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大漠孤烟是什么意思
1、大漠孤烟,源自唐朝诗人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中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广阔的沙漠中,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它如同远处的路标,使人可以望得到更远的地方。大漠孤烟是一种孤独、寂静、沉默却又意义深远的意象。
2、大漠孤烟能让人感受到孤独和宁静,它让人意识到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必须面对的是无数的沙漠。人们经常会因为生活中的压力和繁忙而感到孤独和无望,但是当我们想到大漠孤烟时,我们会明白我们并不是孤独的,孤独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难关的力量源泉。
3、大漠孤烟也是一种美丽的景象,它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感受。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它带来的美好和神秘。大漠孤烟的存在提醒我们,生活中有无数的欣喜和创新的机会,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和追求,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愿望,并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二、大漠孤烟什么意思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画面是: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的升起,一条宽广的大河映照着夕阳,空旷的大漠,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使人倍感孤独。
2、《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3、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4、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5、本诗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突出了大漠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内心的孤寂和抑郁,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三、大漠孤烟的意思是什么
1、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2、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3、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4、诗的开头两句,显然是记叙,交待了出使情况。接着三四句转为描写。描写作者出汉塞(这时就像踏出国门一样)所见到的景象:征蓬随风飘飞,归雁鸣叫翱翔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在情感”。
5、这是古诗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景中寓情”的手法。教材的注者也许会说:“没错,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征蓬出汉塞的景象则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啊!”的确,此句的“出汉塞”与下句的“入胡天”形成强烈对比,以归雁的“入胡天”(回乡)反衬“征蓬”的思乡之情。
6、但是,从诗的特点看,“诗,就是诗人自己。诗人所反映的生活现实和情感体验,应该而且必须是自己深切感受到的,体会到的,有真情实感的,有自我个性的诗。”
7、“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没有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没有抒情主体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文学抒情”。从前面的背景可知,张九龄罢相,诗人失去政治上的依靠。此次出塞,明是奉使问边,风光光耀,实则降职左迁(后来他在河西节度幕府兼任判官)。他一路跋涉,从唐都来,过居延属国,出汉塞。此时,他心绪万端。见到去南方过冬的归雁鸣叫进入了胡人的穹天。就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8、而面对随风飘飞的大漠蓬草,他更加感到那就是他的缩影——没有定根,被大风一吹就不知飘向哪里;就像他的政治命运一样,失去根基,就没有了方向,前途就渺茫起来。
9、“征蓬”释为“指唐朝出征的军队”的话,那就失去了”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只仅仅表达了一种普通存在的思乡之情(当然它也存在于诗人中),但是,显然诗人在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多样的!从全诗情感变化来看。一二句记叙,都暗含一种失意之情。三四句在写景中寓情,表达了对仕途的担忧,对离开汉土的依依不舍,和思乡的微妙心情。
10、当他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时,则转而发出赞叹之情,昂扬与伤感,豪放与孤寂交织在一起。最后表达出对大唐广袤疆土的赞美和热爱。这样,整首诗的情感变化脉络才是清楚、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