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张骞简介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张骞与方城有何关系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张骞简介 张骞的成就影响
1、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2、张骞的成就影响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出西域简介
第一次出使
前139年(汉建元四年),张骞率100多志愿人员,出使西域的大月氏国,打算与月氏人结盟来对付匈奴人。三十多年前,匈奴人曾斩杀月氏王,月氏部落被迫放弃甘肃,穿过茫茫戈壁沙漠,迁往遥远的康居。
张骞等人从陇西(今甘肃)往妫水(今阿姆河一带,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流域出发,中途遭匈奴俘虏,当时匈奴的首领单于没有照例杀掉他们,而是将他们秘密监禁起来,还让张骞娶了匈奴夫人,甚至还生了几个小孩。但张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节身份,始终保留着使节的象征——“汉节”,等待完成汉武帝交付他们使命。
前129年,张骞和随从堂邑父两人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取道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进入焉耆,接着沿塔里木河西行,经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东)、疏勒国(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Ferghana,今费尔干纳盆地),这里,离他们出发地有6000公里之遥。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汗血马,大宛国王欢迎中国的使节,并派人做向导,帮助张骞等人到达了月氏人所在地——妫水流域(乌浒水,Oxus)的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这里土地肥沃,民众生活安乐,月氏人无意联合汉朝来对付宿敌匈奴。张骞在附近的大夏国看到了"邛竹杖"、"蜀布"(都是中国四川的特产),当地人称这些来自"身毒"(印度)。
前128年(汉元朔元年),张骞启程回国,此时他已经搜集了丝绸之路腹地的大量资料,包括大宛、大夏(巴克特里亚)、康居(索格狄亚纳)等。为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虏,张骞绕远路从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但不幸又被匈奴擒获。
前126年,匈奴单于死去,张骞乘机带着堂邑父以及匈奴妻子逃脱,终于回到了中国。100多人的使团,生还的只有两人,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开拓的这一条路线,也就是今日的丝路中线,主要在天山南麓。
第二次出使
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再度出使西域,执行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外交政策,随行人员约300,牛羊以万计,丝绸、漆器、玉器和铜器等贵重物品成千上万。张骞平安抵达伊犁盆地的乌孙国,乌孙王昆莫欢迎张骞的来访,并收下了丰厚的礼物,但当时乌孙国已经分裂,而且乌孙人对汉朝还不了解,所以张骞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此后,张骞派遣副使,对乌孙周边地区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进行外交活动。
前115年(汉元鼎2年),张骞启程回国,并带着数十位来汉朝探路的乌孙国使者,以及数十匹乌孙良马。张骞被封为"大行",位列九卿。隔年(前114年),张骞去世。汉武帝为了纪念他,将日后奉派往西域的使节都改称为博望侯。
张骞简介,如何评价张骞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张骞简介,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如何评价张骞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东方的哥伦布”。
1992年9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的《敦煌壁画》邮票第四组第四枚“唐·出使西域”,反映的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临行时汉武帝送别的场景。选自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右半部壁画,此画分为三个部分,即“汉武帝甘泉宫拜祭金人”、“汉武帝送别张骞”、“张骞到大夏国”。
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就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1100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上中国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在张骞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后,才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启程。汉武帝开通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征讨匈奴,开拓大汉疆域。但战争结束了,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首都长安。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
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张骞简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骞的历史故事简介100字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张骞的生平简介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扩展资料抗击匈奴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军出击漠北。
元狩二年(前121年),张骞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长久以来西北边防的隐患逐渐消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
关于张骞简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