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是什么
1、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这个典故的原型人物是左思。后喻作品为世所重,有价值,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晋书》。
2、左思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而在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二、请教“洛阳纸贵”,“长安米贵”,的历史典故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左雍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白居易未成名的时候去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拜访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白居易来长安时,16岁,他带着自己的诗稿来拜访文坛领袖顾况,在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不禁嘲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其实也就是说白居易,就凭你怎么可能在长安居住下去。虽然这句话看起来像一个笑话,但表现出了达官贵人自带的一种高傲,完全不把外来人放在眼里。
之后,顾况在看到白居易所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改口“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就是说,凭你所写的诗,完全可以在长安城内立足,生存。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寻病终,终年五十五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洛阳纸贵(汉语成语)
三、洛阳纸贵出自什么典故
洛阳纸贵出自《晋书·左思传》。洛阳纸贵的典故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三都赋》被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从而使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最终导致纸张的价格大涨。
洛阳纸贵的意思是:指作品的价值高,流传广。洛阳纸贵的近义词有:都中纸贵、交口称誉、风靡一时、有口皆碑、有目共赏等。洛阳纸贵的反义词有敬而远之、粗制滥造等。
1、这些作家写过的小说以前也洛阳纸贵过,但说实话,并非什么有价值的作品。
2、这本著作因为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联,以至于一时间洛阳纸贵。
3、这部作品印行后,一时洛阳纸贵。
5、他的推理小说,向来都能引起洛阳纸贵,极为畅销。
6、文学史中有这样一类现象,作家生前,默默无闻,一文不名,死后某时却突然声名显赫,作品一时洛阳纸贵,成了文界新宠。
7、文学接受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些作品在它的那个时代曾经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环逐渐褪色,它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是万众瞩目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