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不丹概况的问题,以及和不丹地形图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国土资源的我国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其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
中国领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北纬53°30′),南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纬4°),跨纬度49度多;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05′),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3°40′),跨经度60多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中国大陆的东部与南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在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其中最大为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位于台湾岛东北海面上的钓鱼岛、赤尾屿,是中国最东的岛屿。散布在南海上的岛屿、礁、滩总称南海诸岛,为中国最南的岛屿群,依照位置不同称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中国土地的基该国情。
中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为11.6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中国耕地面积还在继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1.40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7%左右,给为加拿大的1/18,俄罗斯的1/10,美国的1/8,印度的1/2。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173.52万公顷(18.26亿亩),园地1181.31万公顷(1.77亿亩),林地23611.74万公顷(35.42亿亩),牧草地26186.46万公顷(39.28亿亩),其他农用地2549.11万公顷(3.82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64.72万公顷(4.0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44.43万公顷(0.3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62.86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6年相比,耕地减少0.03%,园地减少0.04%,林地减少0.002%,牧草地减少0.03%,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05%,水利设施用地增加0.37%。
国土资源①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少。中国的国土总面积虽居世界第三位,与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2亩,只及世界人均数的1/3,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47,美国的1/4。从土地利用结构看,耕地、林地、牧草地比重少,人均面积少。世界总土地面积中,农、林、牧用地占63.3%,而中国只占47.8%。世界人均耕地为4.52亩,林地为13.6亩,牧地为10.37亩;中国人均耕地为1.41亩,林地1.8亩。这表明,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土地资源十分贫乏。
②山地多于平地,耕地比例小。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仅占31%。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74个国家的1986年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人均耕地和永久性农作物用地,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30%,在世界各国中居第67位。在全世界26个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人均耕地数量仅高于日本、孟加拉国,居第24位。中国以占世界6.8%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1.8%的人口。这说明中国农业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说明中国耕地的人口承载力已逼近极限。
③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中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决定了中国不同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土地承载力大的中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人地矛盾更紧张。
④后备土地资源有限。中国农垦历史悠久,质量好的土地资源绝大多数已被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在中国现有的土地后备资源中,宜垦地约为5亿亩,其中质量较好的宜农土地只有2亿亩,截止2013年最多只能开垦出1亿亩耕地,难以改变中国人均耕地少的现状。
⑤水土资源不平衡。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列第88位。长江、珠江和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雨量丰裕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6%,黄河、淮河及其他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其流域地区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63.7%。中国处于季雨地带,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使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趋尖锐。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受水土资源不平衡因素制约。①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质量低。一是人均耕地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有463个县(区)低于0.5亩。二是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全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占66%,在平原、盆地仅占34%。现有耕地中,有9100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耕地的自然分布存在缺陷,全国耕地中74.5%是旱地,只有25.5%是水田。三是耕地退化严重。受荒漠化影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
②耕地大量减少。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1986—1995年,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有7000多万亩。二是非农建设占用,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1997—2003年,统计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达1亿亩。由于客观原因,上述数字低于实际占用耕地的数量。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受“地大物博”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保护耕地的意识还不够,对耕地减少带来的危机感、紧迫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地方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工轻农,以牺牲耕地去追求暂时经济发展的问题,以致使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人地矛盾日趋严重。中国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的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目标,必须确保耕地总量平衡。据对交通、铁道、水利、民航、地矿、煤炭、石油、电力等部门的调查,预计今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需占用耕地约3000万亩。而且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区域性人地矛盾也更为尖锐。
④外国势力的骚扰。从钓鱼岛事件的“保钓买钓言论”以及菲律宾从二零一三年四月开始的黄岩岛事件,南海地区的渔业及油气开发收到了极大的干扰。截至2007年初,全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如按亚矿种计,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总数达到224种,除铀、钍、地下水、矿泉水及新上表的1种(亚)矿产外,其余219种(亚)矿产与上年度相比,查明资源储量有所增加的有108种,有所减少的70种,没有变化的41种,分别占49%、32%和19%。
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8处,其中,能源矿产地50处,金属矿产地73处,非金属矿产地82处,水气矿产地3处。77种矿产有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2.11亿吨,天然气6974亿立方米,原煤406.25亿吨。石油新探明冀东南堡、大庆古龙、长庆姬塬等3个亿吨级大油田;天然气新探明吉林长岭、长庆神木、四川广安、塔里木大北、北方淞南等5处300亿立方米大气田。按照不同的应用需求,制作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常为 1:10万、1:5万、1:1万等)。该方案在实现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技术路线(图 1)。
图 1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技术流程图
1数据处理
对遥感影像数据按照不同需求进行地形图纠正与配准,使同一区域、不同类型卫星数据地理坐标以及象元空间分辨率匹配。同时,对影像进行融合镶嵌处理,满足应用需求。
2人机交互式解译
在影像处理后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判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3野外核查与成果汇总
通过实际外业核查对土地利用解译信息进行确认与订正,根据影像判读与野外调查获取结果,进而统计土地利用图斑的类型、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信息,并制作图件。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即土地使用过程中地表自然属性发生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城市扩展占用耕地与非耕地等类别。
在构建需求比例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数据库的过程中,构建GIS平台人机交互直接判读(下称人工解译)为核心的中国土地利用遥感制图技术方案,同时采用基于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全国土地分类》(2002年标准))分类系统,形成一致的判读标准,从而保证遥感人工解译的精度。在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两期遥感影像的直接对比分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类判(即直接解译动态斑块)和“图斑分割”的方式对土地利用动态信息进行提取(主要是利用差值、变换和融合等图像处理技术,使发生变化的部分从背景影像中显现出来),进一步形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图斑,并加以定性与集成。 1遥感影像成果
以GIS为操作平台,利用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对需求区域的不同遥感数据源采取影像处理。处理过程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几何纠正、融合、镶嵌等。
2土地利用图件成果
利用人机交互式解译与实地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与动态图斑。
3数据统计成果
汇总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中国地理概况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背陆面海,海陆兼备。中国幅员辽阔,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50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00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0多),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30附近),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
国土面积中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混营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中国陆上疆界长2万多公里,东有朝鲜,东北有俄罗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有缅甸、老挝、越南。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环绕大陆边缘的海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岛屿与海峡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沿海海域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大地的地势象四级阶梯,自西向东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最高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许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第二级阶梯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海岸,地势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这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第四级阶梯就是再向东的中国大陆架浅海区。这里水深大都不超过200米,堆积着河流入海带来的大量泥沙。
中国河流的总长度约22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全国径流总量达27115亿立方米,几乎与欧洲的径流总量相等。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的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地上地下有着许许多多的古迹文物。
中国还有一条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最早开凿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秦代,后来经过多次开凿疏通,成为历朝历代的漕运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资经由这条河被运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过这条河去美丽的江南游览。现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国有众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阳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咸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
不丹的经济概况怎么样
基本综述
大部分国家使用GDP作为衡量经济的指标,但是不丹采用的是GNH(国民幸福指数)标准,主要考察四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以及政府的有效管理。
1961年起,不丹开始实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并从印度、瑞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家和国际组织获得经济援助。十五计划(2008年至2013年)总投资约1462.522亿努扎姆,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11.4%,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贯彻“国民幸福总值”理念,保持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到2013年使贫困率由2007年的23.3%降至15%,实现经济和环境、社会、文化均衡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不丹的支柱产业。20世纪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后,98%以上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住房,平均每户拥有土地1公顷多。粮食基本自给。
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分别占GDP的42.7%和40.5%。水电资源丰富并向印度出口,水电及相关建筑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004年至2009年,GDP年均增长8.8%,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最快,其次分别为制造业、电力和建筑业。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左右。2002年开始,制造业和服务业率先对外资开放,外资控股最高可达70%。
印度国家概况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锡金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领土面积为 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居世界第七位。印度政府称其领土为328.78万平方公里。
——二、印度的气候环境:
——印度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当地的降水。印度一年分为四季:冷季(当年12月-次年的3月)、热季(4月-6月)、雨季(7月-9月)和西南风退却季(10月-11月)。
——印度各个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差距很大,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乞拉朋齐位于印度,年降水量在一万毫米以上,但是西部的沙漠年降水量却不足100毫米。足见印度气候的特殊之处。
——三、印度的人口、人种、民族与宗教:
——1、人口 11.12亿(2006年),居世界第二位。
——2、人种主要有五个类型: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地中海人、迪纳拉人以及印度土著人。
——3、民族有十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
——4、宗教约有80.5%居民信奉印度教,其它宗教有伊斯兰教(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四、印度的首都、政治制度与行政区划:
——1、印度的首都:新德里(NewDelhi)
——2、印度的国家政体为联邦共和制。宪法称印度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印度的国家机构由议会、总统、政府、司法机构组成。
——议会实行两院制,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人民院中占有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出任政府总理。
——3、印度行政区划中的一级行政区域包括有28个邦(省)、6个联邦属地及1个国家首都辖区。每一个邦都有各自的民选政府,而联邦属地及国家首都辖区则由联合政府指派政务官管理。
——五、印度的经济概况:
——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万亿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万亿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
——1、工业以纺织和采矿为主。独立以后,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等工业都有所发展,工业已形成完整体系。印度的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工业发展迅速。
——2、农业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据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因为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西南季风很不稳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频繁,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3、旅游业印度的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旅游业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也是重要就业部门,提供两千多万个岗位。入境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那烂陀、迈索尔、果阿、泰姬陵、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印度选出本国七大历史奇迹印度拉贾斯坦风情。
——4、财政金融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立,预算有联邦和邦两级。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财政年度。多年来推行赤字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中央和邦级债务累积占GDP的80%。印度2007年侨汇收入世界第一。
——5、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商品为:制成品主要包括纺织品、珠宝、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皮革、手工艺品等;初级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和矿产品;石油类产品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产品等。
——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电子产品,金银,机械,化工产品。
——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德国、阿联酋、沙特、新加坡、英国、瑞士、法国、伊朗、日本、中国香港等。
谁有关于不丹的资料
【国名】不丹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Bhutan)
【国名释义】“不丹”在梵语中意为“西藏的边陲”
别称:神龙之国(不丹人自称“竺域”,意为“龙”)、森林之国、花卉之国
【面积】 4.6万平方公里。
【人口】不丹:南亚一自治国家,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侧。长期受英国和印度的影响。廷布是其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232,000。人口增长率约2.5%。不丹族占总人口50%,尼泊尔族占35%。不丹语“宗卡”为官方语言。
【首都】廷布(Thimphu),人口约5万(2002年)
【同北京时差】-2:30
【国际电话码】 975
【语言】不丹语“宗卡”和英语同为官方用语,南部讲尼泊尔语
【民族】不丹族(菩提亚族)占多数,其余为尼泊尔族(30%~35%)等
【宗教】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尼泊尔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金黄色和桔红色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组成,中间一条白色的飞龙,四个爪子各抓一颗白而亮的宝珠。金黄色象征国王的权力和作用;桔红色是僧侣长袍的颜色,象征佛教的精神力量;龙象征国家权力,又指这个国家的名字,因为不丹可译为“神龙之国”。龙爪上握有白珠,象征威力和圣洁。
【国徽】呈圆形。圆面上两条龙腾空而起,象征权力和尊严。龙的周围是燃烧的火焰,圆面中心是十字形图案,它是大自然雷电霹雳的象征。圆面外圈的白色圆环的上部,用藏文书写着“光荣的不丹是不可战胜的”。
【国歌】《皇家颂歌》
【国花】蓝花绿绒蒿
【概述】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为内陆国。北部山区气候寒冷,中部河谷较温和,南部丘陵平原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公元7世纪起曾为吐蕃王朝属地,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12世纪后,藏传佛教竺巴噶举派逐渐成为执掌世俗权力的教派。18世纪后期起遭英国入侵。1907年建立不丹王国。1910年1月英国同不丹签订《普那卡条约》。印度独立后于1949年8月同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1961年以来,不丹国王多次公开表示要保持自己国家的主权和独立。1971年不丹加入联合国,1973年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1985年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
[编辑本段]【政治概况】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1972年7月24日登基;2006年12月14日,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将王位传给王储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于2008年11月6日在不丹首都延布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年轻的国王。
【重要节日】
国庆日(12月17日--第一任国王乌金·旺楚克登基日)、国王生日(11月11日)、国王加冕日(6月2日)
【政治简况】
公元7世纪起为吐蕃王朝属地,后逐渐成为独立部落,并由藏传佛教竺巴噶举派执掌世俗权力。18世纪后期起遭英国入侵。1907年建立不丹王国。正实施宪政改革,由世袭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2008年,将举行首次议会选举并产生新政府。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4个行政区、20个宗(县)。2003年,不丹分为4各地区(如下)20个宗,202个格窝,5000多个自然村
地区名首府成立日期管辖范围
第一地区楚卡 1988.12.10楚卡宗、帕罗宗、哈宗、桑契宗
第二地区普那卡 1988.12,10加莎宗、廷布宗、普那卡宗、旺迪颜颇章宗、达加纳宗
第三地区吉列普 1986.6.15布姆塘宗、同萨宗、仁工宗、沙奔宗、乞郎宗
第四地区扎西岗 1989.9.17扎西岗宗、扎西羊孜宗、孟加拉宗、隆子宗、沙姆德罗普宗卡宗、佩玛加泽尔宗
区(dzongdey)宗(Dzongkhag)首府面积(km2)人口 COK
西方帕罗宗(Paro)帕罗(Paro) 2,035 32,673 11
楚卡宗(Chhukha)楚卡(Chhukha) 2,393 62,209 12
哈阿宗(Haa)哈阿(Haa) 1,585 13,240 13
萨姆奇宗(Samtse)萨姆奇(Samtse) 2,037 65,902 14
廷布宗(Thimpu)廷布(Thimpu) 1,943 95,059 15
中央奇朗宗(Chirang)丹普(Damphu) 759 29,702 21
达加纳宗(Dagana)达加纳(Dagana) 1,534 27,292 22
普那卡宗(Punakha)普那卡(Punakha) 1,016 23,340 23
旺杜波德朗宗(Wangdi Phodrang)旺杜波德朗(Wangdi Phodrang) 5,025 35,333 24
加萨宗(Gasa)加萨(Gasa) 4,914 4,848 25
南方盖莱普宗(Gaylegphug)盖莱普(Gaylegphug) 2,461 51,142 31
通萨宗(Tongsa)通萨(Tongsa) 2,181 19,460 32
布姆唐宗(Bumthang)贾卡尔(Jakar) 2,992 22,024 33
谢姆冈宗(Shemgang)谢姆冈(Shemgang) 2,579 27,506 34
东方塔希冈宗(Tashigang)塔希冈(Tashigang) 2,609 87,110 41
蒙加尔宗(Mongar)蒙加尔(Mongar) 1,969 53,378 42
佩马加策尔宗(Pema Gatshel)佩马加策尔(Pema Gatshel) 713 28,256 43
伦奇宗(Lhuntshi)伦奇(Lhuntshi) 3,462 28,292 44
萨姆德鲁琼卡尔宗(Samdrup Jongkhar)萨姆德鲁琼卡尔(Samdrup Jongkhar) 2,653 53,347 45
塔希央奇宗(Tashiyangtsi)塔希央奇(Tashiyangtsi) 1.754 36,201 46
【重要人物】
国王:
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1980年2月出生,2006年12月继承王位,于2008年11月6日在不丹首都延布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年轻的国王,旺楚克王朝第五世国王。
第四世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1955年11月出生,1972年继承王位,1974年加冕,2006年12月宣布提前让位于其子凯萨尔·旺楚克。
历任国王(1907年~今):
1.乌颜•旺楚克(Ugyen Wangchuk) 1907---1926
2.吉格梅•旺楚克(Jigme Wangchuk) 1926---1952
3.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Jigme Dorje Wangchuk)1952---1972
4.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h Wangchuk) 1972---2008
5.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2008——
【政体转变】
2008年3月24日,位于中印之间的不丹迎来其历史上的首次民主选举,直接选举国民议会议员,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首个民选政府。对于这个面积仅3.8万平方公里、人口73万的小国来说,此次选举意味着国家政治体制将由原来的世袭君主制变为议会民主制。这个转变的推动者正是不丹的老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本人。
此次选举是不丹国王多年来致力于推行政治民主化的结果。100年来,不丹一直实行世袭君主制,没有宪法,也没有政党。1998年6月,辛格老国王对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解散了内阁,将政府行政权移交给大臣委员会。2001年9月,国王发布命令,要求政府筹备起草宪法。2005年3月,辛格国王建议在不丹建立两党制度,由在大选中得票最多的政党组阁,另外一个政党则成为反对党。根据宪法草案,不丹将组建两院制议会,由75人组成的国民议会和由25人组成的全国委员会。2006年年底吉格梅国王宣布退位,于2007年4月将王位正式让给27岁的儿子吉格梅•凯萨•旺楚克王储。
辛格曾表示,还政于民是为了让不丹在政体上与西方接轨,以便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他说:“为了不丹人长远的幸福,我们必须推行民主,一个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北部及东北、西北与中国为邻;南部与印度接壤。境内多山,北高南低;南部山区属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年降水5000~6000毫米;中部河谷区,气候温和,年降水760~2000毫米;北部高山区,气候严寒,人烟稀少,海拔2650~5480米。河流均由北向南,主要有阿穆曲河、旺曲河及莫曲河等。
[编辑本段]【历史概况】
公元7世纪时受北印度的迦摩缕波王朝统治。650年后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8世纪喇嘛教从西藏传入。9世纪吐蕃衰亡,不丹成为独立部落。1616年后,佛教竺巴噶举派领袖阿旺·纳姆伽尔战胜其他教派,统一不丹,形成僧俗同掌政权的封建王国。18世纪后期英国入侵,1865年强迫不丹签订《辛楚拉条约》。不丹被迫割让2000平方千米土地。1907年,乌颜·旺楚克废除德布王,自任国王,集政教大权于一身,并规定国王世袭。1910年英与不丹又签订《普那卡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受英国“指导”。印度独立后,于1949年同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受印度“指导”。1952年第三代国王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即位,他发展经济,对内政外交进行改革。第四代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于1972年即位,继续先王的内外政策。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经济简况】农业是不丹支柱产业。上世纪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后,98%以上农民拥有土地、住房。粮食基本自给。目前,农业约占不丹GDP23%(2005/06财年),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63.3%。近年来,不丹第二、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2005/06财年分别约占GDP35%和42%。向印水电出口及相关建筑业成为不丹经济支柱之一。
2002年12月,不丹政府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外资控投最高可达70%,标志着不丹正式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
1961年起,不丹开始实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印度、瑞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经济援助。九五计划(原为2002-2007年,2006年6月宣布将该计划延长至2008年)主要目标是在“八五计划”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和实行"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理念,追求经济和环境、社会、文化均衡可持续发展,力争保持7-9%的年经济增长率。
2003年,在联合国发展署发表的全球人类发展报告中,不丹首次进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2006年,不丹排名第135位。
国内生产总值(2005/06财年,下同):8.04亿美元
增长率:6.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45美元
货币名称:努扎姆(Ngultrum),简称努(NU.),与印度卢比等值。
汇率:1美元≈44.7努
通货膨胀率:4.7%
失业率:3.1%
【资源】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石墨、石膏等矿藏。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约3万兆瓦(MW),目前仅开发利用了1.5%。【水利资源】不丹有许多水电工程待建。介绍了不丹水电资源蕴藏量、水电开发现状和前景以及水电开发面临的挑战。
【工业】2005/06财年,不丹电力行业产出7347万美元,占GDP10%。建筑业产出1.05亿美元,占GDP17%。制造业产出4365万美元,占GDP7%。另外还有少量采矿业等。
【农牧林业】可耕地面积占总面积16%,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子、小麦、大麦、荞麦、马铃薯等。森林覆盖率为72.5%,其中26%为自然保护区,以丰富的名木花草闻名遐迩。盛产水果,苹果、柑桔等大量向印度和孟加拉国出口。
【旅游业】是外汇重要来源之一。1974年起开放旅游业,但控制较严,一般只接受团体旅游。同时出于环保考虑,实行境外游客每人每天165-200美元的最低消费制。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地。2005/06财年,入境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2080万美元,增长35.8%。其年均签证通过指数为10000人/一年
【交通运输】2005年全国公路总里程4392.5公里。九五计划期间,计划修路587公里。拥有近3万辆机动车。山区仍以马、牛、骡为主要运输工具。距首都廷布约65公里的帕罗是唯一机场。不丹航空公司(Druk Air Corporation)成立于1983年2月,主要航线至南亚各国首都。2005年运载乘客9万人次。2006年,不丹与印度、泰国和孟加拉国分别签署加强航空联系的谅解备忘录。
【通讯邮政】不丹电信公司于1999年1月成立,同年建成全国计算机互联网。拥有固定电话3.27万部,手机用户3.78万人,邮局101个。
【财政金融】财年始于每年7月1日。2005/06财年,不丹国家总收入3亿美元,增长12%。总支出3.61亿美元,增长4%。外汇储备约4.79亿美元,增长37.8%。外债6.81亿美元,增长12%。2006/07财年预算支出4亿美元。
主要金融机构有皇家货币局(Royal Monetary Authority)和不丹银行(Bank of Bhutan)。1996年政府允许金融部门发行股票,并与亚洲开发银行和花旗银行签署协定,允许其购买不丹国民银行(Bhutan National Bank)少于40%的股份。
【对外贸易】2005/06财年,不丹外贸总额为6.67亿美元,主要在南盟成员间进行贸易。印度是最大贸易伙伴,与不丹签有自由贸易协定。不丹对印进出口额分别占其进出口总额的87.6%和75.1%。其他主要贸易伙伴有孟加拉国、香港、日本、新加坡、泰国、德国等。不孟签有优惠贸易协定。主要出口产品为电力、化学制品、木材、加工食品、矿产品等;进口产品主要为燃料、谷物、汽车、机械、金属等。1998年成为WTO观察员,现申请成为正式成员。
【外国援助】经济建设严重依赖外国和国际组织援助,过去15年接受外援年均增长18%。2005/06财年,接受外援1.21亿美元。印度、丹麦、荷兰、日本和世界银行是最大援助方,印度在2005/06财年援助额占不丹外援总额56.9%。
【人民生活】全国实行免费医疗,基本医疗服务已覆盖90%以上人口。现有医院29家和其它医疗机构650家。人均寿命66.1岁,婴儿死亡率为每千人40人。传统医学来源于藏医药学,目前仍广泛使用。普通家庭三大件依次是手表、收音机和电饭煲,占有率分别为75%、67%和31%。
[编辑本段]【军事概况】
军事武装部队主要由皇家陆军、皇家警察和皇家卫队组成,共1.4万余人。实行征兵制,国王是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全部军费、大部分装备和给养由印度提供。
[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全国现有各类学校512所,在校学生19万余名。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国民识字率约为60%。2003年6月,不丹第一所大学不丹皇家大学正式成立。
【新闻出版】政府设有不丹新闻与广播机构,负责管理全国广播、电视事务。广播公司提供广播、电视服务。《昆色尔》为官方报纸。2006年,私人报纸《不丹时报》和《不丹观察家报》开始发行。另有《德鲁克·洛塞尔》季刊,以宗卡语、英语和尼泊尔语出版。
【体育】射箭和摔跤为传统体育项目。
[编辑本段]【外交关系】
不丹对外政策两大主要目标是,加强和维护不丹主权和独立、实现经济自主。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奉行不结盟政策,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谊与合作,特别是同邻国友好相处。截至2006年,已同印度等21个国家及欧盟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纽约和日内瓦设有常驻代表处,在印度、孟加拉国、科威特和泰国设有使馆,在14个国家设有15位名誉领事。印度和孟加拉国在不丹设有使馆。不丹于1971年加入联合国,目前是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
【同印度的关系】不印关系密切,1949年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1968年建交。
2003年,不丹政府对其境内的“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等印东北部反政府武装展开军事行动,摧毁其在境内的基地。
2006年1月,不丹外交大臣坎杜·旺楚克访问印度;不丹-印度发展合作对话在新德里举行。7月,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国王对印度进行工作访问。10月,印度外秘梅农和水资源部部长索兹分别访不。12月,印度外长慕克吉访问不丹;不印结束长达40多年的划界、勘界和重新树立界碑工作。
1979年起,不丹一直要求修改《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2007年2月,不丹国王凯萨尔·旺楚克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经过修订的《友好条约》。3月,条约生效。
两国实行开放边界,自由通商。印度是不丹最大的贸易伙伴、援助国和债权国。2006年7月,两国续签《贸易、商务与转运协定》,有效期10年。
【同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不丹同除阿富汗以外的所有南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来往日益增多。
不丹与尼泊尔存在难民问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丹将旅居境内的约10万尼泊尔族人驱逐出境。这些人涌入尼泊尔境内,目前居住在尼东部的7个难民营内,由联合国难民署管理。1993年至今,双方举行了15轮部长级联合委员会,讨论解决这一问题。尼要求向不丹遣返这些难民,不丹同意在对难民身份进行甄别的基础上接收部分难民。1999年9月,双方成立“联合身份鉴别小组”,甄别在尼难民身份,并于2003年就难民分类达成一致。但遣返问题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不丹积极主张加强南亚区域合作,是南盟成员国。2003年,不丹加入“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2005年3月,不丹原驻泰国大使臣克亚·多吉任南盟第八任秘书长,任期3年。2006年4月,不丹举办第四届南亚保险监督论坛。5月,首届“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员国文化部长会议在帕罗召开。
【同南亚以外国家的关系】1985年开始,不丹开始发展跨地区外交,先后同荷兰、丹麦、瑞典、瑞士、挪威、日本、芬兰、韩国、奥地利、泰国和巴林等国建交。2002年以来,又分别同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加拿大建交。
【同中国的关系】中不迄未建交,但两国关系一直友好,边境地区总体保持和平与安宁。从1984年至今两国共举行了16轮边界会谈。1998年,两国签署了《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这是两国政府间签署的第一个协定。2000年两国政府就不丹王国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保留名誉领事馆事达成协议。2001年4月,不丹王国宗教领袖央腾加增大师(不丹宗教界第二号人物)率不丹文化代表团访华。7月,不丹外秘乌金•泽林率不丹官方代表团访华。10月,不丹审计署审计长昆藏•旺堆率团访华。11月底,中国不丹边界第15轮会谈在不丹首都廷布举行。
中不边界长约600公里,从未正式划定。1984年起,中不两国轮流在北京和不丹首都廷布举行中不边界会谈。1998年,两国在第12轮边界会谈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这是两国第一个政府间协定,对维护两国边境地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寻求边界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条件。2005年7月,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罗照辉率团赴不丹举行中不边界问题专家小组第二次会议。
喜玛拉雅王国不丹的民主时分
是要一个存在了一百年的,以6%的增长率带领人民稳定发展了二十多年的君主制度,还是要一个人民当家做主,但却陌生、不知前景的民主制度?对不丹国民来说,该问题没有选择,因为他们的国王早已经做出了选择。为了国民未来的福祉,备受爱戴的国王由上而下发动了废除自己权力的运动。
国王送给人民的礼物
这个群山围绕的喜马拉雅王国,在3月24日,完成了从世袭君主制国家到议会民主制国家的飞跃。在从早晨8点到下午5点的国民议会选举中,不丹25万身穿传统服装的选民,有秩序地在全国各个投票站排队等候,用电子投票器的按钮选举了一个新的政府。选举委员会首席专员孔章·旺迪向熟悉的人打着招呼,加入投票站排队的人群。投票出来,孔章·旺迪表情轻松,向媒体表示为自己成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而感到高兴。但仅仅在一年之前,孔章·旺迪甚至连这样的姿态也做不出来,他热爱国王,“选举选不出这样的领袖。”他曾对媒体忧心忡忡地说。身为负责选举工作的最高长官,他一直内心矛盾:为了实现国王的意愿,他就要做好削弱国王权力的工作。
在不丹,孔章·旺迪代表了国民的普遍心态,民主是国王强行送给人民的礼物,人民想不要都不行。两年前,在任34年的第四任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宣布退位,王位传给1980年出生的儿子,他同时告知国民,不丹将在2008年走向民主,权力交给人民。面对国王的决定,不丹国民的反应是震惊和忧虑,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需要民主,有些上了年纪的人甚至掩面哭泣。
根据不丹宪法,在国民议会选举结束并成立新政府后,国王是不丹的国家元首,而议会在三分之二多数的支持下可以弹劾国王。“没有不丹人愿意接受这个美好的重担。”已经带领繁荣进步党赢得这次大选的吉格梅·廷里曾经说。吉格梅·廷里曾担任两任首相、外交大臣和内务文化大臣。
君主制度不能保证永远都有好国王
不丹国民对君主制度的留恋基于国王这些年的卓越成就:在南亚一些民主制国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依然陷于混乱的时候,不丹却在持续稳定发展。1972年,当第四任国王刚刚继承王位时,不丹非常贫穷,人均寿命只有40岁,但在国王的带领下,不丹走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在水电、旅游、采矿等产业带动下,经济连年高速增长,2006年,不丹人平均寿命已经达到66岁,人均GDP达到1400美元,是印度的两倍,实际GDP的增长达到8.5%。
刚刚50岁就宣布退位的国王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总是行走在不丹的各个地方,和人民直接交谈。每个国民都可以直接上书,人们有意见或建议,会把书信留在他车辆经过的路边,拿石头压住,等待他亲自下车取走。
国家的欣欣向荣体现在各个方面,首都廷布到处都是建筑工地,城市建设体现出不丹的治国理念———国民幸福总值。曾经在英国受过教育的第四任国王在 1970年代提出了这个理念,他认为国家政策应该关注人的内心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极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并且认为这一指标比GDP更重要。因此,不丹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以牺牲环境和放弃自己的文化认同为代价。
但国王的目标更为远大,他的最终目标是把权力移交给人民。第四任国王早年的英国私人教师、现在不丹居住的迈克·伍德兰德告诉记者,国王并不是因为面临某些压力才决定推进不丹民主化的。1992年左右,第四任国王已经开始在和他探讨在不丹建立民主政治的规划,国王那时就担忧,随着不丹和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绝对君主制会让政府变得不稳定,国王多次表示,君主制度不能保证永远都有好国王。
第五任国王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毕业于牛津大学,是父亲意愿的坚决推行者,大选之前的星期六,这位年轻英俊的“八零后”国王对国民进行了最后的总动员,在致国民的公开信中,他写道:“这次选举以及我们将要建立的民主是几代不丹人民的牺牲和艰苦工作的结果,它是让国家强盛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国家胜利了,那么只会有一个赢家———人民。”
人民信任国王,既然国王说民主是个好东西,尽管他们心怀疑惑,也要努力地去实践它。81岁的阿布·哈迪从三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北廷布选区投票站,他经历了四任国王,在君主的统治下,他说自己度过了平和而快乐的时光,但既然国王已经决定把权力交给人民,为了下一代,他决定来投票给他认为称职的候选人,“我是为国家投票”。
“不能想象没有媒体自由的民主”
在3月24日的选举中,不丹繁荣进步党以绝对优势压倒了人民民主党,最终取得了47个席位中的44席,人民民主党只取得3席,这是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结果。繁荣进步党新当选议员益西·金巴在3月2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这不是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如果差别不这么大,会更好地体现民主所需要的制衡。
选举前一天,两党发言人都对赢得选举非常乐观。这并非完全做态,大多数分析人士都认为两党得票不会差距太大。事实上,两党状况非常相似,它们都是年轻的政党,都是为响应国王的号召而成立。人民民主党成立于 2007年9月,主席为前农业大臣桑格·乃杜。繁荣进步党成立于2007年10月,主席为前任首相吉格梅·廷里。两位都是在政党成立后响应党员号召,“受邀”成为党主席的。
因为都是在“国民幸福总值”的理念下展开,两党理念其实并无特别的差异。因为两党的相似性,在大选之前,很多人表示不知道他们应该去投哪个党,但为何最后体现出这样的天壤之别?来自欧盟的首席选举观察员扎维尔·彭莫斯认为,两党的平台太过相近,所以选民们只能基于两党领导者的个性而不是为他们倡导的政策差异来投票。“这个结果说明,尽管人们为了完成国王的心愿而参加了投票,他们其实不想改变。”不丹最大的报纸《昆色尔》报总编辑肯里·多吉说。
面对人民对于未来的普遍忧虑,3月25日,即将担任总理的繁荣进步党主席吉梅格·廷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即建立我们国王所展望的强大和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
在获胜的繁荣进步党的竞选纲领中写道,“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体将受到我们的鼓励和支持”。繁荣进步党新当选议员益西·金巴也说:“不能想象没有媒体自由的民主。”
“为了这次大选,媒体做了很多,但还很不够,在这个小型社会里面,小道消息和谣言远比媒体更有力量。”不丹的国家报纸《昆色尔》报总编辑肯里·多吉说,民主对不丹来说是个全新事物,所以不论政治家、官员、人民,还是媒体自身也都在学习在民主进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宪法草案里,自由的表达,自由的媒体,获取信息的权利受到保证,但这些权利不是给予媒体的,而是给予人民的,媒体的责任是保证人民享有这种权利,为此媒体必须自由而独立。”《昆色尔》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国庆日:12月17日(1907年)
篮球是不丹年轻人特别
喜爱的体育运动
首都:廷布(Thimphu)是全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旺河从城市穿过。城市海拔2500多米,人口约5万(2002年)。
文章分享结束,不丹概况和不丹地形图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