有赞美没有批评。
其实最纯枝开始清朝皇帝的谥号长度和明朝皇帝差不多,也就是十多烂山个字,但是谁知道后世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孝顺,不给自己祖辈谥号上面加点字就不舒服一样,于是清朝皇帝和皇后的谥号就这样越变越长。
慈禧的谥号长和清朝这种谥号制度不无关系,不过这个也和慈禧本人的权利欲望有关。慈禧太后在世的时候,自己就给自己上了很多尊号例如“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等。慈禧太后给自己上这些尊号实际上就是做历敏为了自己死后的谥号做好准备。
不过后来许多大臣对慈禧拥有这么长的谥号不满,他们不敢在慈禧活着的时候出声,只敢在慈禧死之表示自己的不满。不过当时清王朝风雨飘摇,慈禧改谥号一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慈禧太后徽号的全称
慈禧太后徽号的全称: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
详细介绍:
明清时对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所上的尊号称徽号,同时对尊号与徽号加以区别。《明史·礼志七》:“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
其后,或以庆典推祟歼卜兄皇太后,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徵号。”清代的慈禧太后,其算号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
其中“皇太后”为尊号,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为徽号。宋代以后的元明清,上尊号的意义有本质变化,上尊号的对象已完全转变成对皇太后的尊亲之义。《明史.礼志》不再记载皇帝上尊号的礼仪,只记载对皇太后的《上尊号徽号仪》,清代也如此。
扩展资料: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氏袭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弊谨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的谥号是什么
慈禧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唯灶唯谥号。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指培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扩展资料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辩烂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太后属于什么号
尊号徽号
明清时对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所上的尊号称徽号吵散族,同时对尊号与徽号加以区别。升弊《明史·礼志七》:“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其后,或以庆典推崇皇太后,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徵号。”
慈禧太后,其尊号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其中“皇太后”为尊号,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为徽号。由于文字过长,称谓掘物不便,在庄严场合称全称,一般场合便仅称“慈禧”。所谓全称,是指徽号在前尊号在后一起称。
慈禧太后死后谥号怎么读,麻烦断下
断法:一开始是两个字两个字一顿,配天兴圣,是一个整体部分,显皇后,也是一个整体部分。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这些字是慈禧生前的徽号,依次加上的,每次按例都是加两个字,只有一次特殊,加了四个字(昭豫尘绝庄诚),但是是用了两篇册文,也就是两次加徽号是一个时间。
扩展资料: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陵神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尺兄亏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太后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慈禧太后谥号和慈禧的谥号是由谁定的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