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古代的熨斗怎么加热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熨斗需要加水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的熨斗怎么加热和熨斗需要加水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最早的熨斗是什么
石头、贴片和陶器、铜。
熨斗最初是用石头、陶器、铜和铁片制成的,在火上加热,然后压在衣服上,使它们变平。关于“熨斗”名的由来,古汉语有两种解释。一是取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形状很像古代炊具“斗”。据考证,中国古代的铁比西方的电熨斗早于1880年发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铁的国家。
特点说明
明清时期,熨斗沿袭宋元时期的造型,只是靠近手柄处的口沿向上昂起的更高,更好地防止火烬外落,空心短柄,插接于木把(图3)。有的熨斗周身铸有福、寿等纹饰,不仅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民国时期,熨斗从碗口状变成了三角状、密闭式(图4)。这时候还出现了陶瓷熨斗、酒精熨斗、热水熨斗等等,种类非常丰富。
在中国古代,用以熨衣服的熨斗是何时出现的
据考古学家从挖掘出的古代文物和大量的史料证明,用以熨衣服的熨斗在中国的汉代(公元2年)时就已出现。晋代的《杜预集》上就写道:“药杵臼、澡盘、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由此可见,熨斗已是那时民间的家庭用具。据《青铜器小词典》介绍,汉魏时期的熨斗,是用青铜铸成,有的熨斗上还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可见那时候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懂得了熨斗的用途。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电熨斗早了188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
古代也有熨斗最早是
用火来加热。
古人把用火烧红的木炭放进一个形似斗的器具里,等其底部热得发烫的时候,用它来熨衣服,这就是最早的熨斗。
熨斗,熨烫衣料用具,亦称“火斗”、“金斗”。现今使用的多是电熨斗,作为平整衣服和布料的工具,功率一般在1350W左右。
熨斗的历史背景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熨斗”。熨斗像一只没有脚的平底锅,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
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的。“金斗”则是采用鎏金工艺精制的熨斗,那不是一般的民间用品
最早的历史可溯至商代,它是作为刑具而发明的,专门用于熨烫人的肌肤,这使人联想到残暴的商纣王炮烙忠臣的故事。
熨斗到汉代始用于熨烫衣服并流行于明清。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
中国古代“熨斗”这个名称是如何得来的
关于“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古文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取象征北斗的意思,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斗,象形有柄”;清朝的《说文解字注》中写:“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斗有柄者,盖北斗。”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也有把熨斗叫“火斗”、“金斗”的。
古人是怎么熨衣服的快来了解一下
熨斗是现代家庭常备的小家电,几乎每家都有,可是您是否知道,距今2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熨斗就已经在使用了呢?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其形象类似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斗”。在中国古代,熨斗又称「”火斗”、「”金斗”、「”钴鉧”,其主要功用是熨烫衣物,效果有二:一是把有皱褶的地方熨平贴,正如东汉许慎《说文》曰:「”熨,持火申缯也。”又如《乐府诗集·采桑》所说「”熨斗成褫”;另一种效果是在需要明显褶纹的地方,把褶纹熨得挺贴,如宋代《文苑英华》中则有「”熨斗成裙”的说法。最初的熨斗是用石块,陶片或铜铁块在火上烤热后,按压在衣服上熨烫。相传,熨斗的发明早于商代末年,据《淮南王》记载:「”炮烙始于斗。”该书又注:「”斗,熨斗也。纣王见熨斗烂人手,遂作炮烙之刑。”就是说商纣王发明炮烙这种刑罚的灵感来自于熨斗,商纣王看到使用熨斗时,熨斗烫伤人手,于是发明了「”炮烙之刑”——将人在烧热的铜柱上炙烤。汉代新莽时期铜熨斗但是熨斗实物所见最早者为西汉时期,在汉墓中,经常有熨斗出土,汉代的熨斗,大多用青铜铸成,外型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长柄末端还饰以龙纹。熨衣前,把燃烧的木炭放在熨斗内,利用金属的传热与重量来烫平衣服上的皱纹或者熨出美丽的褶皱。魏晋南北朝时期,熨斗已经较为普及,《世说新语·夙惠》中记载了一则母子共同使用熨斗的温馨小故事: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称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从这则故事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从「”家酷贫,……令康伯捉熨斗。”得知韩康伯家庭虽然比较贫困,但是还是备有熨斗,用于做棉衣,说明熨斗已经成为家庭中的基本生活用具。晋代的《杜预集》上也记载:「”药杵臼、澡盘、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二是从「”火在熨斗中而柄热”可知,魏晋时期的熨斗使用方法还是把燃烧的木炭放在熨斗内,利用金属的传热与重量来烫平衣服。而且熨斗柄会导热,说明当时的熨斗柄依然是金属的。晋《东宫纪事》也记载,「”皇太子纳妃,有金涂熨斗三枚。”也说明魏晋时期熨斗的主体材质是铜或铁,并未安装木柄。唐《捣练图》之熨烫图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丝织业非常发达,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讲究穿衣打扮,用熨斗熨衣已经成为上至君主,下及黎庶中整理衣物的必备工具。诗人王建的《宫调》诗,描写了唐代宫女彻夜不眠,为皇帝熨烫御衣的情形,「”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龙里火霏霏。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御衣是君王之服,每天晚上宫女将其都要将其熨烫平整,保证第二天皇帝上朝议政时,衣着的挺贴。唐代画家张萱则根据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熨衣服的场景画成了一幅《捣练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熨斗的具体使用情况:画卷中有两位女子双手各执帛的一端,另有一女子,左手摁着帛的中端,右手执熨斗,正在布帛上来回熨烫。王建的另一曲《捣衣曲》却描写了一位贫苦人家的女子使用熨斗的场景「”冲少熨斗贴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宋代熨斗的使用比隋唐时期更加广泛,其形状也有所改变:一般是空心短柄,插入木把,以便在熨烫时不至于烫手。放碳火的托盆也更高、更深一些,形状不完全是圆形的,也有有呈斗状堤型的。且斗盆周多印制有精美花纹。不仅用于传统的熨衣、平帛,还用于熏香、熨纸、护书、饮酒。清代熨斗熏香:宋代发明了熨斗与熏笼结合一体的器皿。在熨平衣服褶纹的同时,还用熏香给衣服带来芳香的味道。正如尹济翁词曰:「”朝衣熨贴天香在。”秦观有词曰:「”玉笼金斗,时熨沉香。”苏籀有诗曰:「”藕丝帖体沉香熨。”王齐愈有诗曰:「”水沉香熨窄衫轻。”。都是在说赞美熨斗的熏香功能。宋代每年从海外进口的大量香料,用于熨斗熏香是其消耗大宗之一。熨纸、护书:宋代有的熨斗还有熨书平纸的功能,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北宋宰相「”晏元献平居书简及公家文牒,未尝弃一纸,皆积以传书。虽封皮亦十百为沓,暇时手自持熨斗,贮火于旁,炙香匙亲熨之。”饮酒:曾觌的《减字木兰花(席上赏宴赐牡丹之作)》中有:「”更阑后,满斟金斗,且醉厌厌酒。”看来宋代有些小熨斗还可用来饮酒。民国熨斗明清时期,熨斗沿袭宋元时期的造型,只是靠近手柄处的口沿向上昂起的更高,更好地防止火烬外落,空心短柄,插接于木把。有的熨斗周身铸有福、寿等纹饰,不仅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民国时期,熨斗从碗口状变成了三角状、密闭式。这时候还出现了陶瓷熨斗、酒精熨斗、热水熨斗等等,种类非常丰富。熨斗我们现在使用的熨斗形状,是西方人发明的,但是西方人使用熨斗的时间却比我们晚了很多,直到约16世纪,荷兰裁缝才开始使用空心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使用,比中国晚了1600多年。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