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和五欲六尘是指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主要目录一览:
- 1、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 3、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 4、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 5、佛教的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色、受、想、行、识是一个佛教用语,是“五蕴皆空”中“五蕴”。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
“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和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
受蕴:“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色,是除我们心灵之外的客观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受,是指感官接受刺激;想,是感觉并形成名称;行,思维;识,意识,形成概念等。色、受、想、行、识是五蕴。
“行”。想深了,想什么深了呢?因为受。为什么有受呢?因为有色。每人都有身体,身体是什么?这就是行。“识”。识是“色”的一个果——结果。就是说有这个色,由色变成受,加深了。要是不谈受,只谈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有与空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佛法中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心经》中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法门,是代表著有的存在。
色,是物质存在,后面还有受、想、行、识,都是空,空又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概括了物质与精神等所有的一切,换句话就是:有即是空,空即是有。
空是生灭变化之过程;因缘的假象宛然,而且并不妨碍有。不异,即无差别,也就是说,色与空是统一的,是不二的。这句话是出自《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谓之‘色即是空。 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句,其文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释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都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颜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干净,不增不减。
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色、受、想、行、识是一个佛教用语,是“五蕴皆空”中“五蕴”。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
“识”。识是“色”的一个果——结果。就是说有这个色,由色变成受,加深了。要是不谈受,只谈识。
“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和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
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色、受、想、行、识是一个佛教用语,是“五蕴皆空”中“五蕴”。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
“识”。识是“色”的一个果——结果。就是说有这个色,由色变成受,加深了。要是不谈受,只谈识。
“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和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
佛教的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色:积聚。受:领纳。想:取向。行:造作。识:了别。其中色是物质方面的,受想行识都是心理、精神方面的。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
本篇文章关于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的见解知识就到此结束了,如果还不是很明白建议多阅读几遍或者到站内搜索一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