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山西五台山简介(历史与文化)
1、山西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2、五台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公元前3世纪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军征战北方,五台山成为蒙恬的军事重镇。此后,五台山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吸引了众多的佛教、道教和儒教信徒前来朝拜和修行。
3、在隋唐时期,五台山成为了佛教的中心之一。唐朝时,五台山建有许多寺庙,佛教文化繁荣一时。明清时期,五台山又经历了一次重建和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五台山的佛教文化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4、五台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五台山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和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台寺。五台寺建于唐代,是五台山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寺庙内供奉着佛教的重要圣物,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5、此外,五台山还有许多其他的寺庙和古迹,如藏经楼、钟楼、鼓楼等。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游客可以在这些古建筑中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和古老的历史氛围。
6、如果你计划前往五台山游览,以下是一些游览步骤供参考:
7、第一步:到达五台山。你可以选择乘坐飞机、火车或长途汽车前往五台山。忻州市有机场和火车站,可以直接到达。从忻州市到五台山有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8、第二步:选择住宿。五台山周边有许多旅馆和宾馆供游客选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的住宿地点。
9、第三步:游览五台山景点。你可以参观五台寺、藏经楼、钟楼等著名景点。在游览过程中,你可以欣赏到五台山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古建筑的魅力。
10、第四步:体验佛教文化。在五台山,你可以参加佛教法会、禅修体验等活动,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精髓。
11、第五步:品尝当地美食。五台山周边有许多特色餐馆,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山西菜和当地特色小吃。
二、五台山简介
1、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
2、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3、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五台山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
5、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
6、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台山
三、五台山的由来和历史
1、历史介绍: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2、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3、景区可以游玩的景点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4、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宋、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葺,1973年又进行了复原性整修,恢复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朴豪放面貌。
5、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是明朝万历34年(1606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6扇门,下面四面八扇门,殿内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
6、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二十八点二米,进深十六米,高二十点三米,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有的题“普光明殿”,有的题“法菩提场”,有的题“逝多园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