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太阳黑子发生在它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太阳黑子发生在什么层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太阳黑子是如何形成的
本影和半影是黑子的组成部分。黑子的本影就是特别黑的部分,半影不是太黑,是由许多纤维状纹理组成的,具有漩涡状结构。当大黑子群具有漩涡结构时,就预示着太阳上将有剧烈的变化。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有几千年了。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每当黑子出现的时候,就会对地球的磁场和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产生损害。在开始的4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在随后的7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按照国际规定来算,如果将1755年的黑子周期称为第一周,然后按顺序排列,那么1999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黑子的最大特性就是产生带电离子。这种带电离子可以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大气发生异常,还会干扰地球磁场,从而使电讯中断。一个发展完全的黑子由较暗的核和周围较亮的部分构成,中间凹陷大约500千米。黑子经常成对或成群出现,其中由两个主要的黑子组成的居多。位于西面的叫做“前导黑子”,位于东面的叫做“后随黑子”。据观察得知,一个小黑子大约有1000千米,一个大黑子则可达20万千米。
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太阳黑子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文学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不过科学家推测,极有可能是强烈的磁场改变了某片区域的物质结构,从而使太阳内部的光和热不能有效地到达表面,形成了这样的“低温区”。黑子越多可能说明太阳越老,可能也是所有恒星寿命的一般特征。黑子附近的周边应该比太阳正常的地方温度高一些(此消彼长的原因),黑子向低纬度运动是因为太阳密度小和自转的原因,就像地球上的大陆版块向低纬度运动一样。黑子的出现往往存在凹陷500千米,这可能就是温度低而不再膨胀的真正原因。
对于太阳黑子的成因,在天文学界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是黑子可能是太阳的核废料(如人类核反应堆的核废料),约11年出现一次可能是黑子在太阳里面和表面的上下翻动一次造成的,就像元宵在锅里被煮得上下翻动。黑子的温度较低也是废料的一个证明,就像煤炉中的炭灰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再产生高温。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太阳的聚变作用。当太阳发生聚变时,热核反应区周边的物质向内补充,在半径为0.75R处物质补充速度较其周围更快,由于角动量守恒,此处运动速度比周围快,产生摩擦。由于质子与电子所受摩擦不同,所以运动的相对速度不同,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管状磁场,管内气压+磁压=管外压强,所以管内气压<管外压强。根据克拉伯龙方程(pV=nRT)管内温度<管外温度。由于这种结构的密度小于周围物质,所以就会漂浮到对流层表面,形成黑子。
很早以前,世界上就有对太阳黑子的观测。公元前140年前后,我国成书的《淮南子》中就有关于黑子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汉书·五行志》中对前28年出现的黑子记载则更为详尽。1840年,德国的一位业余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黑子10~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还发现了太阳黑子在太阳表面上的活动会随着时间变化的纬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黑子都分布在±30°的纬度内;当太阳活动剧烈时,它往往出现在±15处,黑子就会逐步向低纬度区移动,在±8°处消失。在上一个周期的黑子还没有完全消失时,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出现在±30°纬度附近。如果将太阳黑子活动的纬度做纵坐标,时间做横坐标,这样绘出的黑子分布图很像蝴蝶,因而称作蝴蝶图。
太阳黑子的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有些天文学家对黑子的活动从1755年开始标号统计,黑子最少的年份为一个周期的开始年称为“太阳活动宁静年”;黑子最多的年份则称为“活动峰年”。
大家都知道,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那么,太阳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地坏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黑子也是太阳上物质的一种激烈的活动现象。所以,太阳黑子也会对地球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话,地球上的指南针就会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即使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也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的现象都会对飞机、轮船以及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
此外,黑子还会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100多年以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也研究出来,凡是中国古代书上对黑子记载得多的世纪,也是中国范围内特别寒冷的冬天出现得多的世纪。据有关人员统计,一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变化每经过11就重复一次。这就说明了地球上的气候跟黑子数目的增减有关系。
据地震科学工作者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地球上的地震就多;太阳黑子数目减少,地球上的地震就少。可见,地震次数的多少,也与太阳黑子有关,而且大约11年左右的周期性。植物学家也发现,树木的生长情况也随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而变化。黑子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得快;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长得慢。此外,还有科学工作者发现,黑子数目的变化还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人体血液中白血球数目的变化也有11年的周期性。
我国有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在欧洲,有太阳黑子纪事的最早时间是公元807年8月。据当时记载,他们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的现象,直到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60年发明天文望远镜后,才确认黑子是确实存在的。而在此之前,我国历史上已有关于黑子的101次记录,这些记录不但有时间,还有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变化情况等等。可见,太阳黑子在我国早有记录,而且我国有关黑子的记载不绝,并且都很正确可信。
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日珥分别在太阳的哪个层
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
光斑、临边昏暗、米粒组织等现象也发生于光球层。
暗条、日珥、谱斑(太阳耀斑)位于色球层。
太阳风是在日冕层形成并发射出去的。
黑子出现在太阳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太阳色球层,太阳风从太阳核反应区内刮出,遍布内、外太阳系。太阳的自转搅动磁场,导致太阳表面温度不均,形成太阳黑子,太阳黑子中伸出由磁力线构成的日珥,日珥的相互撞击形成耀斑,抛出带电粒子。太阳风从太阳冕洞中刮出。
扩展资料:
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经历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
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称作本影,本影是磁场最强的区域。本影周围不太黑、呈条纹状的区域被称为半影。黑子随太阳表面一起旋转,大约经过27天完成一次自转。
长期的观测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其他太阳活动现象也会比较频繁。黑子附近的光球中总会出现光斑,黑子上空的色球中总会出现谱斑,其附近经常有日珥(暗条)。同时,绝大多数的太阳爆发活动现象也发生在黑子上空的大气中。
因此,从太阳大气低层至高层,以黑子为核心形成一个活动中心——太阳活动区。黑子既是活动区的核心,也是活动区最明显的标志。
太阳大气中充满着磁场,磁场结构越复杂,越容易储存更多的磁能。当储存在磁场中的磁能过多时,会通过太阳爆发活动释放能量,太阳耀斑即是太阳爆发活动的一种形式。
长期的观测发现,大多数耀斑都发生在黑子群的上空,且黑子群的结构和磁场极性越复杂,发生大耀斑的几率越高。平均而言,一个正常发展的黑子群几乎几小时就会产生一个耀斑,不过真正对地球有强烈影响的耀斑则很少。
太阳风是带电粒子的一种近乎强劲的外溢。它们从太阳的日冕释放到行星际空间。这些微粒主要是质子和电子,它们以每秒200—900千米的速度在地球轨道附近移动。其密度虽低(约8/厘米3),但还能和地球的*磁层相互影响。
太阳会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时产生太阳风暴,它是由美国“水手2号”探测器于1962年发现的,它是太阳因能量的增加而使得自身活动加强,从而向广袤的空间释放出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科学家把这一现象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由于太阳风中的气团主要内容是带电等离子体,并以每小时150万到300万公里的速度闯入太空,因此它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
日珥是通常发生在色球层的,它像是太阳面的“耳环"一样。大的日珥高于日面几十万千米,还有无数被称为针状体的高温等离子小日珥,针状体高9000多千米,宽约1000千米,平均寿命5分钟。
日珥出现时,大气层的色球酷似燃烧着的草原,玫瑰红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浮云,有的似拱桥,有的像喷泉,有的酷似团团草丛,有的美如节日礼花,而整体看来它们的形状恰似贴附在太阳边缘的耳环,由此得名为“日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阳黑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耀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阳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珥
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太阳黑子,一般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底层,光球层上。
黑子位于太阳大气的光球层。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这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经历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称作本影,本影是磁场最强的区域。本影周围不太黑、呈条纹状的区域被称为半影。黑子随太阳表面一起旋转,大约经过27天完成一次自转。
太阳黑子增多时,地球会受到什么影响
太阳黑子的活动对电离层密度有着密切关系。黑子多的时候电离层密度大。因而短波的高频段要好用些;在黑子活动少的时候低频段好用些。当太阳黑于突然爆发时,会引起电离层的骚动,使短波通信中断。
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地球上的指南针会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
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经历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称作本影,本影是磁场最强的区域。
扩展资料:
黑子群的演化过程通常由简单变复杂,再变简单。起初,它是个小黑点,逐渐发展成由两个极性相反的大黑子构成的双极黑子群。两个大黑子间又有很多小黑子,大黑子在逐渐增大的同时,距离越来越大,然后逐渐分裂,最后消失。黑子群寿命短的只有1天~2天,长的可达几个月,大部分黑子群的寿命可以持续1天~20天。
长期的观测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其他太阳活动现象也会比较频繁。黑子附近的光球中总会出现光斑,黑子上空的色球中总会出现谱斑,其附近经常有日珥(暗条)。同时,绝大多数的太阳爆发活动现象也发生在黑子上空的大气中。
因此,从太阳大气低层至高层,以黑子为核心形成一个活动中心——太阳活动区。黑子既是活动区的核心,也是活动区最明显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出现在地球的什么层
太阳黑子、耀斑、日珥都是太阳的表面现象,只能出现在太阳上,不能出现在地球上。
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耀斑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日珥通常也发生在色球层,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
关于太阳黑子发生在它的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