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中国的国树是什么
1、中国的国树是银杏。中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
2、古往今来,无论是银杏栽培面积,还是银杏产量,中国均居世界首位。国之瑰宝:银杏、雪松、南洋杉、金钱松被誉为四大园林名木。园艺家把银杏、牡丹、兰花称为园林三宝。银杏是民族精神象征:银杏树干端直、雄伟苍劲、寿命绵长、万树莫及。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敢于抗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3、从现存古银杏树的树龄来看,中国商、周之前就有银杏栽植。银杏是中国特有而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银杏分布: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由于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因此银杏得以遗存于中国大陆,成为银杏类植物唯一生存的后裔。
二、中国的国树是什么树
银杏是银杏科、银杏属植物,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仅中国浙江天目山有野生银杏。中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而且是栽培利用及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
中国的银杏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四川、安徽、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的60多个县市中。其中银杏古镇为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曾都区千年银杏谷景区内古银杏树连成片,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银杏群落之一。
1983年,中国成都正式命名银杏树为成都市市树。
银杏树在丹东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丹东就把银杏树移植于街路两旁。据资料考证,现今亚洲国家城市种植有百年银杏树的街道只有6条,而丹东市就有3条。丹东是亚洲国家拥有百年以上银杏树最多的城市。
丹东大孤山寺庙中的一棵银杏树树龄达1300多年,树高35米,其果实(即种子)每年都达数百千克。在丹东市区的大街小巷和公园内,分布着相当数量的300-500年树龄的银杏树,市区的主要街路,几乎被百年以上的银杏树所覆盖。
三、国树是什么树 中国
中国的国树是银杏树,这只是一个待定的说法。因为并没有下发相关的条例将银杏树明确地定为国树,但是中国民间各个相关组织,都已经约定俗成地把银杏树定为中国国树。早在1942年,《新华日报》中有一篇名为《银杏》的文章,在这篇文章当中就有提出将银杏定为国树的倡议,这也是最早在公众面前倡议银杏为国树的文章。
作者郭沫若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用精炼的语言赞美了银杏树,他说银杏树是在有花植物当中最古老的存在,在大众面前科普银杏树的花粉和胚珠具有动物性态,是千万年前流传下来的活化石,也是人们需要尽心保护的植物奇珍。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银杏树最开始只有中国有,只有中国才是银杏树的故乡。所以郭沫若先生当即指出银杏树是东方的圣者,它是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应该称之为中国的国树。而许多人也因为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才更加深层次地认识了银杏这一中国特有的珍奇树种。银杏树为中国独有,是千千万万年前在中国这一片土地上面存在的植物活化石,所以在历次的国树评选活动当中,银杏树的呼声一直都是最高的。
银杏是一个古老的树种,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银杏类植物约出现在2.3亿年前的石炭纪。在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银杏类植物达到鼎盛时期,并和其他类裸子植物组成浩瀚的森林从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早期,北半球许多地区发生山脉隆起和海底上升为陆地的地质运动,气候也发生变化,银杏类大多数属种相继消失,只剩下银杏属和似银杏属。到了第三纪末期及第四纪初期,北半球产生了巨大的冰川,因之地球上的植被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银杏类植物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广大地区全部灭绝,在亚洲大陆也濒于绝种。我国冰川不像欧洲那样连成大片和覆盖整个地面,日本和朝鲜也是如此,当时我国华北地区所受到的侵蚀作用比较轻缓,而华东和华中一带最多只有局部地区受到寒冷气候的影响,因此这一古老的珍贵植物才幸免于难而遗存下来,成为东亚的“活化石”。现在世界上只有浙江省西天目山和四川、湖北交界处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以及河南、安徽交界处的大别山一带狭小的深山谷地,还残存着为数不多的呈野生或半野生状态的银杏。
银杏树集真、善、美、良于一身,千百年来素为国人喜爱,在民间常被尊为神树,敬若圣明。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野生银杏的引种驯化,商周时期,银杏在长江流域已广有种植,到汉末三国时,银杏已广植于江南一带,黄河流域以北也有零星分布,至唐朝,逐渐扩及中原,宋朝以后黄河流域有了较大的发展。直到现在,在我国名山大川、古刹寺庵中还留存许多苍翠参天、拔盖群雄的古银杏,如贵州省福泉市黄丝乡乐邦村李家湾、湖南省洞口县、山东省莒县定林寺等多处,都有几千年生的古银杏树。其他国家种植的银杏皆由中国传人。银杏成为中国的名片,植物界的“大熊猫”。银杏传承着中国历史和文化。银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有“沙棠栎储,华枫枰栌”之句,东晋训诂学家郭璞为“枰”注释称:“枰,平仲木也。”唐朝学者李善也引用郭璞的注释肯定“枰”就是“平仲木”,并明确注解:“平仲之木,实白如银。”自晋朝至唐朝,称银杏为“平仲”,唐朝初年诗人沈俭期诗中有”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之句。唐朝以后也有称银杏为“鸭脚”的,概因银杏的叶子似鸭掌,因名鸭脚。宋朝初年,臣民用平仲进贡皇帝,宋帝食后大加赞赏,因其形似杏,种壳白如银,遂赐名“银杏”。从此平仲改称为“银杏”。“白果”一名始见于元代李杲( 1180~1251)《食物本草》。当时银杏药用盛行,更因银杏结实落地,果肉烂没,只留种仁,色白如银而得名。种仁食药两用,被明朝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白果之名大盛。银杏实生树始种迟而寿命长,人们常说银杏是“三十年而生,三百年而兴““公植树而孙得食”;又说中华民族祖先轩辕氏复姓公孙,银杏的寿命可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因而称为“公孙树”。此外,在许多古籍和史志中还有灵眼、鸭掌树、史前树、佛指甲、佛手柑、飞蛾树、风果、仁杏、玉果等美名。银杏在我国栽培技术和开发利用源远流长。早在初唐孟诜编撰的《食疗本草》一书中就已有银杏的食用价值和医疗作用的记述。到了宋朝,记载栽培和食用银杏的农书、医书已很普遍。如南宋吴怿的《种艺必用》、陈景沂的《全芳备祖》、陈元靓的《博闻录》等。元朝由司农编撰的《农桑辑要》一书中,对银杏的栽植时间、栽植方法阐述得十分详尽,“春分前后移栽,先掘深坑,下水成稀泥,然后下栽子连土封,用草或麻绳缚之,则不致破碎土封。”在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一书中也告诫人们“于肥地用灰种之,候长成小树,连土用草包,或麻绳缚之,则易活。”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银杏的形态:“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缺刻,面绿背淡。”接着又阐述道:“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及结实。”这充分说明当时人们已深知银杏的雌雄异株的特性和授粉的必要性。此期我国劳动人民对木材的利用价值已有深广的了解。南宋岳飞为江苏泰兴“延佑观”题字用的匾额,以及北宋金銮殿中皇帝的座椅都是用银杏木做成的。到了元朝,大臣们朝见皇帝时手执的笏也是选用精良的银杏木做成的,寓意朝政永世不衰。位于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的银杏木雕千手千眼佛雕像,雕造于清朝乾隆年间,木雕像高达7米,工艺之精,造型之美,举世无双,极为珍贵。自宋朝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深知银杏种仁品味甘美,营养丰富,医食俱佳,为上乘干果。宋时由于把银杏作为贡品敬献皇帝,皇帝品尝后大加赞扬,从此银杏身价倍增。此时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颂银杏的光辉诗篇。据统计,自宋朝以来,赞颂银杏的故事、传说、散文及诗词共计100余篇。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赞美银杏“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浮。绛囊因人贡,银杏贵中州……”;在得到诗人梅晓臣送予的白果后写道:”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因当时受到士大夫推崇,一时间举国上下推银杏为至高圣品,广泛用于烹饪,多与猪、羊、牛及禽、蛋类相配,制成美味佳肴。被誉为齐鲁珍馔的孔府菜中,就有色、香、味俱佳的“诗礼银杏”,令人望而生津,食而不厌。元朝吴瑞撰写的《日用本草》,是我国最早将银杏列为中药的典籍,书中记述“银杏性味甘平,苦涩有毒,主要功能是敛肺气、定喘咳、止白浊、缩小便。”从清初陈扶摇撰写的《花镜》,一直到清末吴其浚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都全面地汇集了前人栽植银杏的经验和银杏的经济价值,尤其对银杏的栽培技术讲述得更加详尽。18世纪后,我国林学家陈嵘、郑万钧、郝景盛等,对银杏的栽植、管理、采集、利用等作了更加完善的研究。
1、长寿。银杏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被称作“活化石”,其适应能力强、生长周期漫长,可存活至千年,有希望家中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的寓意。
2、多子多福,儿孙满堂。银杏本身是雌雄异株的树种,也就是说在一棵雌银杏树的旁边一定会有一棵雄银杏树,它们不独株而居,通常情况下都是以一个树群的形式出现,这象征着家族人丁兴旺,儿孙满堂,能代表着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3、坚韧沉着。银杏树在冬季时光秃无叶,春季开始发芽长叶,从年头长到年底,叶子由绿色慢慢变成黄色,最终在冬季随风飘去。它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酝酿着希望,从不放弃生的可能,饱含了坚韧、沉着的精神。
4、爱情。银杏树的叶片是心的形状,一柄两叶寓意着两颗相爱的心连在一起。银杏树又叫公孙树,千年才能开花结果,暗含着只有经过多年漫长的相守,才能顺利开花结果,寓意着守护爱情的漫长岁月最终合二为一,修成正果。
5、调和。银杏的一个叶柄上长有两片叶子,分别象征着阴和阳、生和死、对和错等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寓意着对立矛盾的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