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来氏太极图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来氏太极图以及适合做头像的太极图片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太极图的来历、种类及内涵
太极图,众所周知是中国道家的符号,也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人们广泛知道的太极图形状,像是阴阳两条鱼互相纠在一起。白鱼示为阳,黑鱼示为阴。白鱼中间一个黑眼,黑鱼中的一个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万物负阴抱阳,阴阳平衡才能育化万事万物。由于整个宇宙在运动着,所以太极也在强健地执行不息。
太极图的来历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各持己见,难有定论。最常见的有四种说法:
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由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实际上,在公元前四世纪,在凯尔特艺术中就出现了和太极图相似的图案。在罗马帝国军服的徽章中也出现了与太极图几乎完全一致的图案,只是颜色不一样。在东欧乌克兰发现的史前文化特里波耶文明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太极图,和中国的太极图案几乎一模一样。
公元前四世纪的凯尔特金饰上的太极图
西罗马帝国步兵的盾徽上的太极图
西罗马帝国的盾徽
太极图是对阴阳学说的完美诠释,人们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经·系辞》。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太极图的种类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
1、天地自然河图
明朝初年赵㧑谦在《六书本义》中首次公布了阴阳鱼图,命名为“天地自然河图”,据他称是蔡元定得自蜀山,秘而不传,然后被他发现了。由于周氏太极图和黑白点河图已经成为官方图样,因此不能叫太极图或河图,只能命名为天地自然河图。
2、太极先天图
在宋人张行成的《翼玄》中,载有一张阴阳相含图,就叫“先天图”而不叫“太极图”,它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阴阳鱼太极图”。
3、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
此图为北宋周敦实(后为避英宗讳改名曰敦颐)所著《太极图易说》中的《太极图》。因周敦颐历来被称为“理学开山”,所以当今多数学者皆称为《周氏太极图》。
4、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
来氏太极图,明来知德易学图式。其图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黑白二路,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说明气机生生不息、回圈不绝之理。
5、明张景岳制作的景岳太极图
明张景岳制,用于概括宇宙阴阳变化之理。其内圈左黑右白,二黑左白右黑,外圈全白,以示阴阳回圈,生生不息之意。张景岳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一般认为此图从立论到作图,均源于周敦颐太极图。
6、明朝左辅制作的左辅太极图
左辅太极后图,明左辅制。见于其著《泾川文集•太极后图》。左辅在其《太极后图说》中认为,周氏“太极一图,别立于阴阳五行男女万物之上,则有异乎形而上下之谓焉。此其图之所以不尽意也。”故“窃取夫子之意而发挥于周子之图”,乃作太极后图。其图包含阴阳、四时、五行内容。将四时一分为二,八个节气配属四正四维八卦,中有由立夏到立冬之间的太极图曲线。其太极一分为二的分界线已经不是子午线,而是戊己连线,且呈曲线形式,揭示了立夏与立冬二节的运动变化规律。曲线两边各有一条狭窄的曲线表示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另外,《太极后图说》虽言“后天卦位”,图中实为先天伏羲八卦序位。
6、清朝胡煦所制的回圈太极图
清胡煦所制太极图式。图见《周易函书约存》。本于明来知德太极图。胡氏认为此图与河图及先天八卦相似,均体现回圈不息之机。
河图之象,一奇生于北内,三奇长于东内,然后七奇出于南外,九奇尽于西外。二偶生于南内,四偶长于西内,然后六偶出于北外,八偶尽于东外。传统以为先天八卦图乃则河图而画,除坎、离为交接之际外,其震之一阳生于坤内,即一奇生于北内;兑之二阳盛于东内,即三奇之长于东内;干之三阳,极盛而外出,即七奇之极盛而外出。其巽之二阳消于外,艮之一阳尽于外,即九奇之尽于外。其巽之一阴,生于干内,即二偶之生于南内;艮之二阴,盛于西内,即四偶之生南内;艮之二阴,极盛而外出,即六偶之极盛而外出。其震之二阴消于外,兑之一阴尽于外,即八偶之尽于外。先天八卦图上下盛衰、内外始终之方位,与河图相似。说明河图先天八卦原本具有回圈之义。
此图内外三分,则可以配三画之卦;内外六分,则可以配六画之卦。阳之初生,必在子中,及返而就消,即在子初;阴之初生,必在午中,返而就消,即在午初,既分位不移,以定其上下之体;阴阳之生,皆必在内,及盛而就消,乃始外出。与八卦、六十四卦横图、方图相合。震、巽居中,兑、艮居外,体现《周易?彖》自内为来、以外为往之义;干虽位上,而始终必交至于坤,坤虽位下,而始终必交至于乾,以定其下交上跻之理;阴虽极盛,必不离阳,阳虽极盛,必不离阴;以阴终阴始,即在纯阳极盛之时,阳终阳始,即在纯阴极盛之时,以定其两相依附、根阴根阳之理;阴阳皆旋始而旋终,均体现流行不息之用;又纯干纯坤,分位所得,只于六爻以合于周天三百六十,为六十卦所得前三后三之数;阳进则阴退,阴进则阳退,以别其更迭著作之体;阳多则阴少,阴多则阳少,以辨其分位各得之宜;阳有进退,阴无进退,以别其行止动静之节;虚其中间以为天心,使人知卦爻所起,以象其肆应不穷之妙。此图蕴含河图与先天八卦的精义。
太极图的含义太极图是研究周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太极图主要体现观点有三点:
第一就是阴阳本是一,白为阳,黑为阴,把阴阳画到一个圆内,这是阴阳为一;第二就是阴阳互化的特点,由一点点的小阳发展到阳极的时候,一个小阴生出来,同理太极图的另一面,一个小点点的阴,发展到阴极的时候,一个小阳生出来了;第三阴阳互为能量,我们这个宇宙是个能量的世界,阴阳互相转换需要能量的概念,没有能量这个世界就是一潭死水了,也就没有了宇宙万象与山川河流,没有了生命。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之“本”执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参透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
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结至社会人生。
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如是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该文承继了前人太极学说中的一元论、发展观、矛盾论与和谐论等思想,但特别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太极之道的参悟,并提出“立人极”即树立“中正仁义”的做人标准。周敦颐的人学解读思路影响了后人对太极图的诠释。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都从太极图中阐释了以人为万物之秀,以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
什么图是太极
太极者无极生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阶及神明
心静身正万念俱消意气运行开合虚实内外合一上下相随运柔成刚刚柔并用静发自如
注:只重其意不重其招!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哪位大哥介绍一下太极和八卦图
八卦
一、八卦由来
八卦乃由八经卦所组成,八经卦共计八个,八八相重而成六十四,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并有一首歌诀来帮助记忆,见下表:
六十四卦次序歌
上经三十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太极图
一、太极图
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三、含三为一
亦作“函三为一”。古代对太极意义的分析语。魏孟康《三统历》注:“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就太极图言,“三”指阴阳鱼结构,即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一”指太极图大圆圈。白、黑及分界包含在同一圆圈之内。历代有不同解释。(1)以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二部;黑白之分界线即划分天地阴阳界限的人部。天、地、人为“三”;阴、阳、分界标准为“三”。太极图即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整体。体现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白方中一点,为地之极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中一白点,为天之中点,表示阴中有阳。(2)太极图为相反相成两方属性及其划界标准或活动场所三者的统一。相反指水火对立,从空间言指水星、火星,从时间言指夏热与冬寒;相成指木金生成,从空间言指木星和金星,从时间言指春始、秋终。“土”即是水火和木金的划界标准,也是火水木金的活动场所。(3)“三”指三爻,“一”指一卦,喻三爻组成一卦,天地人合为一体之意。
四、三五至精图
阐释《参同契》丹药形成的图式。图见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参同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
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唱,有倾之间,解化为水,马齿阑干。阳乃往和,情性自然。迫促时阴,拘畜禁门。慈母育养,教子报恩。严父施令,教饬子孙。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图中,火木为汞,水金为铅,土为黄芽。土居中央,表示“三物一家,都归戊己”。火木居左,水金居右,按坎离为易说,左为离,右为坎。水金相通,表示金生水;火木相通,表示木生火。水火居上位,表示水火药物在炼丹中占首要地位。下一白圈,指丹药,即“三五与一”的“一”。所以水火又直通向此白圈。据后人考证,此图式,被道教徒所吸收,五代陈抟无极图中的五气朝元图和周氏太极图中五行顺布图,皆出于此。
五、水火匡郭图
解释《参同契》丹药形成图式。图见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本。图中左半为离卦,右半为坎卦,白者为
阳爻,黑者为阴爻。就炼外丹说,左离为青龙即丹砂,右坎为白虎即铅,当中小白圈,指丹药。此图式后来成为道教讲述炼丹的图式之一。另说,离火为日,为阳;坎水为月,为阴,所谓坎离相抱,龙虎相交,水火相通,日月相合,即阴阳相配合之义。把后人考证,宋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太极图皆源于此。
六、古太极图
亦称“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参同契太极图”。传为古代方士解释《周易参同契》图式。较早见于明初赵仲
全《道学正宗》。此图概括了《参同契》中所说的月体纳甲、二阴、三五、九宫、八卦、鼎器、药物、火候诸内容。两边白黑交互,白以示阳,黑以象阴,阴阳不相离,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图以八分,据其各自属性,分别配以八卦,揭示丹家进退行持的火候。震三始交阴而阳生,自震到兑再到乾而阳极盛,阳盛极于南;巽始消阳而阴生,自巽到艮再坤而阴盛极,阴盛极于北。其中八分,震东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巽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三偶;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合符节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也;阴气生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阴息阳消之月象也。阴极于北而阳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
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是阴魄。”并以此推断陈抟之学源出《参同契》,该图与几乎同时见世的“天地自然之图”相类似,只多出表示方位的指示线,余均同。古太极图蕴含极深刻的哲理,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太极图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七、先天太极图
又称“天地自然之图”、“天地自然河图”、“卦气图”,简称“先天图”、“太极图”。据宋明易家考证此图出自
陈抟之手。陈抟源自《参同契》,一说源于西蜀隐者。宋朱熹《语类》、元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明赵撝谦《六书本义》、赵仲全《道学正宗》等有所论述。此图最早载于《六书本义》。图中黑白两条鱼形,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阴气盛于北方,为纯阴,居坤卦之位。阳气盛于南方,为纯阳,居乾卦之位。阴气极于北;阳气始生,居东北震卦位,卦象一阳二阴,表示阳气尚微弱;其后,经过东方离卦、东南兑卦位,至乾卦位,卦象为三阳,阳气极盛。阳气极于南;阴气初生,居西南巽卦位,卦象为一阴二阳,表示阴气尚薄弱;其后,经过西方坎、西北艮,至坤卦位,卦象为三阴,阴气极盛。如此循环不已。图中左白部分,居东方,与右白部分相呼应,环抱黑的部分,表示二阳中挟一阴,为离卦象,此即“对过阴在中”;右黑部分,居西方,与左黑部分相呼应,环抱白的部分,表示二阴中挟一阳,为坎卦象,此即“对过阳在中”。左白部分,从震一阳生,到离二阳挟一阴,再到兑二阳增长,最后到乾卦三阳极盛,为阳息的过程;右黑部分,从巽一阴生,经过坎艮二卦,二阴增长,到坤卦三阴全盛,为阴息的过程。图中黑白两鱼尾,
表示阴阳二气初起;黑白两鱼头、左方表示阳起而迫阴,阴避阳,回入中宫;右方表示阴起迎阳,阳避阴,回入中宫。黑白两鱼眼,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图与“古太极图”相比,只少表示方位的指示线条,余则相同。两图均以图形言阴阳变易。后世所制其他太极图式均未脱离此图基本内涵。
八、天地自然河图
即“天地自然之图”、“先天太极图”。图见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为阴阳鱼太极图最早记载。图题为“天地自然河图”,文注为“天地自然之图”。赵氏认为“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见之,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实万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枢纽也。呜呼,神哉!”(《六书本义》)该图特点在于溶阴阳相合、卦气运行于一图,其白色一边为阳,黑色一边为阴,以示阴阳相倚而不相离,鱼眼以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参见“先天太极图”条。
九、无极图
①传为陈抟所传三图之一。表示炼内丹的过程,同陈抟《指玄》和俞琰《参同契发挥》中所说的炼内丹的方术相一致,且对《参同契》炼丹术有所发展,将炼外丹引向炼内丹。依清黄宗炎《图书辨惑》所言,此图式最下一圈为“玄牝之门”,指人身两肾间空虚之处,为祖气即丹田之气所出之处。第二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祖气上升,加以提炼,炼有形之精而化为微茫之气,炼依稀呼吸之气而化为出有入无之神,即化精气而为呼吸之气,化呼吸之气而为精神,第三圈五气朝元,表示所炼之气贯穿于五脏之中,统率水、火、木、金、土五气,凝聚一起。其中水(肾)火(心)二气最为重要,居于上位。炼到火气下降,水气上升,火不燥热,水不卑湿,温养之至,则进入第四圈。第四圈“取坎填离”,水火相交,形成圣胎。中央小白圈指圣胎。此圣胎加以修炼,则进入最上圈。最上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虚无飘渺,无有极限的神仙境地,同祖气所出之“玄牝之门”相呼应。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皆为虚无,当中一段为有,表示从无到有,又反归于无。虚无为万有之根本,故名之为无极图。黄氏认为,其中的五气朝元图本于《参同契》的三五至精图,取坎填离图本于《参同契》的水火匡郭图。陈抟的无极图表明,宋初的道教已用《周易》的范畴解释炼内丹的方术。此无极图后被周敦颐发展为“太极图”。参见“太极先天图”、“周氏太极图”条。
②指“太虚图”,参见下面的“太虚图”条文。
下经三十四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并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二、六十四卦分八宫
1、乾宫(属金,与坤地相对,无水雷泽)点击查看: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
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2、坎宫(属水,与离火相对,无天山风)点击查看: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
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3、艮宫(属土,与兑泽相对,无水雷地)点击查看: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
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4、震宫(属木,与巽风相对,无天山火)点击查看: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
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5、巽宫(属木,与震雷相对,无地水泽)点击查看: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
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6、离宫(属火,与坎水相对,无雷地泽)点击查看:
离火风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
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7、坤宫(属土,与乾天相对,无山风火)点击查看: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
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8、兑宫(属金,与艮山相对,无天风火)点击查看: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
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三、卦画的排法
卦画的排法是自下而上画的,这与我们写文章或是画画时不一样,画八卦时是先从底下开始,然后从下面往上画的。见下图:
此卦离为火,在八卦中阳爻叫做“九”,阴爻叫做“六”,九乃单数,在易经中称做阳,六乃双数,在易经中称做阴,从下面开始往上画,第一个爻是阳爻,所以叫“初九”,第二个爻是阴爻,所以叫做“六二”,第三个爻是阳爻,叫“九三”,第四个爻是阳爻,叫“九四”,第五个爻是阴爻,叫“六五”,第六个称做上爻,因是阳爻,所以称做“上九”。
太极图。。解释
(一)总论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三、含三为一
亦作“函三为一”。古代对太极意义的分析语。魏孟康《三统历》注:“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就太极图言,“三”指阴阳鱼结构,即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一”指太极图大圆圈。白、黑及分界包含在同一圆圈之内。历代有不同解释。(1)以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二部;黑白之分界线即划分天地阴阳界限的人部。天、地、人为“三”;阴、阳、分界标准为“三”。太极图即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整体。体现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白方中一点,为地之极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中一白点,为天之中点,表示阴中有阳。(2)太极图为相反相成两方属性及其划界标准或活动场所三者的统一。相反指水火对立,从空间言指水星、火星,从时间言指夏热与冬寒;相成指木金生成,从空间言指木星和金星,从时间言指春始、秋终。“土”即是水火和木金的划界标准,也是火水木金的活动场所。(3)“三”指三爻,“一”指一卦,喻三爻组成一卦,天地人合为一体之意。
太极图种类
1、现代流行的太极图:是诸多太极图象中最为简易而概括性最强的一个图象。它以圆为形,圆圈内有一对首尾互抱的阴阳鱼,双鱼又走成一个S曲线。我们这本小册子,重点研究和说明的就是这个太极图。
2、伏羲八卦方位的古太极图:可以在胡渭的《易图明辩》中见到。
3、文全八卦方位太极图
4、《陈氏太极拳图说》之太极图。
5、水火匡郭图:解释《参同契》丹药形成图式。
6、古太极图古太极图亦称“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参同契太极图”。传为古代方士解释《周易参同契》图式。
7、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又称“天地自然之图”、“天地自然河图”、“卦气图”,简称“先天图”、“太极图”。
8、天地自然河图:即“天地自然之图”、“先天太极图”。
9、陈抟无极图:传为陈抟所传三图之一。
10、太虚图:图载宋林至《易禅图》“法象第一”。
11、太极先天之图:见今本《道藏.洞玄部》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12、周氏太极图:传为北宋周敦颐易学图式。载其著《太极图说》。
13、太极六十四卦图:元陈剩夫进上之图。图载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
14、来氏太极图:明来知德易学图式。其图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
15、伏羲八卦太极图: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伏羲八卦方位的图式。
16、文王八卦太极图: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文王八卦方位的图式。
17、气象太极图: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一年、一日之象的图式。
18、太极河图: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河图的图式。
19、景岳太极图:明张景岳制。图见其《类经图翼》。
20、左辅太极后图:明左辅制。见于其著《泾川文集?太极后图》。
21、地承天气图:清胡渭易学图式。图见《易图明辨》。
22、循环太极图:清胡煦所制太极图式。图见《周易函书约存》。
23、端木氏太极图:亦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义图”。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来氏太极图和适合做头像的太极图片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