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阿炳的原名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阿炳为什么叫阿炳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阿炳的身世有哪些
阿炳身世较为坎坷,于一八九三年八月十七日出生在无锡道观旁,他对音乐很有天赋,4岁时母亲去世跟着父亲讨生活。
父亲是华清和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又会各种乐器,阿炳便从小就跟关父亲一起学习二胡和琵琶等乐器。十七岁时,阿炳参加音乐吹奏会被世人称作“小天师”。
当他二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道士,因交友不慎吃喝嫖赌甚至吸毒,于是在他三十四岁时导致了眼睛失明,不得不走上街头卖唱,成为街头艺人“瞎子阿炳”。
一九三九年,阿炳与农村的一个寡妇董催娣结为夫妇,《二泉映月》就是这段时期内创作出来的。
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四日,阿炳因肺病去世的,后葬入道士墓。
扩展资料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一生共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许多年来,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致在国际乐坛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成为许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
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是什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PS: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请采纳是我对我的信任和肯定。。。
瞎子阿炳的原名叫什么,艺术家阿炳有后代吗
炳原名阿炳原名其实叫华彦钧,生于1893年8月17日,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他所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昭君出塞》等等,在国际上也是有些名气的。很多人都是因为《二泉映月》才开始对阿炳有所了解的。
阿炳的父亲是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母亲是一个大家族一位中下等人家的寡妇吴氏,即使阿炳的父母亲相爱,可是在当时寡妇嫁人是会被人嚼舌根的。大概是这个原因,阿炳生下来并没有以“华”这个姓来取名字,华清和按照五行算法,从生辰八字中算出阿炳五行中缺火,就从“南方丙丁火”中取了“丙和火”,自此以后,阿炳的小名就被叫开了。阿炳三岁时,张天师到无锡来巡视,应了华清和的请求,给阿炳取了名字,叫“华彦均”,这也就是阿炳原名,只是大家叫阿炳已然成为习惯,所以一直阿炳阿炳的叫着,就连后来阿炳因为梅毒侵害双眼失明,成为街头艺人,大家也都叫他“瞎子阿炳”,阿炳听着也乐呵。再然后就没有人在乎阿炳原名到底叫什么了。阿炳从小对音乐的天赋让父亲华清和感到很欣慰,华清和将阿炳送入私塾读了三年书之后,就自己手把手的交阿炳各种乐器,阿炳也是个聪明的孩子,总是能很快的就学会华清和所教的乐器,特别擅长二胡和琵琶的演奏。
阿炳这一生是个曲折的一生,从前途少年变成堕落少年,再到双眼失明,之后成为街头艺人。阿炳成为了“瞎子阿炳”,逝世后阿炳的墓碑上依旧刻着阿炳原名和阿炳两个名称。
阿炳妻子阿炳妻子是董催娣,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写成了董彩娣,在电影《二泉映月》中,我们可以看出琴妹的原型其实就是董催娣。
阿炳妻子董催娣长得并不丑,身材较小匀称,由于多年的风吹日晒,董催娣的皮肤微微发黑,虽然董催娣嫁给阿炳时已经是个少妇,由于淳朴温柔,更给这个女人增添了魅力。董催娣15岁时就嫁给了镇上的一个皮匠为妻,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因为生活越来越困难,董催娣就出去揽活做。1924年,皮匠久病不治身亡,董催娣只好将几个孩子送给别人,做学徒也好,做童养媳也罢,董催娣想着就是希望一家人都可以活下去。1932年,董催娣来到无锡,在一家烟馆里做帮佣,那时的阿炳常常去烟馆抽烟,这一来二去的就熟悉起来,阿炳觉得他与董催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就这样,阿炳与董催娣相识相知,后俩经过别人撮合,两人终于结成夫妻,是她的温柔善良赢得了瞎子阿炳的心。后来,两人结婚生活了近二十年,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是严寒酷暑,董催娣总是会与阿炳共同进退,有钱一起用,没钱一起饿,毫无怨言。之后汉奸吴正荣嚣张气盛,无恶不作,阿炳为此特意让董催娣把自己拉上街头,唱着《吴正荣恶有恶报》的段子,大家听完无不拍手叫好。
阿炳与董催娣并没有生孩子,但董催娣的五个儿女都对阿炳和自己很孝顺,1950年12月4日阿炳逝世,董催娣带上孩子们一起为阿炳送丧。
阿炳有后代吗听过《二泉映月》的伙伴们都知道阿炳,阿炳也是无锡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人之一,那么这样一个著名民间艺术家阿炳有后代吗?
其实大家对阿炳的遭遇与生活都有所耳闻,阿炳从小跟着父亲华清和道长长大,学会各种乐器,17岁时就可以正式的参加一些活动演出,又因为阿炳的长相清秀,于是世人都称他是“小天师”。只可惜在阿炳22岁时,华清和道长去世,阿炳继当家道士,只可惜后来因为交由不慎,染上了嫖娼还吸食鸦片,好好的前途被自己断送了。之后因为梅毒侵害了眼睛,34岁时阿炳的眼睛完全失明了,族人请来农村寡妇董催娣照顾他,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可能是因为梅毒,可能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瞎子阿炳与妻子董催娣并没有留下孩子,倒是董催娣与前夫留下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这五个子女长大后对董催娣与继父阿炳都很孝顺,而阿炳也将这些孩子当作亲生孩子来看待,孙子孙女也曾在阿炳身边长年生活在一起。
所以说,阿炳有后代吗?我想这应该算是有吧,不是亲生的胜似亲生,虽然没有所谓的血缘关系,但毕竟存在浓浓的亲情,这是怎么样都抹杀不了的。直到1950年12月4日,阿炳承受不住心理的脆弱,一时想不开,选择上吊自杀结束自己这条生命,董催娣带着自己的五个子女以及孙子辈的孩子们一同为阿炳送丧,这种行为也是受到了当时很多乡亲们的好评。
阿炳的原名是什么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瞎子阿炳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本名叫什么
瞎子阿炳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他一生中创作了二百七十多首民间乐曲。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一八九三年出生于无锡市,因其父华清和是无锡三清殿道观的当家道士,三岁丧母的阿炳在八岁时跟随父亲加入雷尊殿,成为雷尊殿的道童。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擅长道教音乐,在他的影响下,阿炳先后学习了鼓、笛、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而道观中拜忏、奏乐等活动为阿炳提供了很好的练习机会,同时激发了阿炳的学习热情。
十八岁时,阿炳被誉为道教音乐的演奏能手。但好景不长,阿炳二十一岁时,父亲华清和逝世,阿炳成为了洞虚宫的新任当家道士。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阿炳吃喝嫖赌,放任自流。在阿炳的领导下,道观入不敷出,被别人接手。但阿炳仍不悔改,继续放任自流。
这一段荒唐的生活给他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恶果。因意外,阿炳身患梅毒,又因身份不敢寻医问药,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三十四岁时,阿炳变成了一个瞎子。
变成瞎子后的阿炳因对道观没用用处,被赶出道观,只能靠在街头拉二胡卖艺为生。他的族人派了一个寡妇照顾阿炳。
阿炳四十六岁时和族人派来照顾他的寡妇董催弟结婚。在这段时期,阿炳先后创作了《听松》、《寒春风曲》等著名二胡曲。一九三六年后,阿炳肺病发作,无法上街卖艺,只能靠修炼胡琴艰难度日。
一九五零年,杨荫浏教授专门来到无锡为阿炳录制其创作的二胡曲和琵琶曲。在杨荫浏教授的建议下,阿炳将写自己坎坷人生以及他对社会的态度的乐曲命名为《二泉映月》。
同年十二月四日,阿炳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关于阿炳的原名和阿炳为什么叫阿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