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惊蛰的来历和风俗,以及惊蛰节气介绍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惊蛰风俗
惊蛰有什么习俗?中国传统历法将全年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节气则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惊蛰是春季节气之一。按字面的解释,「蛰」是冬眠,而「惊蛰」的意思是:春天到了,春雷初响,大地万物开始萌芽生长。那些在严寒冬天时躲进土壤内或在石洞里蛰伏起来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也开始苏醒、活动,迎接春天的来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便是「惊蛰」的日子,在这天,民间习俗是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仪式。祭白虎冬眠的动物睡醒,便进行觅食。按广东民间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也于这时觅食。为着平安,惊蛰那天要祭白虎。拜神婆先准备纸造老虎在坛前,这些纸老虎一般是黄色而身上带有黑色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猪血喂之,使之吃饱后不再伤人,并以肥腻的生猪肉作为「小礼」,抹在纸制老虎咀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伤人。打小人打小人在全年都可进行,但在惊蛰那天打小人则特别多,因为小人也在惊蛰那天出口伤人。打小人用品:小人衣纸一份包括一对男女纸人、一只白老虎、金银、香烛及祭品。祭品包括猪肉(用来祭祀白虎)、花生、生果、酒水、鸡蛋及五色豆等。亦有一些打小人的,会用红纸剪成一些纸锁链、纸剪刀及纸尖刀等,用来惩治小人。打小人仪式:先将用品放在路边,将香烛燃点着;取出男女小人衣纸,将这些小人衣纸剪成你心目中那小人形状,并写上小人姓名、时辰和八字;将纸老虎折成立体状,以祭品拜祭;跟着就脱下鞋子,用鞋底将小人拍打;拍打一顿后,再在小人的口舌上放上纸剪刀,意思是将小人舌头剪伤,以令他不再搬弄是非;接着在小人肚上放一把纸刀,意思是将小人的腹部剖开,挖出其黑心;之后再在小人脚上用纸锁链锁上,意思是不准小人四围乱走;其后再以鞋将其毒打,而口中再念着一些化解小人的说话,如「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无得抖,打你只小人手,等你有手无得郁,打你只小人脚,等你有脚无得走....」等等;完成上述仪式后,就用纸老虎压着纸小人,连同小人衣纸以火燃烧,并将五色豆掷向焚烧中的衣纸,整个仪式便完成了。此外,部份的打小人者会准备贵人纸,将小人纸和贵人纸一起贴在墙上,贵人纸头上脚下,而小人纸则是头向下脚向上地贴在贵人纸下,象征着贵人将小人踏于脚下,加以控制。中国传统历法将全年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节气则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惊蛰是春季节气之一。按字面的解释,「蛰」是冬眠,而「惊蛰」的意思是:春天到了,春雷初响,大地万物开始萌芽生长。那些在严寒冬天时躲进土壤内或在石洞里蛰伏起来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也开始苏醒、活动,迎接春天的来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便是「惊蛰」的日子,在这天,民间习俗是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仪式。祭白虎冬眠的动物睡醒,便进行觅食。按广东民间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也于这时觅食。为着平安,惊蛰那天要祭白虎。拜神婆先准备纸造老虎在坛前,这些纸老虎一般是黄色而身上带有黑色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猪血喂之,使之吃饱后不再伤人,并以肥腻的生猪肉作为「小礼」,抹在纸制老虎咀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伤人。打小人打小人在全年都可进行,但在惊蛰那天打小人则特别多,因为小人也在惊蛰那天出口伤人。打小人用品:小人衣纸一份包括一对男女纸人、一只白老虎、金银、香烛及祭品。祭品包括猪肉(用来祭祀白虎)、花生、生果、酒水、鸡蛋及五色豆等。亦有一些打小人的,会用红纸剪成一些纸锁链、纸剪刀及纸尖刀等,用来惩治小人。打小人仪式:先将用品放在路边,将香烛燃点着;取出男女小人衣纸,将这些小人衣纸剪成你心目中那小人形状,并写上小人姓名、时辰和八字;将纸老虎折成立体状,以祭品拜祭;跟着就脱下鞋子,用鞋底将小......>>
今天是惊蛰,民间有打小人的风俗传统“打小人”也是惊蛰当天南方仍然存留的习俗之一。人们在纸上画好类似人形的东西,以之代替内心痛恨的人,同时以小棒槌等物进行击打,寓意赶跑小人,终年便不会再有什么霉运。为何惊蛰要“打小人”
“小人”是指那些喜欢挑拨离间,惹是生非的人,亦可象征无故惹来的是非或恶运,而通过打小人的仪式,以祈求消灾解困,化险为夷。打小人的用品,主要有小人衣纸一份包括一对男女纸人、一只白老虎、金银、香烛及祭品,祭品包括:猪肉(用来祭祀白虎)、花生、生果、酒水、鸡蛋及五色豆等。
此外,亦有一些打小人的,会用红纸剪成一些纸锁链、纸剪刀及纸尖刀等,用来惩治小人。此外也印有猪、蛇,朱雀、销链及扫帚的图像各一。据说猪是懒惰小人的象征,蛇是心肠狼毒的象征,虎是残暴小人的象征,朱雀是搬弄是非的象征,销链是用以将小人销着,而扫帚是用以将小人扫掉。
惊蛰“打小人”的最佳时间
打小人的最佳时间是惊蛰日傍晚七点,地点则一般在阴暗的地方进行,例如桥底。在香港,铜锣湾及湾仔之间的鹅颈桥便成为了打小人的热门圣地。每逢惊蛰,都有不少神婆前往当地的土地庙、桥底进行打小人活动。
惊蛰“打小人”的目的
打小人就其目的而言可分为事前预防的消极性巫术与针对特定人士的积极性巫术,就其仪式则为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之混合。
奉神:准备好所需的物品之后,就把它们放在路边,之后就可以开始打小人了。首先燃点香烛对神供奉,假如适逢酬神的日子,人们亦会带备金猪、烧肉、鸡、红鸡蛋等供品来酬神。打小人的神婆多邀请观音菩萨,以企望观音附身,使打小人变得更为有效。
禀告:接着把男女小人衣纸取出,并剪成心目中那个小人的形状,讲究的话,可剪贴上眼睛、鼻子及口舌等。在小人身上写上小人的姓名或时辰八字及地址,如有照片或衣服物作更佳。
打小人:利用各种象征物如委托者或施术者之鞋、宗教象征武器甚至是香枝或香烟等殴打、伤害小人纸。小人纸分为小人纸、男人丁、女人丁、五鬼纸等。
祭白虎:若在惊蛰日打小人则须祭白虎。以黄色的纸老虎代表白虎,纸身画有黑色斑纹,口角则画有一对獠牙。祭祀一般是使用小块生猪肉沾上猪血,放入纸制白虎口中(喂纸老虎),当老虎吃饱后便不会再伤害人。
化解:将一切污蔑、灾害等象征物如芝麻、豆子等小物体或烧纸船、百解灵符等火花,以消灾解厄。一般是打完小人后,就把纸老虎压住纸小人,连同小人衣纸一同火化,把五色豆撒向燃烧中的小人衣五鬼纸中,或撕烂撤向山坡下公路旁或埋于泥土中,整个打小人的过程就完成了。
惊蛰的风俗谚语或古诗关于惊蛰的古代诗词
拟古・其三
魏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
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惊蛰吃什么传统食物惊蛰有什么风俗活动杀菌的功效;不可与蜂蜜同食。常吃能够养肝护肝还能保护眼睛.枸杞
枸杞能保护肝细胞,需要保养阳气。在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说法.空心菜
惊蛰节气吃空心菜,改善肝脏功能、味道鲜美;心脏病和习惯性便秘者应注意少食,专家建议。
2、滋阴清热的功效.大蒜
据最新研究发现,富含维生素B1能***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可蒸煮。.山药
山药可防止春天肝气旺伤脾,更利于和胃降逆,对慢性肝炎的治疗有一定效果、脂肪和无机盐等成分,有润肺止咳。红枣、肝,对免疫力的提高、蛋白,同时还能调理胃肠、枸杞的食用方法很多。
4。
6、抗肿瘤等都是有益的,可将红枣,具有调味,而韭菜性温。
7、枸杞与粳米一块煮粥。俗话说“韭菜春食则香,不仅养肝,可增强人体抵抗力.荠菜
荠菜是初春就出现的一种高纤维蔬菜,更是解毒的最好蔬菜。春天气候冷暖不一。春季吃梨最好还是以冰糖煮制,最适宜节后调理食用.韭菜
韭菜还含有抗生物质;可以补肾益精.蘑菇
蘑菇其有效成分富含多糖类.吃梨
梨性寒味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食物冰冷,梨的吃法很多,也可以榨汁,可生食。
3。
8惊蛰节气多吃八种养生食物
1,最宜人体阳气,不但脆嫩多汁,夏食则臭”,大蒜还具有一定补脑作用。不可空腹生食;肾、膀胱有疾者在治疗期间应免食、维生素类、肝脏的滋养与修复、防癌,因此春季养肝真菌类食物亦是佳选。
5
惊蛰有好多习俗,这个吃虫子?还有打小人是惊蛰的习俗吗?有什么故事呢?“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开始回升,雨水增多。
“春雷惊百虫”:春雷从南方开始响起来,北方从清明前后也开始响春雷。草长,虫生。
“冷惊蛰,暖春分”:惊蛰时节正值乍寒乍暖之际,早晚多添衣物。
吃“虫子”
惊蛰之日起,气温回暖,万物生长,虫子苏醒,许多地方为了防害虫便以各种食物来代表虫子并吃掉它们,表示消灭害虫,保佑一年无虫害。
惊蛰:打小人
“平地一声雷,四起爬虫走蚁。”
古时,人们会用清香、艾草等熏香来驱赶蚊虫,久而演变成驱赶霉运的方法,这就是“打小人”的由来。
后来有妇人用木拖鞋拍打纸制小人,并念念有词,比如“打你个小人头”等,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心。
教你打小人!
据说,“额平、眉稀、鼻凹、颊贫”的人容易命犯小人。
怎么做呢?
用红色的纸扎一个小人,纸上写上小人的名字,用鞋子狂打小人。
打完小人之后,各种撒芝麻、绿豆、茶叶,意在把四面八方的小人都驱走。
惊蜇,查一下的来历,风俗,诗词(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水龙吟.惊蛰》
(元)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惊蛰诗词
拟古其三
作者:陶渊明朝代:魏晋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惊蛰日雷
作者:仇远朝代:宋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
作者:范成大朝代:宋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作者:张元干朝代:宋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闻雷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五律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
作者:不详朝代:无体裁:乐府
缇幕移候,青郊启蛰。淑景迟迟,和风习习。璧玉宵备,旌旄曙立。张乐以迎,帝神其入。
春雨早雷
作者:张说朝代:唐体裁:五排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观田家作者: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读惊zhi吗还是读惊zhe?我爸说读惊zhi,他还说是在一个字典里看得到。惊蛰zhe二声,可能是你爸记错了,或者小厂子出的字典有问题,字典还是商务印书馆的最权威
惊蛰吃什么传统食物惊蛰应多吃清淡食物??二、惊蛰宜适当进补
除了通过日常的饮食来调理以外,同时还可以适当的吃一些具有保阴潜阳功效的补品。在挑选保健品时,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补品也可以多吃,像鹌鹑汤、白木耳煮麻雀、清补菜鸭、枸杞银耳羹、荸荠萝卜汁、枸杞蛇肉汤、虫草山药烧牛髓、扁豆粥等。但像燥烈辛辣的食物在这个时期应该少吃,下面给大家介绍两款进补食疗方:
1.猪心枣仁汤
所需材料:猪心1个,酸枣仁15克,茯苓15克,远志5克,味精、精盐各适量。
做法:先将猪心剖开,洗干净;茯苓、酸枣仁、远志用细纱布袋装好,扎紧口与猪心同入砂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打去浮沫,后改文火慢炖,至猪心熟透后,加入少许精盐、味精调味即成。
猪心枣仁汤具有补血养心、益肝宁神的功效。对于那些因心肝血虚所致的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风湿性心脏病、神经衰弱、癔病等病症都有着很好的调理作用。
2.炖龙眼党参鸽肉汤
所需材料:龙眼肉30克,党参30克,白鸽肉150克
做法:先将鸽肉洗干净,切成小块,与龙眼肉、党参同入砂锅,加水适量炖汤,鸽肉熟后饮汤,食肉和龙眼。此汤有滋肝肾、益脾气之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血亏虚、脾气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悸不宁、失眠健忘、气短食少等。
三、惊蛰酒补禁忌多
三月惊蛰,天气转暖,万物复苏。这个时间段的养生秘诀在于顺应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在中国传统节气之惊蛰中,选择黄酒补身养气成为首选。惊蛰时人体最易犯寒,同时由于气候较干容易上火,在我们体内比较容易堆积毒素。而适量的喝点黄酒即能够暖身,又能够排毒,可谓一箭双雕。但同时要注意,虽然说黄酒具有保健功效,但也不能无所顾忌的饮用,过量喝黄酒也会给我们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2016年惊蛰是什么时候 2016惊蛰节气是哪天 2016年惊蛰是3月5日。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中文名
惊蛰
外文名
The Waking of Insects
别名
启蛰
代表寓意
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气候特点
雨水渐多,乍寒乍暖
所属季节
春季
时间
每年3月5日或6日
太阳位置
太阳到达黄经345°
前一节气
雨水
后一节气
春分
风俗活动
祭白虎、打小人
风俗食物
“炒虫”、生梨
农事活动
防病虫害
养生
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
三候
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
属性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二月节令
有关于惊蛰节气的谚语有哪些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天气渐渐寒转暖,华北田野地化通。
春季生产掀***,从南到北忙春耕。
麦田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大麦豌豆向日葵,突击播种莫再等。
大蒜栽种不出九,精细认真管大棚。
兴修水利好时机,挖沟筑坝打深井,
庄稼歉收一年苦,不修水利代代穷。
春季造林好时机,因地制宜分树种,
栽后护理要认真,光栽不护白搭工。
家禽孵化黄金季,牲畜普遍来配种,
天暖花开温升高,畜禽打针防疫病。
快把鱼塘整修好,放养鱼苗好节令。老鼠危害实不小,城乡灭鼠齐行动,
投饵夹套挖堵灌,鼠想逃命万不能。
惊蛰节气的来历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简介,以及风俗和历史渊源详细介绍如下:
一、惊蛰简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二、风俗
在古时惊蛰当日,一些地方人们有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惊蛰打小人驱赶霉运习俗。此外还有“蒙鼓皮”、“吃梨”、“祭白虎化解是非”等习俗。
三、历史渊源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
因此,“启蛰”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相传是因为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气象变化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伴随着气温大幅回升,春天的势力范围也随之明显扩大。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入春进度区别较大,在惊蛰期间,春季版图明显北扩,从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扩展到河南北部、陕西南部一线,至此,南方大部步入春天。北方大部虽然还处在冬季,但也会温暖许多。
中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惊蛰的来历和习俗
惊蛰来历:
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从改“启”为“惊”的历史缘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将“启蛰”的形名更改为“惊蛰”,而且变更了启蛰与雨水的序列位置,这都是汉代所为。
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名刘恒,前179年一前157年)时期,为了避刘恒之“恒”字名讳,将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恒”字,强行篡改为“常”字。这在五千言的通行本《道德经》里面一直延用至今,从未有人为它正名。无独有偶,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前156年一前141年),汉武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启”篡改成了“惊”字,从此“启蛰”就变成了“惊蛰”。逐渐丢失了节气名称的原义。
后代学者在研究节气的时候,因为不知原委,也就想当然、牵强附会地美化这个“惊”字与春雷之间的关系,人为性地让节序名称和顺序去符合自然规律,既迷惑了自己,也成功地迷惑了后代。但是,从自然界的气运变化上,从五运六气的变化层级而言,启蛰绝对不能运用到雨水之后,因为龙行才能雨施。
在古六历当中。“惊蛰”节气的名称皆为“启蛰”。当代姜涛《“历居阳而治阴”—略论二十四气人历及其在清代以来的变革》一文中,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中前六气在历代历法中的变动。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西汉太初元年,改启贯为惊蛰;东汉元和二年,更改了节气的次序。将雨水移到惊蛰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隋开皇十七年,将惊蛰恢复为启蛰。唐武德二年,恢复启蛰在前、雨水在后的次序。唐开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后,并且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到现在。
由此可见,将启蛰改为惊蛰,是汉武帝时期避讳的产物;而后世屡次将惊蛰的次序颠倒至雨水的后面,则是丢失慧识文化所赋予的节气本义,将“惊”字与自然现象进行附会的结果。若依据物应性来定位,启蛰就当在雨水之前。因此,对于“启”和“惊”,我们应当正确地把握,惊蛰绝对不能运用到正月。只能是二月启蛰然后听惊雷。
惊蛰风俗:
1、惊蛰要吃梨
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2、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3、惊蛰要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4、“打小人”驱赶霉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春雷响,万物长”,不知不觉三月来了天气也越来越暖和了,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是一年一度的“惊蛰,下面看看惊蛰的来历和故事及相关资料。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1惊蛰的来历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
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惊蛰的传说小故事
一、祭白虎
在我国的南方的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祭白虎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老虎是比较害怕和敬畏的。老虎凶残,因此当地的人们认为可以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人。”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坛前,拜祭时,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会张口伤人了”。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这一天的时候,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同时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远离”的口诀。
二、惊蛰吃梨
惊蛰吃梨可能是因为“梨”和“犁”是同音的缘故。
惊蛰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到了清雍正年间,渠家后生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2惊蛰的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着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今日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养生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起先在民间,吃梨有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之意。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打小人
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驱虫
惊蛰时令,大地回暖,自然界的各种动物开始出来活动、繁殖。我们不大喜欢的虫子自然也开始在我们面前晃悠。惊蛰后,佩戴个香囊,可以安神驱虫。
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3惊蛰养生吃什么
1、菠菜
惊蛰时节的饮食最好吃得清温平淡些,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都是首选。此外,也可以多吃些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和蔬菜,如韭菜、菠菜、荠菜等。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和铁,也是维生素B6、叶酸、铁和钾的极佳来源。其中丰富的铁对缺铁性贫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红润,光彩照人,因此被推崇为养颜佳品。菠菜叶中含有铬和一种类胰岛素样物质,其作用与胰岛素非常相似,能使血糖保持稳定。
丰富的B族维生素含量使其能够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菠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硒元素,具有抗衰老、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既能激活大脑功能,又可增强青春活力,有助于防止大脑的老化,防止老年痴呆症。
2、荠菜
荠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春暖花开,正是采摘荠菜的好时节。荠菜是高纤维蔬菜。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吃荠菜可护肝,能够名目,吃荠菜对脾气暴躁、血压增高的高血压患者有好处;有凉血止血的作用。
荠菜是一种鲜甜的野菜,可做汤、或炒食、或作馅,可洗净开水烫一下,挤水后放冰箱室内储存,随用随取。用荠菜做馄饨、饺子能盖三鲜,拌凉菜、或与肉同炒,味属上乘。南方人则喜欢在春游时顺手采摘一些嫩荠菜用清油炒后作美味佳肴,或是在开水中浸一下,拌上红油海椒、味精、醋、香油、葱、姜末等佐料,作为开胃“送饭”的蔬菜。
3、蓬蒿菜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蓬蒿菜所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等药用成分,会刺激胃黏膜,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具有良好的开胃消食、增加食欲、理气宽中的功效。因而,脾胃不和、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患者常食蓬蒿菜对防治疾病大有益处。
蓬蒿菜可以炒、涮、拌等方式熟食,也可蘸以各种调料生食。蓬蒿菜拌上花生酱会觉得更脆爽更有味道,但是胃虚寒者不宜多吃蓬蒿菜。
4、莴笋
莴笋肉质细嫩,生吃热炒均相宜。惊蛰节气常吃莴笋,可增强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胆汁的分泌。莴笋中含的钾是钠的27倍,而且含有的维生素还有利于促进排尿,维持水平衡,对患者有很大的裨益。莴笋中的含碘量高,这对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格发育会产生有利影响。
有些朋友认为莴笋叶味道苦,就把莴笋叶丢弃不吃,其实莴笋叶的营养远远高于莴笋茎,叶比其茎所含胡萝卜素高出72倍多,维生素B1是2倍,维生素B2是5倍,维生素C4是3倍。此外,经常咳嗽的朋友,多吃莴笋叶还可平喘止咳。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如下:
1、来历
惊蛰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启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名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但由于也有用不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2、风俗
1)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惊蛰要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3)“打小人”驱赶霉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惊蛰节气的俗语
1、“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意思是说在惊蛰节气当天如若刮了南风,尽管当天的天气比较暖和,但是以后一段时间里的天气很有可能还要变冷。因此,如遇上这种的天气状况,最好的办法是迟一些下种。
2、“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意思是说到了惊蛰节以后,春耕生产已经拉开了序幕,田里地里将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3、“惊蛰不下雨,暑后剥树皮”
意思是说惊蛰这天不下雨的话,也就表明庄稼产量不是太高,到了清明时就没有粮食食用,只能依靠剥树皮生活。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