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什么叫俚语和俚语的意思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什么叫俚语以及俚语的意思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什么叫俚语***俚语的意思
1、俚语,拼音是lǐ yǔ,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2、美国人常用的俚语是指美国人生活中的常用语言,即“非正式”语言。俚语可以让表述变得更生动更流利。
3、俚语可以让说话变得更“生动”更“流利”。俚语比喻一般比较“夸张”,所以很适合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就像中文里的“哇塞”、“不靠谱”等,这类的语言都是学校里不会教的,因为他们不够正式。在看美剧,看电影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只看得懂字面意思,却无法的词组或句子,这些往往是“俚语”。
二、什么叫俚语啊
英语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所以在用这些俚语是一定要考虑到所用的场合和对象,最好不要随意用这些俚语。俚语就是美国人生活里常用的语言,和大家学校里学的英语很不一样。其实中文里也有很多俚语如:哇塞、当了、不靠谱、绝倒、纯爷们儿,这类的语言都是学校里不会教的,因为他们不够正式。俚语是学校里不教的“非正式”语言。俚语可以让说话变得更“生动”更“流利”。俚语比喻一般比较“夸张”,所以很适合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俚语因为比较夸张,可以让你的语言变得更“生动”、“流利”。但是你的公司单位里有老外,他们在你的面前用俚语来表达,那我们就得先看看说话的人是谁了。外国上司,外国上司使用俚语有两个可能,其中一个可能就是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说话直来直往,要不就是他在说话的时候利用俚语来帮助他和他的下属拉近距离。俚语适用于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一般会用在身份平等的人身上。如果上级喜欢用俚语,那你也可以“适当”的用一些。和上司说话,他用俚语你也可以“适度”的用,但是千万不要模仿你上司的语气,不然你下面的人会想“你算老几啊?”,给老大听到,他可能会想“你和我说话的语气一样,难道你想要我的位子?”
三、什么叫俚语俚语的意思
1、俚语,拼音为lǐyǔ,指的是民间非正式且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它们通常包含地方特色,简洁易懂,并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俚语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并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些表达方式往往能在非正式场合中,传达出新鲜的概念或是给传统词汇赋予新的含义。
2、在美国,常见的俚语是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非正式语言,也就是“非正式用语”。俚语的使用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流畅自然。
3、俚语的表达往往更加“生动”和“流畅”,它们的比喻通常比较“夸张”,因此非常适合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想法。例如中文中的“哇塞”、“不靠谱”等表达,这些并不在学校的正式课程中教授,因为它们不够正式。在观看美剧或电影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但深层含义却难以掌握的词汇或短语,这些往往就是“俚语”。
四、在英语中什么叫俚语
1、英语俚语,非正式语言的代名词,常用于轻松场合,使用需谨慎,考虑场合与对象。下文将详解几组常见俚语。
2、“一鸟在手,胜似二鸟在林”翻译为“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意为“手中一只鸟胜过林中两只”。
3、“干净的黑板”对应“a blank slate”,象征新的开始。
4、“可挑剔的骨头”即“a bone to pick”,比喻争端或不满。
5、“打个盹儿”对应“a cat nap”,形象描述短暂小憩。
6、“大木头上砍下来的小木片”对应“a chip off the old block”,比喻子肖父,或个性相似。
7、“肩头的木片”对应“a chip on one's shoulder”,形容自卑感,或因自卑倾向而挑衅。
8、“躺椅上的马铃薯”对应“A ouch potato”,比喻懒惰之人。
9、“走去吃糕”对应“a cake walk”,形容简单易办之事。
10、“头痛”对应“a headache”,比喻麻烦事。
11、“击倒”对应“a knock out”,形容美得令人倾倒。
12、“心头大石落地”对应“a load off my mind”,比喻卸下重担。
13、“傻子,疯子”对应“A nut”,形象描绘愚人或狂人。
14、“脖子疼”对应“A pain in the neck”,形容令人烦恼的难题。
15、“蛋糕”对应“a piece of cake”,形容易事。
16、“猪猡”对应“A pig”,形象描绘低俗之人。
17、“盲目射击”对应“A shot in the dark”,比喻瞎猜。
18、“脾气火爆”对应“A short fuse”,形容易怒之人。
19、“正在下沉的船”对应“A sinking ship”,比喻处境艰难。
20、“灌篮”对应“A slam dunk”,形容易如反掌之事。
21、“脸上挨了一耳光”对应“A slap in the face”,形容公然受辱。
五、什么是俚语俗语
1、俚语就是指民间口语话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的通俗易懂的具有地域性色彩的词语和句子。俚语一般以形象、比喻和幽默的趣味性表达。俚语的形成,如其他词汇的变形,换义,采用隐喻、明喻、褒义化、贬义化、夸张、外来语等委婉特殊的说法等。
2、《新五代史·卷三十二王彦章传》记载:“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俚语作里语,俚言。指的是粗俗的口语,具有方言性。
3、在《妙笔奇观——中国古今谐趣文学》一书中,有一章文章,专门讲解了列举了一些俚语诗。其中很多的诗,属于民间流传下来的,在很多版本中阅读到。真是通俗易懂,幽默好玩,趣味盎然。
4、打油诗是一种富有情趣味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张打油而出名。打油诗不太讲究格律、平仄,也不注重对偶,但一定要押韵,通常是五字句或气字句。打油诗常常被用来讽刺社会百态想象,一般也可以作为谜语。
5、《红楼梦》中贾迎春、薛宝钗等出的谜语,就属于这种。
6、我记得早几年在一本《故事会》看到一首别有情趣的俚语诗,说是某一个将军写的。在《妙笔奇观》里看到相似的一首诗,说是唐代有个人叫张打油,这首打油诗就是他写的:
7、这几句诗粗俗,浅白,可以说不能叫诗。虽然诗不够高雅、严谨却形象地反应了大雪天时的生活场景。在纷纷飘扬的大雪中,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可以看到远方的一片圆形的黑洞,那是井口。这时,两条狗在大雪里玩耍,*的狗身上落满了雪,就像一条白狗似的。而那只白狗呢?雪花落在身上,胖肿了好多。虽然这诗看起来简单,也是作者用心观察生活的结果。
8、说起咏雪诗,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说的也是大雪天,有一个秀才、一个县官和财主在喝酒赏雪。秀才提议,古人曰有雪无诗是俗人,咱们今天也来联句如何?县官和财主都很赞同。于是秀才先吟道:
9、县太爷心想,我是官府之人,应该时刻铭记皇恩难忘,于是他吟道:
10、这句也非常符合他的身份。财主想着,你们有文化或者有职位,只有我这两样什么也不占,但是我家有钱,有的是衣被,吃穿无忧。我的诗句应该把我的阔气表达出来,于是财主吟道:
11、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从他们身边走过。他此时又冷又饿,听到他们的联句,非常生气,于是吟道:
12、最后这句虽然是粗话骂人的话,却反映了叫花子的生活困顿的现状。无吃少穿的,哪里还顾得上面子?不过是编者为了贴着人物性格和身份刻画的语言而已。
13、说到穷书生吟打油诗,就想到曾经流行于《故事会》中的幽默小故事。说两个穷书生写诗谈论穷困,看谁写的诗能打动人,谁就胜出。
14、另一个书生说,你这算什么,起码你还有茅屋、还有锅碗和柴禾,就是没有米面而已。你看看我的日子:
15、第一个书生说,你赢了,我穷的不够彻底,与兄相比差远了,在下输的心服口服。我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读到这些打油诗,是不是忍不住会心一笑?这就是俚语和打油诗能够一直流传下来,让人民喜欢的主要原因。
16、中国的俚语除了在诗歌中表达活泼、形象的生活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中也经常使用,比如:半熟脸儿——面熟;棒槌——外行;死心眼儿——老实、实在;遛弯儿——溜达,散步;玩幺蛾子——耍花招儿等等。
17、俚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亲切、融洽、轻松、热闹。在文章中适当运用,可以形象的塑造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脾气。比如《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逛大观园时,与贾母等说酒令,就用的是俚语。适可而止的俚语的运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18、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9、”中,贾母带领着家人陪同刘姥姥逛大观园,最后定在缀锦阁开宴。席间,王熙凤和鸳鸯为了活跃气氛,也是为了贾母等开心,就商量着行酒令,故意取笑刘姥姥。他们相处了一段时间,王熙凤发现刘姥姥是个懂事理、风情的老太太。并不像其他乡下的老人,拘谨、老实,一句话都不敢说。刘姥姥其实是个开朗、幽默的人。
20、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说,是个庄稼人罢?众人哄堂笑了,贾母笑道:“说的好,就是这样说,”刘姥姥也笑道:‘我们庄稼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鸳鸯道:“右边‘么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个罗卜一头蒜。”众人又笑了。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划着,说着:“花儿落了结了大倭瓜。”
21、文中刘姥姥的说的口语,都是符合她身份的语言。就像俚语一样,用在她身上,反而增添了她生动、*真的形象。
22、俚语在《红楼梦》、《金瓶梅》中处处可见
23、《红楼梦》第88回:“王熙凤说道“要我收下这个东西,须先和我说明白了。要是这么含着骨头露着肉的,我倒不收。”含着骨头露着肉,,意思是嘴里啃着骨头,骨头上还连带着肉。比喻说话扭扭捏捏、吞吞吐吐不够直截了当。在《金瓶梅》第34回,也有这么一句俚语:“贤侄,你不是这等说了。噙着骨秃露着肉,也不是事。对着你家大官府在这里,越发打开后门说了罢”。
24、《红楼梦》第56回:贾宝玉听说也有一个宝玉,看望史湘云时,告诉也有一个宝玉。湘云说
25、“你放心闹罢,先是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闹厉害了,再打急了,你好逃到南京找那个去。”
26、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指一个线搓不成绳线,一棵树木长不成森林。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以有大作为。
27、这句话出自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随时之宜,道贵从凡。”《古今乐录》:“梁曲曰‘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元黄真仲《短歌行》:“妾夫骁勇天所无,所恨单丝不成线。”
28、关于俚语诗歌的故事,在民间文学流传的很多,虽然这些俚语不够大雅,却有它的价值意义。我记得十几年前,在很多的杂志上都可以阅读到这些小故事,现在很少在书上看到了。由于网络的发达,年轻创作者的加入,很多的民间传说都销声匿迹了,这是很令人可惜的事儿。比如举的这个例子:
29、据说明代朱元璋有一天来到一个寺庙里。跟随朱元璋的七品芝麻官,是个武官。虽然文墨不怎么样,却很善解皇帝的心思。在朱元璋口渴的时候,他不失时机的献上一杯香茶。朱元璋一高兴,就让他连升*,官至四品。同行的一位七品文官看到此景,随后吟了一句诗:
30、朱元璋一听,知道这个七品文官有意见了,便续了两句:
31、大家不用想就可知,什么样的*敢在皇帝面前发牢*,表示不满?这不过是文人游戏文字的一个小故事。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胡编乱造的,读到后忍不住会心一笑。这就是俚语的用处。
32、现代文人也喜欢用俚语作诗、答文,以此为乐。
33、刘半农(1890——1934年)是一位诙谐风趣的学者。他曾经有个专栏叫“桐花芝豆堂诗集”。
34、“桐者,梧桐子。花者,落花生;芝者,芝麻;豆者,大豆。此四物均可以打油,而本堂主人喜为打油诗,诗文杂而不一,凡所见所闻,几无不可入诗,故遂以四物名其堂。
35、他写的《赠拜古先生》更是口语话土到家了。
36、刘半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他同鲁迅、胡适等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使用。他们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这首诗就是讽刺那些崇古复古反对新文化的人。
37、爱国将领冯玉祥自称“丘八诗人”。他平时喜欢写俚语对联和打油诗,来反映军旅生活,比较受士兵的喜欢。他的《晚饭歌》平白如语,在军营中传唱。
38、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时期,住在重*岩村时,也写过一首打油诗。荣高棠一家和周恩来一家曾经是对门。荣的儿子乐天的名字还是邓颖超取的。邓颖超自称“大乐天”。有一天,童小鹏看到邓颖超抱着小乐天,拍了一张照片。不久这张照片贴在机关的墙报上,旁边还有周恩来亲自写的一首打油诗:
39、这首诗别有生活情趣,也反应了当时他们生活中亲密、团结、乐观的生活态度。
40、打油诗,不只是五言、七言体,也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冯梦龙的《笑史》记载西安有一个学官,知识渊博,为人清廉耿直,很有气节。因不肯献媚权贵,被免职。由于这个官平时非常节俭、清廉,回家后穷的少吃无穿,于是他便戏作一首《清江引》的打油词:
41、夜半三更睡不着,恼得我心焦躁。嘎蹬的响一声,尽力子吓一跳,原来把一股脊梁筋,穷断了。
42、更有趣的是这一首《满庭芳》。说是有一叫王西楼的人,他家丢了一只鸡。他不急不恼,还戏作一首《满庭芳》。
43、平生澹泊,鸡儿不见,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闲锅灶,任意烹炮。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到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直睡到日头高。
44、总之,俚语打油诗,也是文化文明传承的一种。每一句俚语都有他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俚语口语话的语言、想象夸张或滑稽的比喻,让人很容易记住这些特色、特征,语言别开生面,也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打油诗,比起俚语有一点不同,其作用很相似。所以很多人把俚语和打油诗提在一起。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