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苏麻喇姑是什么意思和苏麻喇姑活了多少岁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苏麻喇姑是什么意思以及苏麻喇姑活了多少岁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苏麻喇姑,苏麻喇姑是不是德妃
苏麻喇姑是不是德妃
不是,德妃是孝恭仁皇后。苏麻喇姑是孝庄文皇后的侍女。
孝恭仁皇后为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满洲正黄旗人,包衣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清代唯一一位乌雅氏皇后(追尊)。
苏麻喇姑初名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扩展资料
苏麻喇姑主要贡献: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含咐吵,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
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胤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教诲有直接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恭仁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麻喇姑
《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第几集被封为容妃《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没有被封为容妃,而是在第十三集当中被封为了德妃。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当中,康熙在荒郊野外巧遇行痴大师,行痴请康熙查看他在北方种水稻的试验,并说秋日即可收获,对康熙谆谆教诲。
分别之后,苏麻喇姑说行痴重病染身,将不久于人世。康熙欲重用伍次友,伍次友却请辞离去,苏麻喇姑追上,问他为何舍她而去,伍次友述说原委。
由于苏麻喇姑精心侍奉康熙,而康熙又对苏麻有意,孝庄太后下旨封苏麻喇姑为德妃,苏麻当场抗旨。
大喜之日,苏麻喇姑久久不至,魏东亭、康熙与孝庄先后去叫门,苏麻喇姑均未开门,苏麻喇姑终于开门之后,已将头发剪了许多,孝庄皇太后也无奈,下旨给她新建一座尼姑庵,让她永久居住,带发修行。
扩展资料:
《康熙王朝》剧情简介:
清顺治十八年,恶疾天花袭击皇宫,皇帝爱妃命丧黄泉,顺治痛不欲生,立意遁入空门。危急之际,孝庄太后力挽狂澜。
下令改朱批,行蓝批,并将天花大病初愈年仅八岁的玄烨推上龙座,成为康熙皇帝,康熙即位以后,鳌拜等权臣威迫有加,连孝庄太后也只好含辱。
权臣竟图谋废君改朝,康熙被迫殊死相争,最终知擒鳌拜,肃清政敌。吴三桂等三潘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康熙年轻气盛,下旨撤潘,引发三潘之乱,朝延兵将屡被吴三桂击败。
明皇后裔朱三太子也乘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太监造反,宫延大乱,康熙陷入绝境,意欲退位,在孝庄太后的怒斥与激励下。
康熙重振精神,起用汉臣周培公,与吴三桂拼死一搏,到得了最后的胜利,中国康熙时代,已经是国富民强,一片盛世景象。
郑成功后裔郑经割台湾岛自立,不肯归降,蒙古葛尔丹也磨刀霍霍,推崇元大都立誓杀回北京,康熙为安扶葛尔丹将爱女嫁葛尔丹,誓缓西北局势,然后起用明将施琅一举***。
继而调转枪头率二十万大军,在辽阔的草原上进行了殊死的决战,全面消灭葛尔丹的余部,完成了中化民族版图的统一。
凯旋班师以后,孝庄太后归天,太子与权臣结成同党,意欲提前即们,康熙废除太子,引发夺嫡之争。千里宴上,康熙即将宣布立储遗旨,却猝死在龙座上,诏书随风飘落玉阶,无人知晓它的神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王朝
苏麻喇姑与康熙是什么关系揭秘康熙王朝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
老年时,又抚养康熙序齿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扩展资料:
苏麻喇姑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作为孝庄太后的陪侍,历经四朝,身为侍女,却与清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时,孝庄和苏麻喇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麻喇姑冒险见多谈侍尔衮,多尔衮最终没有做篡位的“燕王”,而是做了辅佐幼主的周公,而在康熙身上,苏麻喇姑更是“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最终成就了康熙的千古一帝盛名。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七日(1705年),苏麻喇姑逝世,康熙予以嫔妃之礼重葬,当时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皇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于此简尘。十月十三日,苏麻喇姑的灵柩移入暂安奉殿。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苏麻喇姑
康熙王朝苏麻的命运苏麻喇姑历史上确有其人,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启蒙老师,比康熙大近四十岁,所以不能嫁给康熙,苏麻喇姑是90岁寿终正寝的。
苏麻喇姑(约1612-1705.10.24),蒙古族人,初名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去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通晓蒙满文字。
清崇德元年(1636年),参与设计清朝开国冠服。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老年时,又抚养康熙序齿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扩展资料:
苏麻喇姑,原是贫苦牧民,后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上了贝勒寨桑的二女儿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布木布泰,便是响彻大清史的政治女强人孝庄太后。
后随布木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长途跋涉到了后金都城盛京,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
康熙与苏麻喇姑实际是情同母子的关系,热播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把苏麻喇姑和康熙设置为同龄人,影视剧里面甚至有一出是孝庄强迫苏麻喇姑嫁给康熙的剧情,实际上与历史大相径庭。
苏麻喇姑出生于1612年,康熙出生于1654年,两人相差了42岁,而实际上康熙是尊称苏麻喇姑为额娘的,康熙幼年的成长教育,苏麻喇姑几乎全程参与,并起到极其关键影响。
康熙赞其为“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清史专家桂连平、徐广源曾总结到:苏麻喇姑是清初历史上一位罕见的特殊人物,一生与清皇室有着不解之缘。
她的身份仅仅是一名侍女,却被皇室成员视为至亲,宛如家人;她在宫中的名份并不算高,与皇室也不存在亲缘关系,死后却被葬以嫔礼,她历经太祖、太宗、世祖和圣祖4个朝代,是其间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是不是德妃?她不是德妃,原本是孝庄的陪嫁丫鬟。
康熙王朝苏麻喇姑哪一集去世第44集,康熙回京途中,索额图和胤着素服率众臣跪地迎驾,告孝庄皇太后和苏麻喇姑已经病逝,康熙昏厥过去。
《康熙王朝》第44集剧情
葛礼劝说朱三太子密杀康熙。康熙在草原上举行庆贺胜利欢宴,并与宝日龙梅在草原上畅游,发生情爱,宝日龙梅回到蒙古旧部。朱三太子来袭康熙大营被歼,康熙见到战死的朱三太子和葛礼。康熙回京途中,索额图和胤着素服率众臣跪地迎驾,告孝庄皇太后和苏麻喇姑已经病逝,康熙昏厥过去。康熙来到灵堂。
明珠在牢里捉虱子,咒骂政敌,索额图也被押进了大牢,明珠要张廷玉向康熙禀报由他来审办索额图一案,李光地建议胤赶快上奏折弹劾索额图,以与索额图划清界线,被胤扇了一个耳光。康熙下旨审理索额图一案,胤监审。索额图称葛礼袭营一事与他无关。
扩展资料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苏麻喇姑受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无聊之中,这此时的苏麻喇姑已经是70多岁,长此以往对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为此,康熙皇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
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
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
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胤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教诲有直接的关系。苏麻喇姑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作为孝庄太后的陪侍,历经四朝,身为侍女,却与清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时,孝庄和苏麻喇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麻喇姑冒险见多尔衮,多尔衮最终没有做篡位的“燕王”,而是做了辅佐幼主的周公,而在康熙身上,苏麻喇姑更是“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最终成就了康熙的千古一帝盛名。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七日,苏麻喇姑逝世。康熙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安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东南方向新城,其陵寝规格依照嫔的等级建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麻喇姑
清朝的苏麻喇姑到底嫁给了谁?据史料记载,苏麻喇姑是孝庄文皇后的侍女,苏麻喇姑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蒙古族科尔沁部人,不过出身于贫苦牧民家庭的苏麻喇姑她,却随着孝庄皇后一起进入了后金。所以苏麻喇姑她应该是一生未嫁。根据史书的记载,苏麻喇姑她在崇德元年,甚至还亲自参与设计皇太极的开国冠服。
那么为什么康熙会和苏麻喇姑之间产生深厚的情谊呢?这是因为在康熙幼年的时候,孝庄皇后曾经想帮康熙寻得一个优秀的启蒙老师。而因为苏麻喇姑她十分的好学,并且苏麻喇姑精通蒙古语和满语、还会写满文,所以孝庄皇后就让她亲自去教幼年时的康熙读书写字。所以说,从辈分上来讲,苏麻喇姑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康熙自然会对苏麻喇姑有着深深的师生之情。
并且在康熙在宫外避痘的时候,是苏麻喇姑精心照料康熙的,所以之后,康熙一直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恩感情。除此以外,苏麻喇姑还是孝庄皇后的挚友,孝庄皇后常常和苏麻喇姑倾诉心事,所以由于奶奶的关系,康熙自然和苏麻喇姑也是感情很深的。
而后来苏麻喇姑她在老了之后又帮养康熙带大了康熙的第十二个儿子爱新觉罗·胤裪,直到在康熙四十四年的九月初七那一天,苏麻喇姑病死于宫内,从此与世长辞。
后来,康熙为了表示自己对苏麻喇姑的尊重以及苏麻喇姑与孝庄皇后之间深厚的友谊,以清朝皇家嫔礼的礼仪为苏麻喇姑举办了丧事,把她和孝庄皇后安葬在了一起。
苏麻喇姑比康熙大几岁?苏麻喇姑比康熙大42岁。
苏麻喇姑是1612年出生,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苏茉儿,蒙语的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后期或者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是半大口袋的意思。
1705年她生病去世以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而康熙皇帝是在1654年在紫禁城的景阳宫出生,所以在康熙皇帝出生的时候苏麻喇姑已经42岁。
扩展资料:
苏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于科尔沁部的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前后,年龄比孝庄太后略小。由于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在10岁左右时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进府当上了贝勒寨桑之女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
布木布泰不是别人,正式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后金天命十年,布木布泰与皇太极在后金都城盛京成婚,苏麻喇姑作为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随主人来到了盛京。到盛京后,苏麻喇姑很快就学会了满语和汉语,一手漂亮的满文与汉语书写水平赢得了当时全宫上下的交口称赞。
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因此曾参与清朝衣冠饰样的制定。她自幼生长在蒙古草原,骑术非凡,常常骑马外出为孝庄文到宫外办事,是孝庄身边最可靠信任的侍女。
崇德八年,皇太极驾崩,年仅31岁的孝庄成为寡妇,而幼子福临才6岁,朝中大权旁落摄政王多尔衮手中,使孤儿寡母面临险恶的政治环境。而善解人意的苏麻喇姑始终如一的陪伴在主人身边,为她排忧解难,并担当起了孝庄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历史上的苏嘛喇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检举苏麻喇姑
康熙皇帝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是当政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为数不多的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康熙皇帝的一生,文治武功,雄才大略,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康乾盛世”,堪称一代明君。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启蒙老师竟是一位宫廷侍女,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侍女竟是我们通辽市科左中旗的牧家儿女。她的名字叫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原名索玛勒,出生于科左中旗的一个牧民家庭,自幼在科尔沁贝勒宰桑家当使女。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作为随身侍女,被孝庄文皇后带到后金宫中。此后在皇宫中一住就是八十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九旬高龄在清宫作古。
象她的主人孝庄文皇后一样,苏麻喇姑在清宫经历了四朝。八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苏麻喇姑从一个地位卑微的侍女逐渐成为倍受皇帝及其家人尊重的老人。刚入宫时,苏麻喇姑和她的主人孝庄都不懂满语不识满文,后来她陪伴孝庄学习满文满语,很快就出色地掌握了满语,并且能写一手漂亮的满文。苏麻喇姑生性聪颖,十分喜欢服装设计,据《清史稿》和《啸亭杂录》记载,清崇德元年,她曾参与设计制做清朝开国冠服。
1643年8月9日,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当时孝庄文皇后年仅三十一岁,其子福临刚刚六岁。经过孝庄文皇后的精心谋划,福临当上了皇帝,但朝中大权却掌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年幼的顺治皇帝,时时需要母后孝庄的扶持和指点。但按当时的规矩,他们母子二人每月只能有一次见面机会,这样,孝庄与顺治皇帝之慎孙间的秘密联络便全由苏麻喇姑来担任。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危险的任务,一旦稍有疏忽,便会丢掉性命,还会危及顺治和孝庄的安全。
据《啸亭杂录·苏麻喇姑》记载,康熙皇帝年幼时,孝庄文皇后便选定苏麻喇姑做他的启蒙老师,玄烨(康熙皇帝名字)“赖其训迪,手教国书”。顺治十二年十一月,清宫流行天花,皇帝和诸皇子凡没出过天花的人全都到紫禁城外避痘,玄烨也到宫城外一处宅邸避痘。这期间,苏麻喇姑每天骑着马往来于慈宁宫(孝庄文皇后住所)和玄烨避痘所之间,按照孝庄文皇后的要求对玄烨施教,手把手地教玄烨书写满文。苏麻喇姑当时已经四十岁左右,在生活上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玄烨,在学业上对玄烨耐心诱导,精心教诲,使幼年的玄烨懂得了很多人情事理,掌握了很多蒙学知识,尤其是康熙雀孝猛皇帝那一手好字,就是当时苏麻喇姑给打的基础。
苏麻喇姑虽然是一个侍女,但孝庄文皇后把她看成姐妹一样,称她为格格,康顷桥熙皇帝称她为额涅(母亲),皇子、公主们称她为妈妈(满语妈妈为奶奶)。可见她在皇宫中的地位远不是一般侍女所能比的。
孝庄文皇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逝世,生前将自己的曾孙胤〓(康熙第十二子)托付给苏麻喇姑抚养教育。苏麻喇姑没有辜负孝庄文皇后的厚望,二十年间,她以自己优秀的品质、良好的性格、广博的见识和卓越的交际艺术,时时对胤〓言传身教,使胤〓很快成长起来。他曾多次遵照父亲的旨意处理重大政务,均办得很出色。康熙晚年,诸皇子围绕继位这个问题展开明争暗斗,唯独胤〓没有参与。
胤〓与苏麻喇姑感情十分深厚,他象对待自己的祖母一样尊敬和爱戴这位老人。苏麻喇姑晚年患病,牵动了康熙皇帝和胤〓的心,康熙当时正在塞外巡视,特意派人为苏麻喇姑送来草药,并指示胤〓好生照料。胤〓和她的妻子心焦如焚,日夜守在苏麻喇姑的身边。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七日,苏麻喇姑逝世。康熙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安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东南方向新城,其陵寝规格依照嫔的等级建造。
苏麻喇姑一生未嫁,但她却把一颗慈母之心献给了清朝皇室,先后侍奉了四朝主人,帮助孝庄文皇后培养了一代杰出君王——康熙大帝。(摘自《达尔罕史话》)
苏麻喇姑的生前死后
清史研究表明,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由于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上了贝勒寨桑的二女儿本布泰(又译作“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这位二小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本布泰虽然只有13岁,但已出落得像一个大姑娘了,明眸皓齿,娇美动人。就在这一年,本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长途跋涉到了后金都城盛京,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婚,当时皇太极34岁。苏麻喇姑作为本布泰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已被尊为皇太后的本布泰到达北京,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这位来自蒙古草原的姑娘,自从进了贝勒府以后,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宫上下的称赞。于是,她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嘉庆年间,昭梿在他的《啸亭杂录》中记道:“仁皇帝幼时,赖其(指苏麻喇姑)训迪,手教国书。”
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因此曾参与清朝衣冠饰样的制定。她自幼生长在蒙古草原,骑马当然更是十分在行,每次为主人孝庄文皇后到宫外办事,她都是骑马而行。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特别是在皇太极驾崩后,孝庄文皇后刚刚31岁,青春鼎盛便过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与她年龄相仿、一直独身的侍女苏麻喇姑,当然是她的最佳人选。在公开场合她们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却形同姐妹,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这是清朝皇室女儿的专用称号;顺治皇帝与她论平辈;康熙皇帝则称她为“额涅”、“额娘”,即母亲;康熙的众皇子们,则尊称她为祖母。而苏麻喇姑却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她不仅在孝庄文皇后面前毕恭毕敬,小心侍奉,而且对小于自己40多岁的康熙帝奉若神明,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奴才。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这给苏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无聊之中,这时的苏嘛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她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胤祹是康熙二十四年出生的,这时只有3虚岁。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感激非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全部倾注到了胤祹身上。
苏麻喇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使皇子胤祹健康成长。后来胤祹成为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皇子,曾多次奉旨办理各种政务。在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胤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对苏麻喇姑的感情也明显比其他皇子深。
苏麻喇姑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她终身未嫁,始终生活在皇宫大内,陪伴主人60余年。孝庄文皇后离世后,她又在宫内度过了18个春秋。胤祹长大以后,不再需要她的抚养,使她得到了彻底解脱,从此开始过着舒适而恬淡的生活。晚年的苏麻喇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可能是受孝庄、顺治笃信佛教的影响。不过苏麻喇姑信奉佛教与别人明显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于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与忠于皇上、报答皇恩结合起来。念佛诵经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她经常发自内心地表示:“愿意多活几年,为主子叩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她还说,自己存活一世“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福罢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祝愿主子万万岁”。
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两个与人不同的特点:一是终年不浴,只有到年终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二是终生不吃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她的这两个特殊的生活习惯就连位尊九五的皇帝都很清楚。何以如此?人们曾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过,她的身体却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当然算是难得的高寿。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苏麻喇姑终于病倒在床,腹内攻痛便血,不思饮食。两天后,病情更加严重,这时康熙皇帝正在塞外巡视。苏麻喇姑见自己的病越来越重,皇帝又不在皇宫,心中也没了底。于是,她把康熙帝的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二子胤祹等召到床前,对他们说:“老奴才我蒙皇上厚恩,惟在佛前效力,日祝皇上万万岁。今我便血,腹内攻痛难忍,尔等若发邸报急奏,则皇上必赐治病良方,尔等代奏我此言。”皇子们见祖母病得如此严重,建议马上召御医诊治,但苏麻喇姑不肯,她只相信皇上,认为只有皇上才能治好她的病。皇子们背着苏麻喇姑,把御医找来,向他们介绍了苏麻喇姑的病情,征询他们的看法。御医说这是老年人脾虚,内火盛之症,如不紧治,很危险。皇子们一面抓紧向皇父奏报苏麻喇姑病情,一面令内务府总管开始准备后事。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90多岁。
对于苏麻喇姑的逝世,皇宫里的人都很悲痛。出殡那一天,除留皇五子胤祺、皇十子胤■(左“礻”右“我”)照顾皇太后,皇十四子胤禵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苏麻喇姑灵柩停入殡宫后,皇子们都各自回府了,唯独皇十二子胤祹却提出要求说:“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按照惯例,为像苏麻喇姑这样仆人身份的人办丧事,没有皇子供饭、三七诵经的先例。胤祉未敢擅自答应胤祹的要求,所以在九月初九日奏报苏麻喇姑病逝的奏折里,也写进了胤祹的要求,请示皇父。康熙帝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请。”胤祹住在殡宫,为苏麻喇姑守灵,供饭,诵经,其他皇子则轮流每天派一人给胤祹做伴。
康熙帝曾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再亲眼看一看敬爱的额娘,向她的遗体告别。但后来他计算十五日才能回宫,于是再次降谕,让皇子们将苏麻喇姑遗体再留7天,等到他回宫后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与苏麻喇姑之间的眷眷深情。
为了回报苏麻喇姑对大清所做出的贡献,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决定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可以说是旷典殊荣。苏麻喇姑生前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伴60多年,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死后当然也应该让她俩长依相伴。当时,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皇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于此。苏麻喇姑的灵柩是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暂安奉殿的,主仆二人相别已经18个年头了,此次冥间重逢,想必一定会感谢康熙帝为她们做出的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
康熙皇帝生前未能解决祖母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所以孝庄和苏麻喇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暂安奉殿内。雍正皇帝即位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停灵暂安奉殿后,大清国运昌盛,圣祖在位长久,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破土动工,同年十一月全工告竣,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苏麻喇姑既不是皇室成员、爱新觉罗后代,也不是皇帝的嫔御,风水攸关,名份所限,当然不能与主人同葬昭西陵。雍正只比皇三子允祉小1岁,苏麻喇姑去世时,雍正已28岁了。他对苏麻喇姑非常了解,也是非常敬重,曾与其他皇子一道参加苏麻喇姑的丧礼活动。为了照顾苏麻喇姑与孝庄之间的亲密关系,雍正皇帝决定将其葬在昭西陵附近,经风水官员相度,将其墓地选定在昭西陵以东南新城的东墙外,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
苏麻喇姑园寝于雍正三年二月动工,同年七月完工,八月初七日将苏麻喇姑葬入该园寝内。这座园寝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由北到南有:地宫上建宝顶,前建园寝门3座、亭堂3间、大门3间,环以朱垣。门外建东西值房、东西厢房。宝顶位于园寝纵向中轴线上。
笔者曾多次调查苏麻喇姑园寝,走访南新城的老人。据老人们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京西逃。当地的老百姓都以为大清国倒了,于是一哄而起,就把这座园寝给拆了。苏麻喇姑的地宫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盗的,地宫盗口长期敞开着。一位曾经进入过地宫的老人回忆,苏麻喇姑的地宫很小,人在里面站不起来,四面墙壁是用砖砌的。地宫顶都是用大平石板棚起来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顶部是平的,面上有一个深十几厘米的平底圆形凹槽。老人们都说苏麻喇姑是火化的,说地宫里只有一口缸,被盗时缸里有水。东面的那座地宫没听说被盗过。老人们的话,为我们了解苏麻喇姑及其园寝,为研究清初葬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如今,苏麻喇姑的宝顶依然存在,许多游人慕名前往,去凭吊和怀念这位不平凡的女性。
历史上真实的苏麻喇姑是什么样的
可以说,对康熙影响最大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祖母孝庄太后;一个就是陪伴他度过童年的苏麻喇姑。那么,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和康熙真的如电视剧中描氏拍述的那般吗?
苏麻喇姑原本只是孝庄太后身边的一个小侍女,和皇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最多算是皇室的佣人。但是,她的资历却不小,从天命到康熙历经五朝,亲眼见证了大清从开国立业到盛世王朝。根据史料记载,苏麻喇姑应该比康熙大四十多岁,并没有电视剧中描述得那般年轻。大概因为她劳苦功高,死后并没有像普通奴仆一样草草下葬,而是以嫔礼安葬在孝庄太后的陵墓旁。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京西逃。当地的老百姓都以为大清国灭亡了,于是,一哄而起,就把尘核此苏麻喇姑园寝给拆了,在日本投降前苏麻喇姑的地宫被盗,地宫盗口长期敞开着。
据历史记载,明朝万历四十年左右,苏麻喇姑在科尔沁大草原出生,最初的她并不叫苏麻喇姑,而是叫:苏茉儿。这在蒙语里是“毛制长口袋”的意思,直到顺治晚期才正式更名为苏麻喇姑,派迅意思是“半大口袋”。所以,从取名就可以看出她的出身并不好。然而,苏麻喇姑却是出了名的美貌、聪明。科尔沁贝勒府看上了她的聪慧,便让她伺候贝勒府的二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孝庄。
等到贝勒府的二女儿出嫁时,苏麻喇姑就作为陪嫁侍女到了盛京,也就是清朝入关之前的都城。一六三六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清。“明”属火,“清”属水,水能克火,所以,国号为清。顺治元年,统治中原几百年的大明王朝正式灭亡,清军入关,苏麻喇姑跟着她的主人孝庄皇太后来到了紫禁城。
由于,苏麻喇姑天生聪颖,所以,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她写得满文十分漂亮工整,赢得了当权者的欢心。于是,孝庄太后命她作为康熙的满文老师。
虽然,清朝入关之后大多讲汉语,但是,为显其不忘本,皇室贵族都要学习满语。此外,苏麻喇姑作为侍女,做衣服也是一把好手,衣服做得不仅合体,还十分美观。而且,在清朝衣服定样时,苏麻喇姑就参与过制定。除此之外,由于出生草原,苏麻喇姑的骑术精湛。
在古代,骑马是日常的出行方式,每当孝庄太后要她去宫外办事时,她都是骑马出行,效率很高。苏麻喇姑和孝庄太后一起相处了六十余年,两人之间的情分早就不一般。在皇太极驾崩后,孝庄不过三十有一,生活十分寂寞,苏麻喇姑就一直陪伴在她身边,自然成了其唯一的知音。
出于这个原因,苏麻喇姑在宫里的地位很高,康熙会尊称她为“额娘”,是“母亲”的意思,康熙的孩子们也会尊她为“祖母”。不过,苏麻喇姑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名,所以,她不仅没有仗势欺人,更没有骄纵。她始终谨小慎微,对太后和皇帝十分恭敬,用心照顾。
康熙继位后的二十六年,孝庄太后去世,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太后走完了她丰富的一生。而此时的苏麻喇姑已经是七十岁高龄了,为了不让她太寂寞,康熙将刚出生不久的十二皇子允裪交给她抚养,足见康熙对她的信任。最终,在苏麻喇姑的悉心照料下,十二皇子健康成长,才干不凡。
而且,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允裪没有参与,最后,被授封亲王位极人臣,一直到乾隆朝才去世。可以说,这与苏麻喇姑的悉心照料脱不了关系。此外,在十二皇子长大成人后,苏麻喇姑过上了每日诵经礼佛的日子。而且,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两个让我们难以接受的习惯:
一个是她一年只洗一次澡,洗完之后还把脏水喝了;
另一个是她从来不看病,哪怕是生病了,也坚持不吃药。
这两个习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实在有些难以接受。不过,她的身体却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当然算是难得的高寿。
其实,纵观苏麻喇姑一生,她都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作为孝庄太后的陪侍,历经五朝,终身未嫁;身为陪嫁侍女,却与清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之时,苏麻喇姑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冒险见多尔衮,使多尔衮没有成为篡位的“燕王”,而是做了辅佐幼主的周公。
苏麻拉姑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苏麻喇姑本名叫"苏墨儿(尔)"为蒙语音译,意思是吵差举毛制的长口袋,出生于升碧蒙古科尔沁草原一贫苦牧民家庭。而"苏麻喇"是她追随孝庄文皇太后(即大玉儿)到金国后人们对她的满语称呼,意思与"苏墨儿(尔)"相近,即"半大口袋double_quota
tion,又因长期生活在上层皇亲国戚身边,庆贺人们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清朝的苏麻喇姑到底嫁给了谁
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通晓蒙满文字。清崇德元年,参与设计清朝开国冠服。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老年时,又抚养康熙序齿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第一,从身世年龄看。苏麻喇姑是蒙古族科尔沁部人,出身贫苦牧民之家。她名叫苏墨尔,被称为“苏麻喇姑”。年仅13岁的孝庄嫁给皇太极,将年纪相近的苏麻喇姑作为随身侍女带到盛京沈阳。
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比苏麻喇姑小40岁左右,他们应是祖孙辈分的关系。苏麻喇姑聪明好学,也有悟性,通蒙古语和满语。写一手漂亮的满文。孝庄选她为玄烨“手教国书”。玄烨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苏麻喇姑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
第二,从主仆关系看。先讲两件事。其一,孝庄派隐瞒真实身份的“三位满族妇女”,去向耶稣会士汤若望求医,患者很快病愈。求医病愈者就是顺治帝的未婚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旦团庄派苏麻喇姑给汤若望送去厚礼表示谢意。其二,福临大婚后,内大臣席纳布库对苏麻喇姑不满,路遇苏麻喇姑,将她捶楚致伤,太后托言坠马,令御医调治。这说明苏麻喇姑有时骑马出宫,为太后办事。
顺治时期,北京痘症流行,康熙帝长兄牛钮前已夭折,次兄福全被寄养在大臣家里。玄烨降生后,孝庄命苏麻喇姑照料孙儿。康熙帝约三岁时,为了避痘,住在宫城西华门外今北长街路东一所宅第(雍正时改名为福佑寺)。康熙帝晚年回忆团睁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塌迟岁年时,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康熙帝幼小在宫外避痘,到皇父逝世前不久,出痘痊愈,重返皇宫。幼年的玄烨,主要由三个人——保姆朴氏(先为顺治帝乳母)、乳母瓜尔佳氏和苏麻喇姑等抚育。她们对玄烨晨昏调护,夙夜殷勤,“克慎克勤,惟爱惟和”。
第三,从抚子经历看。苏麻喇姑不仅抚育孝庄的儿子福临、孙子玄烨,而且抚养其曾孙、康熙帝第十二子履亲王允祹(táo)将近10年。清后妃中嫔以上主位(含嫔),均可抚养皇子,苏麻喇姑抚养皇十二子允祹,当是以嫔的地位行事。允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母是万琉哈氏(享年97岁)。苏麻喇姑先后照顾福临、玄烨、允祹三代皇子,长达62年,是清宫早期一位身份和地位都很特殊的宫女。
第四,从情感称谓看。孝庄寡居44年,身历五朝,饱经风雨,苏麻喇姑陪侍左右。福临有时经月不见母亲,玄烨住在宫外避痘,常由苏麻喇姑前去照看。孝庄虽身为国母,位极至尊,但作为一位女性,不能没有可诉衷肠之人,而聪颖伶俐、善解人意的苏麻喇姑,则以一颗在情感上同样欠缺的心伴慰着她,是孝庄可以无话不谈的闺密和知己。时宫中称苏麻喇姑为“额涅妈妈”(“额涅”,是满语“额娘、母亲”的意思,也可用来泛称年长的妇人)。还称其为格格、额娘、母姑,如同家人。苏麻喇姑的这几种称谓,体现出她同孝庄、玄烨及其儿女们之间的关系。玄烨称其为“额涅”,皇子、公主们则称其为“妈妈”,合乎情理。苏麻喇姑没有子女,她对照料多年的玄烨怀有祖母之爱。
第五,从职务名分看。玄烨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幼年时很少得到亲生父母爱抚,继位后对待儿时曾照顾过自己的人,如乳母、保姆等格外亲近。保姆朴氏和乳母瓜尔佳氏,分别被封为“奉圣夫人”与“保圣夫人”。她们去世后,玄烨都亲临吊唁,并前者五次、后者四次遣官谕祭。康熙帝不称逝者为“乳母”(满语为“嬷嬷额涅”),而谓“阿母”(满语为“额涅”,即母亲),反映出他对瓜尔佳氏的真挚感情。苏麻喇姑同瓜尔佳氏、朴氏是受到康熙帝敬重的三位长辈。
第六,从患病葬礼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末,苏麻喇姑患“血痢”,日泻十余次,夜间五六次。康熙帝降旨:“著十二阿哥(允祹)日夜看护。”苏麻喇姑去世后,被“葬以嫔礼,瘗于昭西陵侧,以示宠也”。
苏麻喇姑的人生,值得人们思考。苏麻喇姑是清宫一位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服侍孝庄、顺治、康熙、允祹四代,忠实可信、勤恳细心、竭尽心力、始终如一的老宫女。最后荣以嫔礼下葬,算是得到灵魂安慰。苏麻喇姑,地位不高,挣钱不多,但她“克慎克勤,惟爱惟和”,生前受人尊重,身后被人怀念,此生,足矣!
关于苏麻喇姑是什么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