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陈独秀生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陈独秀生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陈独秀怎么变成右倾的
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被判定为右倾。
表现:
1、大搞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斗争策略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不同意共产国际关于改组国民党的指示,认为“用改组的办法驱逐汪精卫尤其困难,当我们还不能实现这些任务的时候,必须与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将领保持良好关系”。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陈独秀等完全放弃了无产阶级独立自主原则,同汪精卫集团只讲合作,不讲斗争。
3、放弃革命武装,对反动派实行全面退让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忽视和反对建立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革命武装。1927年春,吴玉章等“本想建立一支完全由我党掌握的军队,因此决定把共产党员连某所指挥的一个营扩充为一个师,人员、粮饷、军械都已经筹划好了”。
但陈独秀认为“计划中配备的枪械比别的军队好,怕引人妒忌”,“自己建立军队,太引人注目”,极力进行阻止,结果使计划夭折。夏斗寅叛变后,蔡和森等建议扩大工人纠察队,向国民党中央要求发给枪支和月费。汪精卫还允诺发枪2000支。湖北省委也计划扩大工农武装及省防军。
而陈独秀又持异议,认为切不可使工人力量和国民政府造成对立。“五月指示”要求中共立即建立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武装。就当时的具体情况,执行这项指示,并非完全不可能。
扩展资料:
苏联的国家战略是陈独秀被右倾的深层次原因:
1925年末,直奉军阀控制北方政权,苏联支持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抵挡不住,北方局势发生逆转;而在欧洲也出现反苏联盟。苏联指导中国革命的路线随即转向保守,共产国际发出“九二八”指示,要求中共放弃革命领导权。而陈独秀被迫执行这一政策,造成所谓“右机”错误。
1925年12月26日陈因病住院,从这时起到1926年2月19日,中央局与他完全失去联系”。
而“中山舰事件”则由苏联顾问布勃诺夫全权负责处理,陈独秀当时并不在广州。
此前,鲍罗廷曾亲口保证蒋是“极左派信徒”,因此布勃诺夫主张对蒋退让,要求陈独秀“必须十分审慎行事”,远在上海的陈独秀误以为蒋的行动是受了右派的挑拨。
1926年5月15日,在中共中央和陈独秀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整理党务案”突然出台。当蒋提出这一方案时,“全场相顾惊愕”。所谓陈独秀的“三大让步”实质上是莫斯科对蒋介石的妥协。
1927年2月至3月,蒋介石连续在南昌发表反共演说,并从赣州一路大肆捕杀共产党员,捣毁各地的党部和总工会。
对此,陈独秀指示:“如果右派军队来缴械,我们就要与之决斗,此决斗或许胜利,即失败则蒋介石的政治生命(也)完全断绝。”斯大林却致电中共:“暂不进行公开作战”,“像右派这样一些人(蒋介石),应该利用到底”。
陈独秀只得放弃武装对抗计划,按照苏联的意思与汪精卫联合发表“汪陈宣言”。由此可见,苏联的国家政策是陈独秀被右倾的深层次原因,真正的的右倾机会主义是苏联和共产国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破解陈独秀被右倾的三重门
求陈独秀的生平简历和功过。
生平简历:
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间小平房里。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1901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1905年创建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1929年7月28日,8月11日。为此,并鉴于陈独秀等人事实上根本反对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中共中央很快正式决议将陈独秀等人开除出党。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明确认为,陈独秀等人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意见,“是党内一些动摇的机会主义分子的立场的最露骨的表现。(《评陈独秀的信件》)”,陈独秀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
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晚年陈独秀最终的立场是要求建立民主的政权,开始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反思。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作为二十多年来一直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战士于四川江津病逝。
陈独秀的历史贡献:
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仍然是中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第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
第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他本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当然没有李大钊早,但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文章,就是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
陈独秀的过:
陈独秀偏离了革命道路,逐渐走向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道路。在共产国际四大上,他放弃了各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这直接导致了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在革命失败以后,陈独秀非但没有认真分析革命失败的教训,从中吸取经验,反而将目光转向“托派”,其革命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他被中共开除党籍后,进一步参与“托派”组织的活动,并逐渐成为了党内“托派”的首领。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扩展资料: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
该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
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独秀
陈独秀生平简介
陈独秀,字仲甫,生于清末,作为新旧时代交替时期,受到众多新思想的影响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革命领袖。他这一生都在与当时的反动派统治势力作斗争。清末时期明白了这个王朝的腐朽,一直进行反清宣传,筹建爱国组织等活动。
可想而知,在当时清庭的重压下会有怎样的下场,受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回国后因反清活动又东奔西逃,出走上海。1913年,在辛亥革命后又积极参与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被捕入狱,出狱后又逃亡日本,在当时的社会中,反动政府一直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些不仅仅是对其个人的压力,对其家庭更是一种灭顶之灾,这也是其父子三人冰冷关系的原因之一。
陈独秀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中,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家,可绝对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儿子、丈夫、和父亲。在一次次危险的革命活动中,也给家庭带来了一次次的灾难,也因此其很少也很难回家,家庭观念淡薄,无论是给自己还是家人都是巨大的伤害这也是那个年代很多革命人士面对的痛苦。
后来领导五四运动及以后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等活动中一直被反动军阀政府迫害,在后期只能转入地下秘密活动,组织和生活都是小心翼翼,提心掉胆的,这也是我党成立初期多数党员面临的压力。
其晚年时期也是坎坷无比,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其提出了反蒋抗日的主张,最终被逮捕判刑入狱。1942年最终贫病交加中长逝,晚年凄凉。
陈独秀的历史成就
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创办《新青年》,高举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反帝反封建、走社会主义救国之道四面旗帜,号召以民主与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组织带领青年学生与军阀们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陈独秀的生平介绍谁知道啊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OK,关于陈独秀生平和陈独秀生平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