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电影八佰最后为什么过桥时日本人开枪
1、在看《八佰》的时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比如当时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冲桥?日本人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开枪?
2、和之前在四行仓库的战斗相比,在最后离开仓库过桥的过程中,四行仓库守军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出现了部分人员伤亡,其中就包括实际的战场指挥官杨瑞符营长,确实是比较憋屈的,可能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在四行仓库坚持战斗,像死守宝山的姚子青营一样,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打死一个够本儿,打死两个赚一个。
3、按照进入租界之后谢晋元在被困在孤军营营地里接受采访时的说法,他们在四行仓库粮食、弹药和饮用水储备充足,足够他们坚持战斗三年之用。他们之所以退出四行仓库,并不是因为他们支持不下去了,而是为了避免累及租界的安全,所以才最终选择奉命放弃战斗,撤离四行仓库,进入租界。也就是说,他们在四行仓库继续战斗没有任何问题。
4、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来说,四行仓库在苏州河以北,西藏路以西,而苏州河以南和西藏路以东都是租界,所以日军是无法从这个方向进攻的,进攻只能从北边和西边发起。所以四行仓库守军在通过西藏路桥撤退进入租界的时候,日军同样也只能从这两个方向攻击,但因为西边有四行仓库阻挡射界,所以也不能从西边封锁桥面,如果封锁,只能从西藏路北边的高处进行。
5、按照当事人的回忆,尤其是当时的88师参谋处长张柏亭,也就是片中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的回忆,撤退是租界当局要求的,因为租界认为四行仓库的战斗已经没有意义,无助于改变整个战局,而且会对租界的安全造成威胁,所以要求守军撤离。具体负责办理交涉相关事宜的是88师副师长以及当时的上海市长俞鸿钧,他们与租界当局以及英军司令斯马特来将军进行了交涉。
6、其实在四行仓库战斗结束的时候,九月公约会议尚未召开,所以委员长仍然抱有一线希望,为了顾及友邦人士,就下令四行仓库守军撤离,经租界回归本部。结果因为沟通问题,导致守军进入租界之后就成了事实上的战俘,在租界被圈禁的日子更加屈辱和憋屈,比电影中过桥的伤亡大多了。
7、所以说,和在四行仓库的坚决战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给予他们的,而是在撤离四行仓库之后,进入租界才开始的,而且是当时中国的所谓的友邦给予他们的。这也是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国人不怕死,尤其是为了抵抗侵略,都愿意捐躯报国,但列强却不允许中国抵抗,要制止中国人抵抗。这才是更大的屈辱。
二、八百最后为什么一定要过桥
1、《八佰》最后之所以要冲桥是因为历史上就是从桥、撤退的,而且因为靠着租界没有受到日军太大火力的延阻,撤退时损失很小,电影刻意加强冲突的。
2、他们之所以退出四行仓库,并不是因为他们支持不下去了,而是为了避免累及租界的安全,所以才最终选择奉命放弃战斗,撤离四行仓库,进入租界。也就是说,他们在四行仓库继续战斗没有任何问题。
3、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
4、“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三、电影《八佰》最后守军为什么冲桥
1、这是上级的命令,谢晋元将军作为一名军官,选择服从并无不妥。
谢晋元服从命令撤退,只是尽到了军人的本分——更何况作为大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谢晋元将军的思维也有局限性,不可能提前预判到国民党政府的命令是否正确,所以,要客观评价他的行为。
2、选择冲桥撤退也需要勇气,因为这场撤退对我们是不公正的,需要冒着赴死的风险。
冲桥撤退是需要冒着死亡风险的。试想在战斗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八百壮士选择背着敌人从水路分批偷偷撤退到租界才是明智之举,但英租界却出于政治考虑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强迫八百壮士必须装备整齐从桥上撤退;
这一来,实际上就给了日军袭击的大好机会——一群士兵明着往前跑,敌人只要开枪扫射就能打倒一大片,这不是送死是什么?能活下来纯拼概率。所以,别以为撤退是好事儿,选择撤退的士兵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小湖北和端午的叔叔,湖北保安团成员。因为看到租界的光明灿烂而向往,却因穿军服被租界拒绝进入。最终被日军俘虏,继而在侄儿视野中被日本人吊起杀害,激发端午抗日热情。
老葫芦的侄子,刚到上海,突遇敌军后四下逃散。在经历了四天四夜的战斗,从一个畏战想家的新兵成长为不惧死亡的战士,他眼睁睁看着老葫芦被杀,那些舍生赴死的战友让他彻底明白,如果现在退缩,必定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