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刘启简介的一些知识点,和汉惠帝刘启简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勤俭治国汉景帝刘启生平简介
汉景帝是刘恒和窦漪房的儿子,汉景帝和他的父亲的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这都是他们合理治国才使得汉朝走入强盛时期。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西汉的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无庙号。终年48岁。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使得汉朝保持着强盛,还给他儿子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他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
景帝前三年(前154),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族诛。可惜晁错一片忠心,就这样为小人谗言所害。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像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
七国失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调整诸侯王国的设置。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继续大力推行削藩。此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这一变化,对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
抑贬诸侯王的地位。“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取消“诸侯皆赋”,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此后,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经过景帝的改革,汉初推行的诸侯王国制,至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侯王在名义上是封君,实际上“唯得衣食租税”而已;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致后来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
景帝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强大的匈奴骑兵南下进击汉地,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而此时汉朝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但要战胜匈奴,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怎样处理汉匈关系呢?总的来说,是有战有和,但和多战少,以和为主。
景帝坚持和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郢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庄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所以李广堪称将门之后。李广有一套不正规的治军方法,非常适合于塞外的地理条件和敌情条件,他的部队简单、机动、长于应变。所以司马迁称赞他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们称李广为“飞将军”。
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程不识等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和和战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有两项。
马政:“造苑马以广用”。中原内地自古以来就缺马,这样既不利于骑兵的壮大,又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运输等事业的发展。景帝即位之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西边(如北地郡)、北边(如上郡)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
边疆政策: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西汉棉袍对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汰用。景帝继续执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重农抑商,发展经济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文景时期的社会渐趋稳定,物价日益低廉,据学者统计,在整个西汉时期,文景统治的近40年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米价下跌的幅度最大,这就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轻徭薄赋,约法省禁景帝时期,对农民的剥削(赋役)、压迫(法律),较以前有所减轻。所谓约法省禁,就是法令要西汉帛书简约,刑网要宽疏。前元元年(前156),景帝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
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如前所述,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发展教育,打击豪强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
文翁,庐江郡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年轻时就好学,通晓《春秋》,以郡县吏被察举(即郡国守相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景帝末年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后人的肯定,武帝很赞赏文翁的办学模式,在全国予以推广。
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景帝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汉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这便局部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就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但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贫富悬殊的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对于汉景帝这位开明皇帝的看法我就不说了,我们来看看历史人物对他有着怎样的评价
司马迁:“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班固:“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景帝明德,继文之则。肃清王室,克灭七国。省役薄赋,百姓殷昌。风移俗易,齐美成康。”
司马贞:景帝即位,因脩静默。勉人於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後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史记索隐》
汉景帝刘启怎么死的 汉景帝的儿子生平简介
病死,但是我觉得还不如说是累死,毕竟汉景帝的时候天下比较乱,要忙活的事情也比较多。即为初期就遇到了七国之乱。又赶山当时的匈奴是最强大的,可谓内忧外患。好在他手腕还比较硬。处理的比较好,给儿子刘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刘启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于是病中为太子主持加冠,临终前,对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景帝似乎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多嘱咐也无益。不久,景帝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
儿子
长子临江闵王刘荣,原封为太子,后被废为临江王,母栗姬。
二子河间献王刘德,母栗姬。
三子临江哀王刘阏于,母栗姬。
四子鲁恭王刘余,母程姬。
五子江都易王刘非,母程姬。
六子长沙定王刘发,其五世孙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母唐姬。
七子赵王刘彭祖,母贾夫人。
八子胶西王刘端,母程姬。
九子中山靖王刘胜,【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皇帝刘备的第十三世先祖,但是,实际上刘备除了姓刘外,没有任何记载他是刘胜的子孙,可见,刘备并不一定是汉室后裔。】母贾夫人。
十子汉武帝,母王娡,原封胶东王。
十一子广川惠王刘越,母王皃姁。
十二子胶东康王刘寄,母王皃姁。
十三子清河哀王刘乘,母王皃姁。
十四子常山宪王刘舜,母王皃姁。
女儿
平阳公主,母王娡,嫁平阳侯曹寿,公主的封地在阳信,所以也称阳信公主。
南宫公主,母王娡,嫁南宫侯张坐。
隆虑公主,母王娡,嫁隆虑侯陈蟜,隆虑也称林虑,所以又称林虑公主。
汉景帝刘启的皇后妃子简介
景帝的妃子:汉景帝,他是中国汉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是承接的文景之治与的汉武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一位皇帝,那他的妃子有哪些呢?接下来就由我来为大伙介绍一下汉景帝的妃子。
汉景帝的第一任皇后是薄皇后,第二任皇后是王娡。
嫔妃:有史可查者,栗姬,程姬、贾夫人、唐姬、王儿姁。
薄皇后(生卒不详),是汉景帝的表妹兼元配妻子。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薄太后娘家的一个远房亲属。公元前157年被立为皇后。
薄氏虽贵为皇后,却不为景帝所宠爱。她做皇后的第六年,其靠山薄太后病死,随后便被废。四年后,忧愤成疾的薄氏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葬在长安东郊。
孝景皇后王娡(?——前125年),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槐里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父为槐里人王仲。有四女一子,为修成君金俗、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林虑公主)、汉武帝。
早年经历
母亲叫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生个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儿姁。后来王仲死了,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儿子田蚡、田胜。
王娡嫁给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金俗。臧儿找人为子女算封,结果说她的两个女儿都该是贵人。臧儿觉得只有宫中才能富贵,因此想把女儿送如宫中,就把女儿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金王孙觉得很荒唐,又很愤怒,不肯和妻子断绝,臧儿就把王娡送进太子宫中。
太子刘启很宠爱她,封为美人。王娡后来生了三女一男。三个女儿后来分别获封,长女封平阳公主,次女封南宫公主,三女封隆虑公主。当男孩还在胎孕的时候,王美人对太子说,她梦见太阳投入她的怀中。太子说:“这是大贵的征兆。”孩子还没降生时汉文帝就去世了,汉景帝即位后,王美人生下这个男孩,即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小名彘儿)。
先前臧儿也把她的小女儿王息姁送进宫中,王息姁生了四个男孩,后来都封为王。
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祖母薄太后选了一个薄氏的女儿做他的妃子。到景帝即位,这个妃子就被立为薄皇后。但皇后没有生子,也不受宠爱。薄太后一去世,薄皇后就被废了。
汉景帝有一位妃子,称为栗姬,她生下了长子刘荣,起初被立为太子。由于景帝的几位夫人都是靠长公主刘嫖才见到皇帝的,因此栗姬觉得自己的宠爱被瓜分,因此不高兴。
刘嫖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刘嫖想把她嫁给刘荣做太子妃。栗姬由于忌恨长公主,所以不肯答应。后来王娡愿意联姻,因此陈阿娇后来嫁与刘彻。刘嫖因为栗姬拒绝她而生气,因此就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栗姬与景帝间逐渐出现了嫌隙。刘嫖还不停的称赞刘彻,景帝也认为他德才兼备,而且又有从前他母亲梦日入怀的祥兆,所以对他格外上心,但并未将其立为太子。
景帝又一次身体不适,将封王的儿子都交给栗姬,并请她在自己死后好好照顾这些孩子,栗姬因为生气不肯答应,而且出言不逊。景帝很生气,但并没有发作。
王美人知道景帝怨恨栗姬,趁他怒气未消,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一次朝会大行官奏事完了,奏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请封太子母亲为皇后。景帝非常生气,竟论罪处死了大行官,并废了太子,改封他为临江王。栗姬由此完全失宠,不能再见到景帝,最终忧郁而死。王美人终于被立为皇后,他的儿子刘彻立为太子,皇后的哥哥王信被封为盖侯。
汉武帝即位后,又封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尊皇太后王娡的母亲臧儿为平原君。王仲早死,葬在槐里,追尊为共侯,设置了二百户的园邑。等到平原君臧儿去世,跟田氏一起葬在长陵,设置的陵园同共侯陵园一样。
补写《史记》的褚少孙说他曾听说熟习汉家旧事的钟离生说起,王太后在民间时所生的一个女儿住在长陵,父亲是金王孙。金王孙已经死了,汉武帝即位后,韩嫣对武帝提起此事。
于是武帝驾车飞驰到金家,将接到宫中。太后王娡见到女儿悲喜交加。武帝封其姊为修成君,并赐一千万钱,三百名奴婢,一百顷公田,上等宅第等。封的儿子为修成子仲,女儿后来做了诸侯王的王后。
王娡于前125年去世(元朔四年),比汉景帝晚死年十六年,谥号“孝景皇后”,与景帝合葬在阳陵
汉景帝刘启生平简介
汉景帝(前188~前141)>景帝刘启是汉文帝长子,母亲窦姬(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在位16年,卒于景帝后三年(前141),谥号“孝景皇帝”。按周代的《谥法解》,“景”是美谥:“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虑(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曰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虽有谄媚溢美之意,但还是从几个侧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个性特征。>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那么,景帝是怎样发展有利的形势、消除不利的因素,使大汉王朝达到繁荣强盛的境地的呢?以下从对诸王、对匈奴、对政治、对储位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解说。
>对诸王:成功平叛,稳固皇权>景帝前三年(前154),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晁错像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薄皇后刘启(薄太后简介)
薄皇后刘启
刘启的皇后分别是薄皇后和王皇后王_。
薄皇后,汉景帝刘启的第一任皇后,与汉景帝祖母薄太后同族,和汉景帝做了20多年的夫妻,但是汉景帝却并不宠爱她。
前元六年农历九月,刘启废黜皇后薄皇后。前元七年)夏四月乙巳日,王_被立为皇后,同月丁巳日,王_的儿子刘彻被立为太子。
扩展资料
1、薄氏是汉景帝的第一任皇后,是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由他的祖母指定的太子妃。汉景帝的祖母是皇太后薄姬。薄姬原来是魏王魏豹的一个妃嫔。魏豹被刘邦打败后,在荥阳被杀,薄姬被刘邦收留。
汉景帝为太子时薄氏为太子妃,无子无宠。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登基后,立为皇后。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废黜薄氏的皇后之位,退居别宫。汉景帝中元二年正月,薄氏去世,葬于长安城东平望亭南。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后,卒于景帝中元三年。
2、王氏,单名_,也是名门之后。父亲是普通人,但是母亲臧儿是汉初的名门之后。霸王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就曾经封过一个燕王臧荼,而臧儿正是臧荼的亲孙女。
虽然贵为燕王的亲孙女,但到臧儿成年之时,臧家却早已家道中落,后来臧儿嫁给槐里的平民王仲为妻,生一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长女王_,次女王__。王仲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两子田_、田胜。
为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王皇后是槐里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女,父为槐里人王仲。
王_先是嫁于金王孙,并生有一女,之后,被母亲送入皇太子宫,为刘启生下三女一子,其子即为汉武帝刘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薄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_
薄太后简介
薄太后,汉会稽吴县人,薄姬楚汉年间是魏王魏豹的妃子,曾有著名的相士预言她将生天子,于是魏豹心中窃喜,背汉联楚,后来被汉所灭,薄姬被刘邦收入宫中。汉高祖刘邦妃,汉文帝刘恒之生母,生年不详,史籍中也没有留下她的名字。汉文帝刘恒继位后,尊之为皇太后。后来文帝登基,为皇太后。文帝侍母至孝,二十四孝第二孝“亲尝汤药”,就是文帝在薄太后生病期间悉心照料的故事。因薄太后陵在汉文帝霸陵之南,故称“南陵”。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孝景前元二年葬南陵”,“以吕后是正嫡,故不得合葬也”,吕后和其夫汉高祖刘邦一同葬在渭水北岸的长陵。
站在陵前,仰望高大的封土堆,就会联想到那句“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人们用《道德经》中那句著名的话语,对埋在封土下的主人公能够躲过吕后的血雨腥风保全性命,最终成为皇太后的传奇经历的总结。
大汉薄皇后外传
薄氏家族的兴起和衰落可谓是历史上特别值得人们讨论的一件事,薄皇后的立与废也是让人好奇其中的缘由,薄氏家族的起落归咎起来都是与皇室的喜爱有关。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的第六位皇帝,他的母亲是窦太后,而外祖母则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窦太后。而窦太后也是薄氏家族的一员。从这样看来,薄氏家族在历史上的崛起本就是靠着与皇帝结为亲家。他们在窦太后时期更是能够呼风唤雨,名声在外。
到了刘启的时期,他接受了家族的安排,迎娶了薄太后的同族孙女,并将她立为皇后。按照常理来说,薄氏家族在两朝中都成功将本族的女性送入宫内并成为了一宫正主,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可以继续在历史上风光的。但是薄皇后却不被汉景帝刘启所重视,不过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一,刘启与薄皇后的亲属关系让他觉得不自在。他们本就是表亲关系,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就被安排成婚。作为当时的孩子,刘启和薄皇后都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结婚。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感情,仅仅只是一起过日子而已。
第二,政治联姻,刘启心里排斥。在刘启小时候他还不懂,长大后便看出这是薄氏家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送来的人,心中更是觉得讨厌,更别说喜欢了。所以对薄皇后甚至他们家族都没有了好感。
第三,薄皇后没有子嗣,薄家没有地位延申。史料记载,刘启成年的时候就有了14个儿子,更是有很多女儿。但薄皇后一直没有子嗣,薄氏家族没有后后继的希望,自然就开始没落。
这样看来,像薄氏家族一样靠别人吃饭终究也是靠不住的。
西汉薄太后简介
二十一岁生刘恒刘恒四十八岁死她于景帝三年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比她的儿媳窦太后要多一岁
刘恒为什么要废薄太后
因为薄昭阻碍了汉文帝实行新政,所以就被迫自尽了。薄姬本来是魏豹的妾,当时天下第一的女相士说薄姬会是未来天子的娘,魏豹一听就高兴了,他大胆地起兵造反,结果被韩信结果了,薄姬就成了刘邦的妾。但是这个妾并不受宠,吕雉也太厉害,于是薄姬只能收拾铺盖去了代国,带着儿子和哥哥。吕雉把持朝政十几年死了,汉朝的大臣们商量着再推举一个新君出来,刘恒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派薄昭前去探查。
薄昭来到长安,和大臣们就出了一番,写信告诉刘恒这不是骗局,于是刘恒来到长安,接受了皇位,因为舅舅的功劳,刘恒封薄昭为轵侯。汉文帝出台新政策,当然有很多地方不高兴,于是汉文帝就派钟毓前去安抚。太原是薄昭的地盘,他的侄子薄贵狗仗人势做了很多坏事,钟毓既然是来安抚的,就把这颗老鼠屎给杀了。回到长安,薄昭听说侄子被杀了,要求钟毓赔礼道歉,钟毓说薄贵本来是不是什么好东西,更何况他还干预朝政,于是薄昭就把钟毓给杀了。
汉文帝听说舅舅杀死了臣子,还是为了薄贵那件事,就像杀一儆百,把舅舅杀了,大臣们都劝阻,说不要让太后伤心。汉文帝就像让薄昭自尽谢罪,薄昭不肯。但是钟毓的妻子看见丈夫的冤屈没有地方诉,她自杀了,这一下子就博得了所有人的同情。张苍带着钟毓的儿子来见汉文帝,你看看,就是你不肯杀舅舅,搞得人家家破人亡变成孤儿了。
汉文帝看看小孩,下定决心要惩戒一番,于是在宫中设了灵堂,告诉所有人要去薄昭家哭丧,就相当于薄昭被自杀了。薄昭一看汉文帝的意思这么明显了,于是真的自杀了。
刘启简介和汉惠帝刘启简介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