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殿试可以由丞相主持吗
殿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古时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天授元年(690年)“策贡士于洛成殿”。后于宋开宝六年(973年)成为定例,由皇帝亲自在宫殿中主持,有时皇帝会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二、科举殿试是谁主持进行的
1、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进行区别、选拔官员等。
2、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
3、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4、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传胪大典后,新进士在保和殿参加朝考。朝考试卷分为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
三、殿试谁主持
1、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进行区别、选拔官员等。
2、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3、北宋初年的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后改为每隔一年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4、宋开宝六年(973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5、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殿试,宋仁宗宣布殿试不再淘汰考生。
6、明清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