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8年来我国有多少人口实现脱贫(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
近年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98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的成就,我国在过去的8年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
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我国采用了多种方式,如贫困县定向识别、贫困村全覆盖识别、贫困户动态管理等方式,确保贫困人口的准确识别和帮扶。
2.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如“六个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针对不同的贫困人群制定不同的扶贫政策,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位。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推动产业发展。我国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创新扶贫等政策,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在过去的8年中,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98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政府的坚定决心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行标准下八年来我国有多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指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决战脱贫攻坚决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因此我们要弄清贫困的概念。
2014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预测,2015年全世界贫困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有望降低到10%以下,指出经过长达四分之一世纪坚持不懈的减贫努力,世界更加接近2030年终结贫困的历史性目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贫困实际上是分层次的,应区别“宏观贫困”与“微观贫困”,一是区域意义上的贫困,即宏观贫困,它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待贫困。例如,国家贫困、地区贫困、农村贫困、城市贫困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么,所有低收入国家都是贫困的国家,而所有高收入的国家则不是贫困国家。
这种贫困问题也称不发达状态,它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二是个体意义的贫困,即为微观贫困,即从个人和家庭角度看待贫困。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所有国家都有贫困问题。例如,2004年美国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12.7%,即平均8个人中就有一个穷人。这种意义上的贫困可以说是个永恒的问题,除非收入和财富分配是绝对的平均。
如果将这两种贫困概念混为一谈,就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贫困的概念在不断深入,研究贫困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不管给贫困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要给出一个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世界银行宁愿对贫困的概念给出一个描述性的解释:“贫困就是这样一种人们想逃避的生存状态,贫困就意味着饥饿,意味着没有栖身之地;贫困就是缺衣少药,没有机会上学也不知道怎样获得知识;贫困就是失业,害怕面对未来,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贫困就是因为缺少清洁的饮用水而导致儿童生病甚至死亡;贫困就是权力和自由的丧失。”
三、现行标准下,8年来我国有多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这一重大胜利,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当惊世界殊”的沧桑巨变,给贫困群众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兰渝铁路修通后,物流成本降了一大半,电商生意一年比一年火。”甘肃陇南宕昌县召藏村村民李伍彦说,家乡的中药材卖得越来越俏。如今,100多个贫困县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贫困村通光纤比例达98%??贫困地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快速发展,每个贫困县都有了特色鲜明的扶贫主导产业。
——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易地扶贫搬迁让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安居,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义务教育三保障全面实现,出行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
——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通过精准扶贫,基层干部、扶贫干部本领明显提高。脱贫质量不断提升,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各地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脱贫稳定性大幅提升。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为什么能创造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强化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起磅礴的攻坚力量。福建厦门市赴临夏帮扶工作队领队邱武伟介绍,厦门通过援建扶贫车间、动员企业投资兴业、点对点组织外出务工,帮助2万多名临夏贫困群众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2020年前10月,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安排90.5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齐发力,消费扶贫规模超过3300亿元??
——精准扶贫提高脱贫实效。“每年都有几百万人来我们这里玩。”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分类施策,引导年轻人搞乡村旅游、中老年人养牛羊、留守妇女做传统苗绣,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19年的14668元,千年苗寨面貌一新。
“中国的减贫密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动力是基础。这些都是我们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说,这些经验是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也是为全球更有效地进行减贫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