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出自哪里
1、“一夜白头”肯定是夸张,即使在瞬间体内的络氨酸酶全部失活,已经长出的头发是不会变白的。由于内在或外界的原因,体内的络氨酸酶失活后络氨酸无法正常合成,会出现白头,但要不少天。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平衡,人若能抵抗住外界的喧扰而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真实也是一种养生平衡。
2、历史故事春秋后期的楚国号称强楚,国君楚平王宠信奸臣,残害忠良,杀害了老忠臣太师伍奢及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子胥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报父兄之仇逃离楚国,谁料楚平王画图下令,到处捉拿伍子胥。伍子胥到宋、郑两国不能存身,又奔吴国,过陈国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地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传说伍子胥为了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专家分析过度恐慌、忧虑、精神过度疲劳等,这些可使毛发供应营养的血管发生痉挛收缩,使毛乳头制造黑色素的功能发生障碍,或虽然产生黑色素,但输入毛干的渠道受阻,亦可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白发,过度精神紧张或忧愁,甚至导致一夜青丝变白发。平衡提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病和病症,还应具备完善的生活、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欲求身心健康,人不管身处乱世或盛世,都要镇静、从容,形动时仍要保持神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伍子胥生于周灵王13年(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为楚国人,能知天文、晓地理,有治国安邦之策;能布阵调兵,披坚执锐,有指挥雄兵百万之才。
4、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伍子胥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正在襄樊驻守的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就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5、周敬王八年(前512),伍子胥在6年的时间里,与孙武等辅佐阖闾统领大军,在柏举(湖北麻城东北)将楚军主力击败,并长驱直入楚都郢(今荆州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阖闾死后,吴王夫差继位。周敬王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于吴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应乘势灭越。夫差不采,坐视越国自大。伍子胥知道吴必为越所灭,为避祸而将儿子寄养到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如其所言。
6、后人为伍子胥“鞭尸三百”说正名
7、伍子胥一生出将入相,成就了一个国家,两代君王。太史公司马迁于《史记》中为其立传。可是,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广为流传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等经典故事外,就是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的不忠不义的话柄。但历史上,又对伍子胥鞭尸三百的说法存在争议。
8、一、鞭尸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9、二、鞭坟说。此说首先见于《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谷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
10、三、否定说。近代也有人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坟”两说。其主要理由是:《春秋》等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权威的典籍,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左传》仅记载楚平王杀伍奢一家的事,屈原也称赞并自拟于伍子胥。而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孔子最容不得乱臣贼子,伍子胥引吴入室,掘墓鞭尸,可谓罪大恶极,但孔子言论却只字未提。
11、伍场村小学校长伍修荣说:“伍子胥鞭尸三百的说法,那是对伍子胥的污蔑。”
12、柳如梅老人,今年76岁,监利县文化馆退休职工。柳如梅老人研究伍子胥已经有近40年了,著有《伍子胥民间故事集》。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孙子兵法》栏目组采访时称,伍子胥是监利人没有任何争议。尽管他仇恨楚平王,但一个聪明的伍子胥雄才伟略,是不可能去鞭尸三百的。
13、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罗运环认为,鞭尸的说法可能性不大。从时间上,鞭尸的说法要晚,而且文字简略,都是一些传闻。明末顾炎武和清代学者梁玉绳也非常反对伍子胥鞭尸这一说法。梁玉绳认为,伍子胥挖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那么在位的楚昭王也可以挖伍子胥的祖坟。当时的伍子胥是不能不想到这点的。
二、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1、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2、扁鹊的弟子东皋公(扁鹊出生在公元前407年,这里说是扁鹊的弟子,传说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
3、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4、伍子胥犹豫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5、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但是,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远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过去。
6、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7、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8、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
1、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师,他本来可以安安心心在楚国享乐,但楚国奸臣费无忌却改变了他的一生。楚国国君听信费无忌的谗言,不但将伍奢杀害,还派人去杀伍子胥。伍子胥接到消息后,立刻逃跑。伍子胥先逃到了宋国,但是宋国国内形势也不太好,所以他又决定到吴国。
2、伍子胥而是一个奇才,楚国国君知道如果让他逃脱,那么将来必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所以楚国上下都在全力缉捕伍子胥,而从楚国到吴国必须要经过韶关,韶关位于吴楚交界之地,向来有重兵把守,此时也已经有了伍子胥的画像,而韶关的关口前面是大江,两边山势陡峭,除非伍子胥有上天入地的本事,否则他只能乖乖的在韶关等着被抓。
3、伍子胥来到韶关,若能过了韶关,进入吴国国界,那么从此以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伍子胥死活也想不出办法,怎么过韶关。望着近在咫尺的自由,伍子胥陷入了一种折磨似的忧虑。伍子胥一边躲避追兵,一边在韶关苦死对策,但无论他怎么想,还是难以顺利通过韶关。在极端的忧虑下,伍子胥竟然一夜白头。
4、还好伍子胥命不该绝,万分危难之际,伍子胥遇到了东皋公。东皋公府上有一个人与伍子胥长的特别像,东皋公让这个人冒充伍子胥去过韶关。东皋公的计策很成功,当假伍子胥被抓时,真伍子胥趁乱出城。假伍子胥被抓时,韶关的将领下意识的放松了审查,加上真伍子胥,现在是一头白发,样貌变化巨大,所以真伍子胥得以顺利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