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长恨春归无觅处,以及人间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长恨春归无觅处是什么意思
长恨春归无觅处是什么意思: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
白居易简介
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800年,一举登进士第,列第四名。
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
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便发生动乱,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白锽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什么意思
出处:大林寺桃花
意思是:人间的四月份正是花草的芳香的时候。
白居易〔唐代〕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长恨春归无觅处”的“无觅处”是什么意思
“无觅处”的意思是:无处寻觅。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全文: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长恨春寻无觅处”的下句是什么
应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①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③,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花草。
③长:常。
[赏析]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无实际公事可办,故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人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重点描写了大林寺景色气候的优美。文中附有绝句一首,就是这首《大林寺桃花》,也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长恨春归无觅处的下一句是什么
长恨春归无觅处的下一句是:不知转入此中来。
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出处: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诗歌赏析
大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牯岭西面。这首诗的开始就先写了“人间”二字,这仿佛是身处仙境中的感受:在这春天早已结束,芳菲也早已落尽的时候,却在这高山古寺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一片始盛的桃花。
在这一春景的触发下,诗人发出了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产生了惜春、恋春,以至怨恨之情,因此当这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诗人感到惊异和欣喜,原来春天并没有归去,只不过是移到了此寺中。这首诗把自然界的春光描写得生动可爱。构思灵巧,意境深邃而富于情趣。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