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弥勒佛的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星云大师预言弥勒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弥勒佛的来历和故事 弥勒佛有什么来历和故事
1、弥勒,菩萨名,梵文叫maitreya,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2、李姓,不详,要说弥勒化身,布袋和尚,世人也不知其姓氏啊,只知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要说跟“李”能搭上边的,就属武则天了。武则天运用佛教的化身转生理论,说自己就是弥勒佛下凡。武则天用弥勒,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皇帝的理论基础。仅此而已啊!
3、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也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就姓弥勒,Maitreya,意译为慈,所以又称慈氏菩萨,名阿逸多,意译为无能胜;另外也有一说是姓阿逸多名弥勒。
弥勒佛的故事大全(佛陀的故事)
1、大肚弥勒佛的故事。
2、韦陀和弥勒佛的故事。
3、释迦弥勒佛的故事。
4、苏轼和弥勒佛的故事。
1.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
2.佛经预言在弥勒佛出世时,世间会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
3.弥勒佛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
4.在佛教传说中,弥勒从印度而来,到中国后演化成了奉化的布袋和尚契此,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的一块磐石上,圆寂前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5.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
苏轼与弥勒的故事
是佛印不是弥勒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弥勒佛和他的四大护法的故事
当我们参观游览各地的寺庙时,一进天王殿,总会看到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在很多寺院里弥勒佛的身后面,都会有一个威风凛凛的韦驮将军。为什么要把韦驮将军安排在天王殿的背后,远远地面对大雄宝殿里的释伽牟尼佛呢?这里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神行太保"护舍利
相传在释伽牟尼涅磐之后,众位天神准备火化释伽牟尼佛的遗体,收取佛陀的舍利子来建塔供奉。就在这个时候,天神帝释天手持着七宝瓶来到现场,向众位天神说,释伽牟尼佛原先曾答应给他一颗佛牙,在天宫建造塔寺供养,所以,帝释天必须先取下佛牙。就在帝释天说话的时候,一个罗刹鬼正好躲在帝释天的身旁。他乘人一不注意,盗走了佛牙舍利。罗刹鬼以为自已的举动人不知,鬼不觉,然而却被站在一旁的"神行太保"一韦驮大将发现了,只见韦驮大将奋起直追,一下子就把罗刹鬼给捉住了,还完好地取回了佛牙舍利。所有天神看到这里,不禁对韦驮的神勇赞叹不已,都说韦驮大将能够驱邪除魔,具有保护佛法的威力。
护法天尊,善走如飞
韦驮,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称韦将军、韦天将军,原来是婆罗门教的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拿弓箭,骑孔雀。崇拜韦驮的信仰最初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引为伽蓝的守护神,是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
韦驮生而聪慧,早离尘欲,后来皈依佛门,修清净梵行,成为护法天神。传说唐朝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到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从而感得他现身护法,身着甲胄,合掌而立,宝杵横放臂上。从此以后,中国的道场中便开始立有天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
韦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如飞著称。所以韦神通常是立于天王殿弥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大雄宝殿前面的灵,守护灵内的佛与舍利子,以防魔前来偷盗。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成为佛教的特护法神。在新加的百古刹莲山双林寺的天王殿后,也立有一尊韦驮菩萨的法,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披飞带、手执金刚杵,英气逼人。
根据经中介绍,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楼至佛"的示现,由此也可以证明"一佛出世,千佛拥护"的道理。
三洲感应护佛法
韦驮天将虽是四大王的部下,但在佛教的寺院中却得到特别的尊。传统寺院的早晚课中,早课的末尾是祝韦驮仪,唱韦驮赞;初一、十五午供中,除了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香积厨之外,而韦驮殿。韦驮天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殊遇呢?这是因为,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大王",各自卫护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堪察民心厚薄,维持社会秩序。而韦驮菩萨发愿专门护持佛法、护持道场、护持出家人,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他游历东南西三,被称为"三洲感应"。对于正法道场,真心修行的出家人,他是绝对地尽心护持,他的感应故事在中国的寺庵山志中的记载不胜枚举。
扛着韦驮就跑
《普陀山传奇异闻录》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事:清代末,普陀山上而一座寺,而一天晚上忽然烧起一场名火,那一夜刚好有一位小沙弥睡在韦佛旁边,梦中见一位身多金甲,状似韦护法的人对他大喊:"中矢火了,你紧生吧"小沙弥一觉惊醒过来,果然大火已经烧遍了个寺院,情急之下,他扛着韦驮神像就往门外跑。一直到早上,众人察灾情时,发寺满目疮痍,只有韦神安然恙地屹立在门外。要知道,那一尊神像大概有几百斤重,必须要几个壮汉用尽全力,才能把它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弥竟然可以独力背起,可见韦驮之灵验。当代的法师在讲经时也说过,出家人一心修道,不募捐、不化缘,可能会过的清苦一些,但绝不会饿死,如果饿死一个真心修道的法师,韦驮菩萨应受撤职查办的处分。所以,韦驮菩萨得到出家人的特殊礼遇不是没有原因的。
礼敬护法,功德无量
护法又称护法神,是佛教的护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两千五百年前,佛陀考虑到末世会有人诽谤正法、破坏寺塔,于是就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听闻佛陀说法后,也都誓愿护持正法,这些拥护佛法的众神被称为护法善神。
随着佛教的发展,护法神的队伍不断扩大,护法神不仅充当守护佛教的职责,负责保护众生,具有息灾、增益、敬伏等四种济世功德。因此,我们在学佛、拜佛的同时,尊敬和礼拜诸位护法也是一件慈悲、功德无量的善事。
供奉韦驮菩萨的要点:
一般不单独供奉,只有在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全堂佛的时候才供奉韦驮菩萨。其他要求同诸佛菩萨。
弥勒佛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来历:原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的弟子,先于释迦牟尼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后生于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游历四方,散播佛法,普度众生。
故事:据《宋朝十二大名僧》记载,他是宋朝南方某寺院的一个穷和尚,法号叫“契此”。契此和尚人长得很胖,性格开朗,整天眉开眼笑,无忧无虑。因人胖怕热,他经常光着上身,拿着一个布口袋到民间化缘,把化缘得来的食物背回寺院分给众僧侣吃或送给一些穷人解难,因而人缘极好。
有一天,他没有外出化缘,将寺院里的众僧侣召集到身边说:“我本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佛主今天要召我前去,请大家帮个忙,在我走后,将我这副皮囊(指肉身)用柴火烧了。南阿弥陀佛。”说完,只见他双手合十,盘坐圆寂了。
弥勒佛的形象
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来源于《弥勒上生经》。
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来源于《弥勒下生经》。
第三个便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成的弥勒形象。原因是布袋和尚圆寂前留下偈颂(诗歌):“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地方僧人认定他便是弥勒的化身,便以他的形象来塑像。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弥勒佛的故事和星云大师预言弥勒佛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