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青藏高原形成于什么代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青藏高原湖泊群成因
青藏高原湖泊群成因:
1、冰川的侵蚀作用使青藏高原形成冰蚀洼地,加之常年积雪和冰川融化,形成湖泊。
2、青藏歼枣拦高原地壳活动强烈,造成地表断层形成沟谷及洼地,形成湖泊。
3、堰塞湖。河道旁的山体崩塌,堵住了河流泄水通道,久而久之,积聚而成堰塞湖氏胡。最著名的堰塞湖就是青海湖。
4、热融湖塘。热融湖塘产生于高原多年冻土区,最初的形式就是一个普通的洼地,在雨季汇集了附岩嫌近的雨水。雨水带来的热量会融化其下冻土层中的冰,使得洼地越来越深,湖面也越来越大,水量越来越多。当积水多到一定程度,在冬季洼地里的水也不再干涸,而其下的多年冻土层消融殆尽,洼地彻底变成高原湖泊。这样形成的湖泊规模小,但数量众多,青藏路沿线非常普遍。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及成因
青藏高原的地表景观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地形崎岖,内蒙古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地面坦荡。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是()A.地面平坦
B.雪山连绵
C.崎岖不平
D.千沟万壑
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表景观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故选:B.
青藏高原地貌特征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丛巧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起。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仔郑肆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念轿、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
形成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世界最高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比较差,地面热量损失比较大,大气吸收森散的热量少,所以气温低;同此迹氏时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量的热量容易散失到宇宙空间,于州则是气温低;
另外由于海拔高,热量散失多,近地面气温低,地表面存在大面积冰雪,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较高,减少了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地面存储的热量少,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少,于是就气温低!综上所述,最终由于海拔高缘故,形成了青藏高原高寒气候!
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高原,同时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它的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也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它的全境面积有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有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的称号,这里还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如果要探究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根据资料能够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此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睁埋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作“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它的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为冈瓦纳大陆,主要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叫作欧亚大陆,也叫劳亚大陆,它主要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在2.4亿年前的时候,因为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快速向北移动、挤压,它的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降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余让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在地质学上,把此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作喜马拉雅运动。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并非是匀速的,更不是一次性的增高,它是经过了数个不同的上升阶段。在这一次次的抬升过程中,高原的地貌也不断地得到演进。
在距离今天一万年前,高原得到迅速抬升,它在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并且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在青藏高原的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它上升的速度也曾经几度停止,不过有些时候也很迅速。在一万年前,它的上升速度就曾经达到每年7厘米。
青藏高原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它主要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
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的四周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尤其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竖早局。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在高原上面,还形成了许多冰川、高山湖泊和沼泽,亚洲很多重要河流的源头在这里。
气候特征
因为太高了,所以青藏高原的空气很干燥、稀薄,太阳辐射很强,气温很低。因为它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无法进入南亚。并且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隔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下,这也是导致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
与适宜人类居住的平原相比,青藏高原上可以说是人烟稀少,可是尽管这样,这里有可能在两万年前就已经有旧石器文化的人类生存了。青藏高原上的文化也受到它周围其他文化(汉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巨大影响,不过同时它也保存了自己的独有性。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
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一致梁或好性增厚学说认为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导致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缩短,由此产生了比正常地壳厚一倍的地壳,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如果我们想把房顶变高,会有两种选择;可以在原来屋顶上再加盖一层,也可以把原屋顶两边的屋脊往中间挤,让它更高耸。
英国地质学家杜威橡铅和伯克就觉得青藏高原是靠第二种方法“长”起来的。他们于1973年提出一致性增厚学说,认为在青藏高原地体之下并没有吸收印度大陆的地壳,印度板块的作用就好像是一个带有锯齿形末端的刚性块体而向北推挤。
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地缩短,由此产生了比正常地壳厚一倍的地壳,从而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该理论认为整个亚洲大陆地壳的南北向缩短增厚是连续性的和一致性的。
扩展资料;
下地壳流学说认为随着青藏高原地壳增厚,低黏度的下地壳在重力驱动下向低海拔区域流动,并在高原周边受阻聚集,从而导致地表隆升和高原扩展。自霍斯曼、麦肯齐等人提出他们的想法后,一些科学家也开始把关注点放在青藏高原下地壳。
1997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若伊邓等人就提出了青藏高原演变的下地壳流学说。该学说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地形特征被认为是来自高原中部的下地壳软弱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向东部流动并因受阻而聚集,在这个过程中囤积起来的物质就会向上“挤”,这就导致了地表的抬升。
随着青藏高原地壳的增厚,低黏度的下地壳在重力的驱团祥动下向周边低海拔的区域流动,这些流动的下地壳物质在高原周边受阻而聚集,从而导致了地表的隆升和高原的向外扩展。”这个模型认为上地壳变形对地形生长的贡献微乎其微,而下地壳管道流才是导致地壳增厚和地表抬升的主导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藏高原形成演化
关于本次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和青藏高原形成于什么代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