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乌纱掷去不为官,以及郑板桥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意思是什么
诗词名称:《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本名:郑燮。别称:郑板桥,世称板桥先生。字号: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所处时代:清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江苏兴化。出生时间:1693年11月22日。去世时间:1766年1月22日。主要作品:《念奴娇方景两先生庙》《念奴娇高座寺》《山中雪后》《念奴娇台城》《念奴娇孝陵》等。主要成就:“扬州八怪”代表人物,诗书画世称“三绝”。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乌纱掷去不为官”的详细介绍:
一、《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的全文点此查看《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的详细内容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二、郑燮其他诗词
《题竹石》、《赠袁枚》、《山中雪后》、《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咏雪》。相同朝代的诗歌
《道中作·行路艰辛叹未曾》、《秋堂对弈歌为范处士西坪作》、《赠顾行人抱桐先生》、《赤金峡道中作》、《出守临安·惜别翻愁聚》、《题马和之十八应真卷后》、《登钟山放歌》、《出守临安·丽藻争春发》、《出守临安·少住终何益》、《天庆宫观刘銮塑像》。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的详细信息
讲述为官清廉的文言文
1.写“为官清廉”的文言文古文有哪些
1.陋室铭
2.爱莲说
3.卜居
4.宋玉对楚王问
5.书幽芳亭记
1.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卜居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4.宋玉对楚王问
先秦: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5.书幽芳亭记
宋代: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2.“吴讷为官清廉”的文言文有哪些原文
吴文恪由医士荐举,仕至副都御史。其按贵州还,有司以黄金百两馈公,追送至夔(kuí)州。公不发封,反之,题诗其上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翻译
吴讷是由医士举荐的,官位达到了监察御史。吴讷巡视贵州返回时,有官员用黄金百两馈赠他,追着送到夔州。吴讷没有打开,退回了未启封的百两黄金,还在上面题诗一首写道:"(我带着)简朴的行装向东返还,将要渡过前面最危险的滩头。如果有赃私和土特产,就任由它沉没在江中。"
简介
吴讷,[元](1372~1457),字敏德,号思庵,江苏常熟双溪(今吴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元惠宗至正十八年。学兵法,习骑射。至正间,授建德路判官。明兵克徽州,取道入建德,讷以义兵万户守昱关阻之。再战不利,随元帅阿鲁辉退屯浙西札溪,于石壁题"怪石有痕龙已去,落花无主鸟空啼"句,凄凉悲愤,不下于项羽之被围垓下,遂亦自刎死。讷本工诗,有万户集《元诗选》传世。
选自
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
相似举例:
1.范仲淹为人正直
2.夏将军有绝技
3.乞丐张二功成身退
4.欧阳修幼子小名“和尚”
5.徐孺子论“眼中瞳子”
6.孙楚向灵床作驴鸣
7.真宰相刘沆
8.吴起杀妻求将
9.唐临为万泉丞
10.杨务廉巧作机械人
11.神笔胡应麟
12.倪云林有洁癖
13.刘敏中志向不凡
14.杨补之梅画惹蜂蝶
15.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3.有没有关于廉洁的文言文管理廉洁的文言文基本没有,都是写在古诗词之中,摘抄部分经典的。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礼诗》况钟两袖清风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想践送,马前泪洒注入泉。《七绝.倡廉》其一宦海沉浮贵养廉,奉公守法莫贪钱,一身正气防糖弹,两袖清风拂顺天。
《七绝.倡廉》其二施仁播惠泽麻桑,肃腐惩贪志昂扬,持节清廉甘淡薄,忠肝赤胆振家邦。《七绝.咏竹》请把我心先点燃,休言黑暗似无边。
纵教流尽平生泪,不畏当头三尺天。《五绝.潭》蒋世红清清潭里水,独处静中幽,方寸甘长守,不堪入浊流。
其余零散诗词为人正,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勿唯小贻大,勿唯私损公,勿维利害己,勿唯权伤民。
为民贵,社稷次之,官为轻—孟子官吏,则不过为国民之公仆—孙中山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清.金缨史不廉平,则治道衰—《资治通鉴》。
4.为师清廉的文言文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
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
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寻而孚迁大理正,
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
孚谓人曰:
“若此尉得罪,
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
更相执奏,诏暹按
.
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
蕃人赍
.
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
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
.
迁给事中,丁继
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扩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
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
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
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
.
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
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
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
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5.急求有关反腐倡廉的古文《酌贪泉诗》
——晋·吴隐之
古人言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书端州郡斋壁》
——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入京》
——明·于谦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廉泉》
——明·张好宁
香花墩上有奇泉,饮罢头痛始觉贪。
争得长江大河水,悉于廉泉得其源!
《拒礼诗》
——明·况钟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离任》
——明·况钟
捡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罢郡》
——清·蔡信芳
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关中一点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任满偈城隍》
——明·胡守安
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到时贫。
《题贿金》
——明·吴讷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间。
《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叶存仁
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明·李汰: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
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只找到诗,不知道可不可以
6.古代为官清廉的人有哪些1、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2、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3、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4、狄仁杰
(公元 630-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 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5、况钟
(公元 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乌纱掷去不为官,下一句
下一句是囊橐萧萧两袖寒。
出自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这是一首赠别诗。诗文如下: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白话译文: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扩展资料:
该诗创作背景如下: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他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
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郑板桥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郑板桥的“乌纱掷去不为官...这幅画的名字
这幅画的名字是:《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夑七十三岁时所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左上方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题诗后款“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下钤“七品官耳”“丙辰进士”两印。
此图为庭院中的竹石,瘦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褶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风格写成。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
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
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石图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