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一问三不知指哪三不知,以及一问三不知指哪三不知用古文说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出自《左传》中的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什么
“三不知”指的是: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出处节选】《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春秋·左丘明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白话译文】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扩展资料
1、《左传》创作背景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左传》鉴赏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对于问什么都只会摇头说不知道的人,我们常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而这句话中的“三不知”其实非常浅显,就是开始不知道、过程不知道、后果也不知道。只不过在后来人在将其用到炉火纯青之后,便被赋予了更深的意味,那就是明明知道却也装不知道,从而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说起这“三不知”的出典,还是很有趣味的,远不像今天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战国时期,晋国对郑国发起进攻,而齐国就怕晋国胜了之后增强国力,又对自己形成威胁,便派出了大将陈成子去帮助郑国。这时投身于齐国的晋国人荀寅跑来对陈成子说:听说为了消灭我们,晋国准备了千辆战车之巨呢。
郑成子一听就急了,厉声说:荀寅你是故意吓唬我们的士兵吗?君主说过,穷寇不追,人多不怕,别说晋国要派千辆战车,就是再多我也不会后退,你这种行为就是灭自己人的士气,我必须告知君主。这下荀寅哭笑不得了,无奈地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说一个有智谋的人在做一件事时,会对其开始、过程、后果都进行全方面考虑,如此才会去谋划,行动。而对此完全不了解的我却在将军临出征前上报此事,不是自找难看,自食后果嘛。这也就是“一问三不知”最早的出处了,怎么样,是不是很有点意思呢?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三不知是: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译文: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扩展资料:含义演变: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指哪三不知
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扩展资料
典故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两军对垒之际,有个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晋国贵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后一人,又作荀寅。彼时,其投奔在齐。)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
三不知是指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拼音:sān bù zhī。
释义:
1、谓对于事情的开始、中间、结束,全不知道。
2、突然,意料不到。
3、三个不明智的行动。
出处: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五回:“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近义词:一无所知、装疯卖傻。
反义词:无所不知。
三不知的相关例句
1、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2、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恼火。
3、有的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问三不知。
4、他上课时常胡思乱想,没听懂老师讲的课,所以一问三不知。
5、此人一问三不知,很难得到什么线索。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