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意识形态名词解释,意识形态的形象比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轨道上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没有这样一个转变,中国15年来的一切变化就无从谈起。在我国尽管“左”的观念根深蒂固,“左”的势力不小,也发生过一些杯水风波,但从总体而言,这一转变并没有被扭转。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巳深入人心。
我们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转变。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旧的计划经济的一套是不成功的,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是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被动和滞后的局面,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的问题。很不幸,在许多方面,我们至今还在沿袭旧的意识形态中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而旧的、过去的意识形态的那一套,从体系到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都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已经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今天的现实,更遑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的意识形态,该继承的继承,该屏弃的屏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上重构我们的意识形态体系。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也许有人要问,我们几十年来不是一直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吗?你说的那个“坚持马克思主义”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确实不同。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思想体系要真正树立起来,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就必须使之伦理化、实践化。也就是说,要把它变成大众的日常意识,让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去,成为人们处世的准则和信条,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它对于生活、工作是有用的。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绵延两千年,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和治国之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学说完全伦理化、大众化了,从而使它从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转化为妇孺皆知的日常意识和行为规范。而我们过去在意识形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人的精神支柱确立起来,但是,由于片面强调和突出了阶级斗争等政治内容,并使之教条化,忽视乃至抹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学了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解决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成了外在于个人实际生活的东西,结果,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去身体力行,而是为了应付他人,给别人看。这样,马克思主义怎么能真正入心入脑呢?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具有阶级性,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而且还是关于人的学说、价值的学说等等。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致力的事业就是人类的解放与人的发展,唯物史观正是由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而建立起来的。可是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的这些内容忽视了,淡忘了,给人造成的印象似乎是马克思主义离人的实际生活很遥远,马克思主义是冷冰冰的铁面孔。现在该是还马克思主义以全貌的时候了。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新改造,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意识。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化、实践化,决不是否定它的指导作用,而恰巧是巩固了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精神文明这一手真正硬起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回避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走向、新特点。如果我们对此不甚了了,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重构”就成了一句空话。当前意识形态的新走向、新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多样性。从世界范围看,以往的两极世界格局正转向多极世界格局,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由对立的两极思想体系推演发展为多种思想体系。比如,仅社会主义学说就衍生出几十种,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思想家族。这种情形反映到国内来,推动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已有的传统理论,导致多种思想体系并存。
多样性还表现在多种学科互相渗透。现代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其成果已移入人文科学。现代思维方式正改变着传统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文学、哲学等出现了发展的新契机。如今,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脱离其他学科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也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回避当今社会的重大变革。
我国现阶段走向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格局,即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形式和分配形式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这些社会存在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交往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主体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很大的包容面,多种声音共鸣不可避免。
多渠道地干预社会生活,也是当代意识形态的特点之一。一方面,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际间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另一方面,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文化世俗化的浪潮,将越来越多的人裹挟到意识形态的创造与传播活动中,使意识形态的多种形式、多条渠道走向大众,从而影响和干预社会生活。
第二,冲突性。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正初见端倪,这种新旧体制的碰撞与磨擦,不可能不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改革15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充满着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的冲突和斗争。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是非标准的理论,无一不是经过激烈冲突,几经坎坷才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关于公有制形式的问题,关于产权的问题等,至今仍处于不同观念和思路的争辩之中。在法学、伦理学等领域,不同观念的对立冲突更为激烈。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人们的看法和观念不尽相同,也会成为意识形态冲突的诱导因素。
第三,过渡性。大凡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的演变和更新。本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称得上是意识形态的一次革命。在我国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肯定也会有一次新的革命。在这场意识形态的嬗变和演进中,新的与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并非一成不变,带有很大的非规范性,正如九曲黄河一般,千折百回。不仅如此。中国正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各种观念和思潮难免蜂拥而入,供我们筛选、消化和吸收,这就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变动性和过渡性。
认识新的形势,把握当今意识形态的新走向新特点,将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社会正告别走政治独木桥的昨天,步入了一个全面、多元发展的新时期。历史要求一代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开动脑筋,挥洒智慧,推陈出新,用新鲜的内容和方式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一种观念的集合。
意识是世界的内在规定、一般规律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
形态是形式的别名、形态就是形式。形式是认识对象的彰显和外露部分,是我们认识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定必须经过的桥梁。
扩展资料:
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形式:
1,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或形式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
2,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等。例如:天体运行、四季变化、社会运动、人体行为。
3,社会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例如,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和人自身的繁衍生产行为。
4,我们要发现意识,全面了解和掌握意识的特征,必须通过意识的表现形式这座桥梁,通过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等意识的彰显部分才能够实现,舍此再无其他道路。
社会意识形态表述形式:
1,,意识的表述形式是人所创造的概念、理论、观点、知识等。
2,现绝大多数人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狭义、具体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
3,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意识是人关于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和行为的意识、意念、愿望、理想、方案、路线、观念。
4,我们通过观察人的社会活动和行为就可以发现社会意识、了解和掌握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征。
5,社会意识的表述和传播形式是社会个人创造的思想、观点、理论、主义、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图画、法律、规章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批评是什么呢
一、意识形态批评可以说是一种解构性批评。
意识形态批评常常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其他理论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从理论渊源上看,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一些批评如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等理论一样,都与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与精神分析致力于从文本中发掘深层无意识,与结构主义试图从滑动的能指下发现深隐的所指,从表层结构下发掘深层结构相类似,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种族主义批评、认同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等也纷纷努力去探寻文本背后那些根深蒂固的“无意识”,如政治无意识、性别无意识、文化及种族无意识等等。与反结构、反意义、反中心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相似,它们同样全力拆解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男性中心主义、白人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中心主义权威,对“压抑机制”的关注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正因如此,美国文化学者凯尔纳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概念:“意识形态除了包括阶级的权力以外,还应该加以扩展,以涵盖那些使得占有统治地位的性别和种族得以合法化的理论、观念文本和再现等。”扩展了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化研究成了一种同构关系,它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分别以阶级、性、性别、种族/民族等为关注焦点的系列相关理论,即今日西方文化中所谓“政治正确”所涉及的范围,因此意识形态批评可以说是一种解构性批评。
二、意识形态批评的步骤如下:
1、“破译”意识形态的编码,重现询唤机制赖以完成的叙事策略。让那些看似天然、理所应当、无懈可击的现存秩序、规则与状态呈现出其人为制造的神话性。阿尔都塞认为,阅读一个文本不仅要看它的显在话语,更需注意的是其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无声话语,就像从无意识的症候去发掘深藏的病因一样:“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要看见那些‘失察的东西’,要在充斥着的话语中辩论出缺乏的东西,在充满文字的文本中发现空白的地方。”⑤因此,对意识形态所隐蔽的种种话语策略的揭示和剖析,便成为意识形态批判的核心内容。
2、确立特定编码及叙事策略与特定意识形态的关联性。意识形态批评努力发掘这些编码与策略,最终的目的并不在这些表面的编码与策略本身,而在于揭示出产生它们的历史语境与权力话语机制。这正是福柯所说的,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意识形态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相似。福柯亦认为,在所有看似中立的话语背后其实都潜藏着特定的权力关系。知识考古学将所有时代语境中诞生的文本都当作历史长河中的考古文献,透过它们去发掘出其背后的权力机制。
3、一个狡黠的技巧:置意识形态于窘境。伊格尔顿指出,“意识形态就是权力的迫切需要所产生或扭曲了的一种思想形式。但是它不仅留下了张力和不一致性的重要踪迹,而且代表着一种遮盖它所由产生的冲突的企图……意识形态是种种话语策略,对统治权力会感到难堪的现实予以移置、重铸、或欺骗性的解说,为统治权力的自我合法化不遗余力。”⑥意识形态总想极力抹去或移置它内在的不一致与矛盾处,从而使自己呈现为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话。正因如此,症候式阅读将其关注的重心放在编码及策略中呈现出来的沉默、空白、断裂、矛盾与冲突之处,使之成为破解意识形态神话的突破口。
名词解释“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英语: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18世纪末的时候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较世界观),存在于共识(参见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参见政治意识形态一节),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当代定义
(1)指观念、理想、信念、热情、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证明。
(2)社会群体用来使世界更利于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
(3)社会意识中构成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辩唯和历唯原理》p130)。
(4)伴有某种政治倾向和政治选择的思想体系。具体指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政治思想(《现代社会学》p292)。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意识形态名词解释和意识形态的形象比喻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