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问题,以及和为什么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和政治基础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和政治基础
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旨在改组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在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就使得国共两党实现了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合作。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二、新三民主义
1、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
2、核心思想:
(1)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明确反帝斗争。
(2)民权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3)民生主义:“中国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
总之,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明对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是什么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2、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加入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新发展,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致,所以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
4、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虽然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但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 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924年1月,共产党员刘伯垂、李立三和廖乾吾作为湖北和汉口特别市国民党组织的代表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有“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
扩展资料: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介绍: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
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会选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候补委员,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虽然国民党内部情况相当复杂,但它已开始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意义
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是国共合作的首发地。
合作方式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为什么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