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谷子产地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谷子起源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谷子主要产地
五谷杂粮的种类很多,在我国可分为禾谷类,包括稻类(籼稻、粳稻、糥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粟、黍、荞麦等;豆菽类,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芸豆等;薯类,包括甘薯也称红薯或白薯、马铃薯、山药、芋、木薯等三大类。一般来说,按人们的习惯,除大米和面粉为细粮外,其余的统称为粗、杂粮。由于加工程度的不同,大米和面粉也可分为“粗”和“细”,糙米和全麦粉为“粗”,精白米、面为“细”。五谷杂粮搜知兄因种类的不同,在结构和成分上也有不同,因此营养价值也不同。现在的研究表明,很多食物具有药理作用,属药食同源。本文仅介绍谷类。
一.谷类的结构和主要营养素分布
谷类虽然有多种,但其结构基本相似,都是由谷皮、胚乳、胚芽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占谷粒总重量的13%-15%、83%-87%、2%-3%。
谷皮为谷粒的最外层,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组成。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以及较多的无机盐。糊粉层在谷皮与胚乳之间,含有较多的磷、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无机盐,可随加工流失到糠麸中。
胚乳是谷类的主要部分,含淀粉(约74%)、蛋白质(10%)及很少量的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等。
胚芽在谷粒的一端,富含脂肪、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其质地较软而有韧性,加工时易与胚乳分离而损失。
二.谷类主要营养成分及营养意义
谷类可因种类、品种、产地、生长条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营养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
1.蛋白质谷类蛋白质含量一般在7.5%-15%之间,主要由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组成。一般谷类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如赖氨酸含量少,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含量偏低,因此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低于动物性食物。要提高谷类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在食品工业上常采用氨基酸强化的方法,如以赖氨酸强化面粉,生产面条、面包等以解决赖氨酸少的问题;另外采用蛋白质互补的方法提高其营养价值,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共食,使各食物的必需氨基酸得到相互补充,如粮豆共食、多种谷类共食或粮肉共食等。谷类蛋白质含量虽不高,但在我们的食物总量中谷类所占的比例较高,因此谷类是膳食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如果每人每天食用300-500g粮谷类,就可以得到约35g-50g蛋白质,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正常成人一天需要量的一半或以上。
2.碳水化物谷类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在70%左右,主要为淀粉,集中在胚乳的淀粉细胞内,是人类最理想、最经济的能量来源,我国人民膳食生活中50%-70%的能量来自谷类的碳水化物。其淀粉的特点是能被人体以缓慢、稳定的速率消化吸收与分解,最终产生供人体利用的葡萄糖,而且其能量的释放缓慢,不会使血糖突然升高,这无疑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它所含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在膳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特别是糙米比精白米含量要高得多。膳食纤维虽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但它的特殊的生理功能却备受关注,它能吸水,增加肠内容物的容量,能刺激肠道,增加肠道的蠕动,加快肠内容物的通过速度,利于清理肠道废物,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可预防或减少肠道疾病。
3.脂肪谷类脂肪含量低,如大米、小麦约为1%-2%,玉米和小米可达4%。主要集中在糊粉层和胚芽,因此在谷类加工时易损失或转入副产品中。在食品加工业中常将其副产品用来提取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油脂,如从米糠中提取米糠油、谷维素和谷固醇,从小麦胚芽和玉米中提取胚芽油。这些油脂含不饱和脂肪酸达80%,其中亚油酸约占60%,在保健食品的开发中常以这类油脂作为功能油脂以替代膳食中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脂,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矿物质谷类约含矿物质1.5%-3%,主要是钙和磷,并多以植酸盐的形式集中在谷皮和糊粉层中,消化吸收率较低。
5.维生素谷类B族维生素是膳食中的主要来源。如硫胺素(VB1)、核黄素(VB2)、尼克酸(VPP)、泛酸(VB3)、吡哆醇(VB6)等含量较多,世袭主要分布在糊粉层和胚部,可随加工而损失,加工越精细损失越大。精白米、面中的B族维生素可能只有原来的10%-30%。因此,长期食用精白米、面,又不注意其它副食的补充,易引起机体维生素B1不足或缺乏,导致患脚气病,主要损害神经血管系统,特别是孕妇猛春或乳母若摄入VB1不足或缺乏,可能会影响到胎儿或婴幼儿健康。
从谷类的营养价值不难看出,谷类在我们的膳食生活中是相当重要的。中国营养学会于199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8条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在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都把谷类放在第一位置,说明谷类营养是我们膳食生活中最基本的营养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提高,在我国人民的膳食生活中,食物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在家庭或是聚餐,餐桌上动物性食品和油炸食品多了起来,而主食很少,且追求精细。这种“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纤维”三高一低的膳食结构致使我国现代“文明病”,如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等以及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此外,在我国也出现另一种情况,一些人说什么吃饭会发胖,因此只吃菜不吃饭或很少吃饭等,这种不合理的食物构成又会出现新的营养问题,最终因营养不合理而导致疾病。因此建议有不合理膳食的人要尽快纠正,做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把五谷杂粮放在餐桌上的合理位置,这才有利于健康。《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塔底建议成人每天300g-500g粮谷类食品是一个较为合理的量。
谷子起源于什么时期
许多研究不断证明了Rominger的系统发生假说,青狗尾草可能是欧亚大陆狗尾草属的最初祖先,谷子和青狗尾草可能来自同一个遗传上正哗的物种。谷子最有可能是从青狗尾草进化而来,两者具有完全相似的形态特征,同为二倍体(2n=2x=18)并有相同的染色体组型模式(2n=18AA),叶绿体的DNA具有相同的酶切类型,两者之间杂交可以得到完全可育或半不育的后代,两者的差别仅在于谷子籽粒较大、丧失了自然落粒性和种子休眠特性。谷子近缘植物中比较特殊的是谷莠子(2n=2x=18),从形态上讲,一般认为它是谷子和青狗尾草的中间型,生长习性及性状表现有青狗尾草的特性,分蘖多、生命力强、成熟早、多落粒、有分枝、籽粒柄长,但其穗型、株型、叶型等有其自身特点,易和谷子杂交且杂交后代育性较高,与青狗尾草杂交比较困难;普遍认为谷莠子不是青狗尾草进化到谷子的过渡类型,谷子与青狗尾草的杂交后代也未发现有分离出谷莠子;有人推测谷莠子可能是栽培谷子与野生青狗尾草天然杂交和回交的产物,谷子与青狗尾草的人工杂种后代具有谷莠子的相似特征,只是谷莠子在遗传上与谷子更近;也有人认为谷莠子是谷子在生活条件改变下,部分性状野生化的结果。在植物学分类上,通常将青狗尾草分为两种形态学类型,即race minor(野生类型)和S.viridisrace major(谷莠子,杂草类型)。
国内外学者公认,中国是栽培谷子的起源中心。1882年康德尔(A.De.Condolle)首次系统地应用生物进化的观点,结合作物的历史地理分布,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欧洲的黑尔湖居遗址和晚期的萨发湖遗址虽然都发现了谷子遗迹,但是欧洲并不是谷子的原产地,谷子的原产地应在中国,谷子学名定为italica并不合适。遗传学家瓦维洛夫在1935年提出8个独立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时指出,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相临的低地是世界农业和栽培植物起源最早最大的独立中心,谷子的初生起源中心在中国,这里具有大量的植物学变种和基因型。哈兰(Harlan J.R.)提出北部中国中心是世界原始农耕的发源地,谷子即起源于北部中国中心。
在我国的考古学、分类学及遗传学研究都对此提供了有力佐证。①我国史前出土实物丰富。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都发掘出完整的谷粒或小米,伴有石铲、石镰、石碾盘等生产工具,说明当时已有谷子栽培,比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还早1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土实物有西安半坡村、山西万荣荆村遗址等多处,此后有实物出土的遗址分布更为广泛,南到云南,北到辽宁,西到新疆,东到台湾,特别以中原为多,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种植谷子区域之广泛。②我国古代文字记载详尽。甲骨文中的禾字即指谷子,以后谷子用作祭祀之物,文字记述有多种曾用名,考证浩繁。到汉代前后,粟既是谷子,又作为粮食之概称,更见其在生产上的重要作用。③我国谷子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北魏时期的著名农书《齐民要术》记载有谷子品种86个,20世纪50年代全国征集到地方品种23932份,到2002年底,已编入中国谷子种质资源目录的品种有27500多份。④我国谷子具有原始酶谱类型。遗传研究表明,我国谷子资源不仅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特征,我国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方品种,同时具有在谷子进化过程中较为原始的酶谱类型,这是除日本、朝鲜(少数品种)之外的欧亚其他国家让汪的谷子所没有的,高海坦清仔拔的地方品种比同一地区低海拔的地方品种具有更多的原始品种特征。处于进化程度中段的酶谱类型,除在我国广泛分布外,在欧洲和西亚也有分布。由此推定,我国黄土高原(以陕西为中心,包括山西和甘肃东部)应为我国栽培谷子的起源中心。当青狗尾草的种子逐渐发育并保持于成熟的穗子上以后,便形成了收获粮食的原始栽培种,同时由起源地向外扩散传播。在青狗尾草向谷子的进化和原始栽培种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阻隔,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地理生态类型,结果是如果两个分类单位的居群来自同一地区,其遗传相似性大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而原始栽培种的可靠传播途径尚无法完全确认,因此近来出现了大粟起源于中国、小粟起源于欧洲之说。国外栽培谷子不多,但分布较为广泛,欧洲产的小粟形态性状较原始,更接近于野生青狗尾草;阿富汗的地方品种尤为原始。中国的谷子多为大粟,形态上距离青狗尾草较远,只能说明中国的原始栽培种受到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压力较大已高度演化而远离了野生种雏形,同工酶原始酶谱的集中分布恰好证明了中国起源学说。
此外,对于谷子的起源,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中国、欧洲独立起源之说,谷子是欧亚大陆的古老作物,青狗尾草是遍及欧亚大陆的重要野生植物,在瑞士和奥地利的瑞士湖栖民族遗址发现有粟和黍稷的遗存,标定时期为7000年前,同时有学者发现同工酶在地区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中国的大粟和欧洲的小粟显然不同,欧洲的小粟品种很少或不具有我国青狗尾草的酶谱表型,推定欧洲粟可能另有驯化途径,但由于样品数量的限制,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博物学家林奈等人曾认为谷子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中国的谷子由印度传入,但印度的古遗址中从未发现过谷子类作物,印度方面也没有关于野生谷子的报道,这一个起源学说没有相关佐证而被认为是不可靠的。在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遗址(公元前4000—前3000)考古中发现,在玉米成为人类主食前,当地曾栽培过谷子,但在玉米出现后,谷子很快被遗弃了。
谷子主要产地 关于谷子主要产地
1、谷子主要产地是中国。
2、中国谷子年种植面积约140万公顷,年总产量280万吨左右,种植面宏激饥积较大的地区依次是河北铅肢、山西、内蒙古、陕西、辽宁、河南、山东、黑龙江、甘肃和吉林,上述10个省和自治区谷子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7%,其中60%分布在华北干旱最严重的河北蔽返、山西、内蒙古。
我国谷子的主要产地在什么地方
全国谷子年种植面积约140万公顷,年总产量280万吨左右,种植面积较衫芦轿大的地区依次是河北、山西、内蒙古或肆、陕西、辽宁、河南、山东、黑龙江、甘肃和吉林,上述10个省和自治区谷子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7%,其中60%分布在华北干旱最严重的河北、哗备山西、内蒙古。
谷子的原产地是哪里
1、谷子的原产地是中国。
2、全国谷子年种植面积约140万公顷,年总产量280万吨左右,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依次是河北、山西、内蒙稿御古、陕西、辽宁、键磨岩河南、山东、黑龙江、甘肃和吉林,上述10个省和游逗自治区谷子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7%,其中60%分布在华北干旱最严重的河北、山西、内蒙古。
OK,关于谷子产地和谷子起源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