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蛛丝马迹中的马一开始指的是什么马
1、语文出版社《通用成语词典》的解释:“蛛丝马迹”的“马”,指“灶马,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灶马,学名“突灶螽”,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鸡”,杭州称之为“灶壁鸡”,广东地区则称之为“灶虾”。
2、蛛丝马迹是指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3、灶马在中国南北方均有栖息,天暖时栖于野外草石、土隙间,天冷后则栖于灶台之上,以剩菜、饭屑、植物、小型昆虫为食。
4、灶马作为一种昆虫,在文献中出现最早是在唐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有提及,灶马可以入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引《山堂肆考》曰:“灶鸡好穴于灶侧,一名灶马,形类促织。促织有翼而黑色,灶鸡无翼而褐色,其声亦曰织织。”而在清朝的文献中,灶马有别的含义,为“灶王爷的马”,是贡品。[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引《东京梦华录•十二月》曰:“二十四日,都人至夜,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清]顾禄《清嘉录》引《东京梦华录》云:“年夜,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醉司命,是民间年终祭灶神的一种习俗。此先不论。
二、“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马跑过的痕迹
1、从古开始有很多的成语是来自于书籍之中的典故,同时也有不少成语是来自于生活之中。蛛丝马迹就没有什么典故,而是从生活的细微处着手,用来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蛛丝顾名思义,就是蜘蛛吐的丝,而马迹却常常以为是马蹄印,指的是马走过去留下来的痕迹。其实这个“马”指灶马,是一种另外一种动物,它爬行的痕迹也是非常的不明显。
2、从蛛丝马迹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来看“用来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的,而古时既没有柏油路,也没有水泥路,在城镇之中豪华一点的道路也就是用砖铺好的,即使京城奢华之地也不过用些石条铺路,这些地方如果快马飞过痕迹应该会非常明显,所以这和蜘蛛吐丝的痕迹相比非常的不一致。
3、其次,从蛛丝马迹运用语境来看。蛛丝马迹经常用在寻找不明显的地方或者踪迹,《花月痕》五回总评中有一句“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形容的就是蛛丝马迹的出处,由其中的“草蛇灰线”就可以看出了其中的细微难寻,由此也可说明这里所说的“马迹”应是细微难察之迹,这和形状明显的马蹄印有着明显的冲突。
4、再就是“蛛丝”两个字明显就是细微之物,如果是说后面的“马迹”是马的痕迹,那么在视觉上就反差极大,这样不符合古人用词的精准规范,所以“马迹”应该指的是灶马的痕迹。
三、蛛丝马迹的马一开始指的是什么(历史渊源)
在古代,蛛丝马迹的马是一种用于追踪犯罪嫌疑人的方法。当时,人们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只能依靠动物的嗅觉来找到罪犯的踪迹。因此,人们养了一种特殊的马,它能够通过嗅觉找到罪犯的踪迹,这就是蛛丝马迹的马。
蛛丝马迹的马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它能够通过嗅觉找到罪犯的踪迹。下面是蛛丝马迹的马的操作步骤:
要让马匹成为蛛丝马迹的马,首先需要进行训练。训练的目的是让马匹能够分辨不同的气味,并且能够通过气味找到罪犯的踪迹。训练的时间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直到马匹能够完全掌握这项技能。
一旦有犯罪嫌疑人逃跑,蛛丝马迹的马就会被带到现场。马匹会开始嗅闻周围的气味,寻找罪犯的踪迹。一旦发现踪迹,马匹就会紧紧跟随,直到找到罪犯的藏身之处。
一旦找到罪犯的藏身之处,警方就会出动人员进行抓捕。在抓捕的过程中,蛛丝马迹的马仍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警方找到罪犯的逃跑路线,从而更好地制定抓捕计划。
蛛丝马迹的马是古代用于追踪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方法。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更先进的科技手段,但是蛛丝马迹的马仍然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它们的出现,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动物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