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皇帝之谜雍正继位未解之谜
1、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叶璇病逝于北京西郊的长春园。
2、据官方记载,康熙访天时留下遗诏:“雍亲王的第四子胤_,品德高尚,若深从我,必可承袭大统。随我登上皇位,也就是皇帝。”几天后,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胤_正式登基,并于次年改国号为雍正。
3、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然而,自其公布以来,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然流行。
4、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原来写的是“传皇位的14个儿子”,而胤_可能是在康熙皇帝临终时贿赂了自己的心腹龙克多篡改了圣旨。
5、一种说法是在“10”字上加一个叉和一个勾,把它改成“于”,就成了“川渝”了。
6、还有一种说法是笔画多了,“十”字就成了“第一”。
7、第三个版本说,遗诏的名称被更改,而“十”字被更改,说遗诏的原文是“十四子传皇位,胤_”。“真”是“真”的古文字,与胤_的“真”只有一倍半的区别。稍加改动,胤_变成了胤_。
8、篡改圣旨虽然很流行,但是很容易被反驳。
9、首先,“于”的繁体字是“于”。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川渝子思”可以写成“川渝子思”的可能性,但也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把汉字“十”改成“渝”
10、其次,“四子”、“十四子”称谓不规范。在清朝,王子一般被称为“皇帝的儿子”。也就是说,所谓“传皇位给十四子”的规范化写法应该是“传皇位给十四子”。在这种格式下,如果把“十”字改成“禹”,就变成了“传皇位给四子”,这是从根本上
11、尽管篡改康熙遗诏的理论不可信,但这并没有影响胤_“夺权”理论的传播。那么,胤_的王位,到底是非常积极的,还是不公平的呢?
12、康熙帝两次废黜印堂太子后,决定对仓储问题冷处理。之后很多年他对建储物只字未提。
13、不提不代表不考虑。相反,康熙的“冷处理”是为了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慢慢选择皇位继承人。那么,康熙最后选定的接班人是谁呢?种种迹象表明,最有可能的是差点被他亲手杀死的第十四任皇帝的那一枪。
14、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早年曾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康熙帝本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_,但四子胤_与隆科多、年羹尧等合谋夺取皇位。
15、珍珍,生于康熙二十七年,与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胤_是同母兄弟。从小就极其聪慧,才华横溢,贤惠贤淑,深受康熙宠爱。虽然胤_曾惹得康熙差点动刀,但怒火平息后,作为父亲的康熙觉得胤_对哥哥有情有义,而且直言不讳,看起来,和自己的性格很像。
16、有了“九王夺位”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治理有方、亲如兄弟的继承人,从此对胤_另眼相看,重点培养。
17、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拉布坦入侵西藏,吐蕃吐蕃汗请求清廷出兵救援。这件事非常重要。康熙帝任命第14个儿子胤_为皇帝,此人已被考察和训练为人
18、这一任命也等于变相暴露了尚未解决的王位继承人问题。从胤_下西洋的排场和康熙皇帝对臣下的暗示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19、康熙不仅为胤_统帅的西征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向青海、蒙古诸王公颁布诏书,称“无论在军事上或一切事务上,均应听从大将军王的指示,若能真心鼓励,则与我当面指示无异”,明确指出胤_可以在西域行使生死大权,自行夺权。
20、如果这一任命的信号不够明显,那么朝臣们对胤_的态度将更能说明问题。珍珍平定西藏叛乱后,康熙六十年十一月奉命回京述职。
21、进京后,宗室、辅国公阿布兰特下课后下跪,这在以前是史无前例的,说明清廷的一些皇室大臣已经把胤_当成了皇位继承人。
22、一些政府官员在他们的奏折中写下了“王将军”的字样,与皇帝并列,表明这些官员也将胤_视为未来的皇帝。如果胤_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康熙会严词申斥这种写法,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似乎已经默认了胤_的地位。
23、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康熙再次派胤_到前线主持谈判和议和事宜。这时候的康熙帝大概是期待他的儿子功成身退后光荣归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将统治庞大帝国的重任托付给他。没想到,此行竟然是一次告别,康熙皇帝精心安排的继位大事,可能就此湮没在一场紧密的政治阴谋中。
24、后来在公元大义觉迷录年,胤_这样描述事情的经过:康熙六十一年冬至,胤_奉康熙之命,前往南郊祭祖。11月13日,已经病危的康熙突然派人把胤_从大斋叫到长春园。
25、在胤_到达长春园之前,康熙下令第三位皇帝、第七位皇帝、第八位皇帝、第九位皇帝、第十位皇帝、第十二位皇帝、第十三位皇帝安得烈,以及范丽研究所的官员隆克多,来到御榻上说:“第四位皇帝品德高尚,我深深地鞠躬。
26、当胤_从寺院赶到御榻前时,康熙还能说话,告诉胤_他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含泪鼓励胤_。当晚,康熙死在长春园的卧房里。
27、胤_“嚎啕大哭,他真的不想活了”。这时,隆科多向胤_宣布了康熙的遗诏,他被任命为皇帝。胤_“被气味震惊了,倒在了地上”。殷诚王子和其他王子向新皇帝磕头,并建议他哀悼他的损失。胤_勉强站起来,做了伟大的事情。
28、胤_不是说始皇帝临死前留下了遗诏,遗诏的原件就在那里吗?为什么这里只有口头敕令,由龙科转述?
29、当然,这可以这样解释:康熙临死的时候,已经不可能自己写遗诏了。后人看到的遗诏原文是根据康熙的遗嘱写成的,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30、即使这是有道理的,胤_所描述的遗诏申报过程仍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根据胤_的说法,在他到达之前,康熙已经向王子和龙克多宣布了第四皇子的口头消息。然后,一旦胤_到来,总会有一些人争先恐后地把这个大喜讯告诉——。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31、即使圈内人不敢说话,当时有实力说话的康熙也应该在第一次见面就告诉胤_。然而,从胤_到长春园再到康熙去世的几个小时里,无论是康熙本人,还是其他据说听到了“口口相传”的人,都守口如瓶。直到康熙彬时代,隆科多才转述了“测试”
32、有趣的是,胤_听完圣旨后不仅“晕倒在地”,而且似乎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其他“已经知道”的王子表现得不正常。
33、胤_服丧时,九子“突然来到我面前,席地而坐,傲慢无礼,其意难测”。
34、那八个儿子呢?“我并不觉得难过,只是倚着院外的一根柱子,独立打坐,调度事务。我完全不理他们,不回答。我知道我的怨恨。”按照大义觉迷录的说法,殷紫和殷紫不是几个小时前就知道胤_接班的事情了吗?即使有惊讶和愤怒的反应,也应该在当时表现出来。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反而显示出来呢?
35、结合各种怀疑,胤_很可能在说谎。合理的解释是,康熙临死的时候,七皇子尹志军、尤因、尹稚、尹稚、尹稚、尹丹、黄宏都在现场,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听到继位的消息。他们也是听龙克多转述了康熙的所谓寄语,而不是康熙临终时说的话。
36、朗科是谁?只有他一个人“听到”并转述了这个关系到大清帝国前途命运的消息?
37、隆多,持黄旗之人,康熙之叔童国威之子,康熙皇后佟佳氏之弟。后来雍正曾称他为“隆科多大叔”。
38、隆多在康熙晚年得到重用,是李的御史和军团长。虽然他的职位不是很高,但他控制着首都的驻军。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以退为进,暗中发力的胤_可能与龙克多有着长期的密切接触,他被拉拢过来了。
39、有研究者对清圣祖实录大义觉迷录和永宪录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归纳,勾勒出康熙去世当天事件的大致轮廓:
40、11月12日晚,龙克多在严密控制了长春园后,得到了一些宫内侍从的协助,在康熙的药或食物中放入了致命的毒药,使康熙处于严重昏迷状态。
41、鼓童一方面严密封锁朝臣的消息,另一方面又下令将王公,特别是“皇八党”的成员尹子、尹子等人召集到长春园,变相软禁。
42、可以推测,群臣虽然被冠以“石病”之名,但此时康熙处于昏迷状态,他们不可能听到他父亲的话,而隆科多可以声称康熙在昏迷前向他口述了圣旨,但他仍然等待皇帝在清醒时直接向群臣口述,更为忠实妥当。
43、然而实际上,康熙已经失去了恢复神智的希望。总之,胤_编造的传记在于他所谓的口头遗诏,是在康熙死后,隆科多才传达给在场的王公们的。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对尹仔、尹仔等人来说是晴天霹雳,产生了前述的激烈反应。
44、大多数王子应该能够说出真相,但在武力的胁迫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尹志军王子率先磕头。最终他们只能坐视事态发展,因为此时京郊内外都是“战斗机出动”,戒备森严,局势不可逆转。
45、事件发生后,胤_顺利称帝,地位逐步巩固。对于一个像龙克多这样第一个捐款但知道所有细节的同谋者,胤_当然不会放过他。所谓“白帝城受命之日,即卒之时”。四年后,朗考多被“淘汰”。
46、当然,也有一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未必想把皇位传给十四子胤_,只是想把皇位传给四子胤_,胤_是“合法继位”。但是,从胤_即位后的种种表现来看,很难相信胤_是合法继位的。
二、雍正继位杀了多少兄弟
1.雍正杀了3个兄弟,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2.雍正继位后,严厉镇压了曾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将允题长期幽禁,将兄弟允祀.允唐害死,贬斥了康熙的亲信,并且借故禁锢杀害了隆科多和年大大,为了对付政敌和仇人,他实行特务统治,还与绿林侠客创造出一种暗杀利器,称为血滴子。暗杀时,把血滴子往被害者头上一罩,拨动机关,头颅就被割落于囊中,再用化骨药水化成血水。
3.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曰,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胤褆、二哥胤礽、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佑、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誐、十二弟胤裪、十三弟胤祥、十四弟胤禵(祯)、十五胤禑、十六弟胤禄和十七胤礼。
4.大阿哥胤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曰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5.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6.五弟胤祺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七弟胤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
7.八弟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雍正继位后,视胤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胤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胤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胤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胤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胤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8.九弟胤禟,因同胤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胤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胤禟出家!他借故命将胤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胤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胤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9.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10.十二弟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11.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12.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胤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胤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胤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胤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显黄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胤祥和胤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1.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2.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
3.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4.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参考资料:雍正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谜-中国网
三、历史上雍正继位之谜
1、对雍正继位,史学家莫衷一是,正位说者有之,夺嫡之说有之,更有甚者,认为雍正皇夺嫡的证据似乎更为充分。他们认为,雍正继位是夺嫡,证据有以下是几点:(1)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2)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3)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
2、对于众多史学家的考证我不想评论,但我认为,以上佐证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雍正能否继位的最大原因不在本身、隆科多、年羹尧。最能影响雍正能否继位的是康熙皇帝。从康熙皇帝本身分析,我认为雍正继位有着不同的解释。
3、康熙帝少年继位,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抗击沙俄,励精图治、拓土开疆,使大清一举跻身一流强国之列,奠定了中华版图,从而与俄国的彼得大帝并称“东西二帝“。像这样一个皇帝会在雍正继位中毫无影响吗?会让雍正篡位夺嫡吗?我认为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4、像康熙帝这样饱经风雨艰难创业的君主,对后世之君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恪尽孝道,宽厚仁和如此简单,他需要的是一位守成进取之君。康熙年间,为巩固统治,连年征战,到康熙晚年已是国库空虚,康熙为人宽厚仁和,以致晚年间吏治腐败,贪污成风。对此情形皇帝并非不知,但此时康熙帝已是有心无力,因而他定会把整饬朝纲的希望寄予后继之君。纵观康熙最为钟爱的几位皇子:皇二子、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二皇子复而又废,八皇子胸有城府、待人宽厚但其党羽甚众且缺乏果敢、十四子年轻气盛、有勇无谋,因而最能成为康熙心目中的继位之君唯有四皇子胤禛。知子莫若父,胤禛虽表面衣服洒脱、不参党争、不闻政事,自号“圆明居士”一副超脱世外之情,但其暗中一直在积蓄实力,其与隆科多、年羹尧、胤祥等朝中要员交往非常,实力非同小觑。完全具备继位实力。这些事不可能瞒住康熙皇帝,胤禛为人清廉,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选其继位定能铁腕手段肃清吏治、整饬朝纲。胤禛勤勉谨慎,意志坚强,只有具备如此条件,才能在江河日下的大清朝坚持己见,不惧各种力量,锐意改革。倘若将皇位交给其他皇子,清朝可能维持,但绝不可能中兴,清朝霸业定会就此倾颓。正因为四皇子胤禛本身的这些特点,定能使他成为康熙心目中唯一一位守成进取之君,才能让他继承帝位。
5、康熙帝少年继位,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以少年之身建下煌煌功业,其英明睿智、刚毅果敢可见一斑,这样一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君主会让胤禛有机会篡改遗诏,更改自己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吗?我认为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纵观历史,越是英明的君主,其权利欲愈强,对权力的敏感程度愈高;康熙帝皇子众多,但其中若有公然觊觎皇位者,皇帝甚至不念骨肉亲情,或贬谪或废黜,绝不容情,就连皇太子也不例外。晚年的康熙对权力的敏感更高:凡大臣上疏立储者,或处死,或入狱,绝不容情。如此一位君主是绝不会给人留机会更改皇位继承人的。英明的君主在弥留之际一般都会将自己身后政事尽力安排妥当,为此,他们不惜使用一些非常手段:秦孝公弥留之际要以嬴氏族法密杀反对商鞅变法的公子虔与上大夫甘龙,并密赐商鞅一万铁骑以靖国护法;秦惠王临终之际强令公主嬴华下嫁丞相张仪,让张仪成为王族大臣以巩固政局,东出争霸。英明如康熙帝,即便病体弥留之际无法掌控权利细节,但此等关乎皇位继承的大事皇帝还是游刃有余的。仔细分析康熙晚年的行为,不难看出皇帝早已将身后大事安排妥当了:破格擢升与胤禛关系密切的隆科多、年羹尧,先后拜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执掌京畿,封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总军政实权,于驾崩前夜密旨赦出被幽禁十年且和胤禛生死相交在军中威望甚高的皇十三子胤祥。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个问题:皇帝在为新君胤禛安排臂膀,以使万一在自己身后家国有变,新皇胤禛可以从容应对、安定天下。由康熙皇晚年对朝局的安排,可以看出胤禛才是皇帝属意的继承人。
6、有人说雍正篡改遗诏,夺了皇十四子的帝位:康熙临终传旨招十四皇子回京继位但却被隆科多留中不发,才使胤禛有机会问鼎皇位。我认为以康熙帝的谨慎应不会行此举动。如果康熙属意十四皇子为何在他从西北回京后不将其留在身边,明知自己时日无多却仍将他派往西北领军,饱经风雨的康熙帝不会不明白一个远离权力中心的储君是不可能顺利继位的,期间难免有着不可预知的变故,十四子朝中实力较小,一旦京城有变更是鞭长莫及。至于隆科多留中诏书则更显牵强,皇帝不会不明白隆科多与胤禛的关系,如此重要的诏书又岂会假他之手,是皇帝对隆科多的过度自信还是决策失误?按正常程序,十四皇子官居抚远大将军,领军西北,传于军中的诏书应由兵部下发,绝不会落入身为步军统领的隆科多之手;按非正常程序,皇帝身旁亲信护卫何其之多,只需将密诏交于其中任何一人,情形也将大不相同,难道康熙帝身旁只有一个隆科多可信任了吗?绝对不会。我个人认为:康熙将十四皇子派往西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保护这个儿子,皇帝深知即或选定继承人,自己身后京城也必将危机重重,将爱子派出可使其在京城变乱时置身事外,不会卷入争储风波,从而保其安然一生。但十四皇子却并未理解父皇的良苦用心,处处以皇位继承人自居,对新皇雍正绝口否认,最终酿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剧。
7、有人认为雍正继位后封锁消息,紧闭九门,秘密调集军队,明显是一种心虚表现,侧面证明了其皇位来历不正,从而将此作为了雍正夺嫡的铁证。我认为这种说法相比于篡改遗诏之说更为荒唐。众所周知,当新旧交替之时是一个王朝各种矛盾最为尖锐、斗争最为敏感之时,当此之时,继位新君或主政权臣都会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最大限度的稳定朝纲、安定天下,防止各种势力觊觎皇位;秦孝公薨于函谷关,商君卫鞅秘不发丧,而先遣太子嬴驷赶回咸阳稳定朝局、尽早继位;秦武王东征洛阳,举鼎身死,丞相甘茂下令封锁消息,以武王染疾,战事不利为名,班师咸阳,直至白起从燕国迎回新君嬴稷方始发布武王死讯。古今中外,此等事例不胜枚举,本为安定天下之非常举措何以至雍正皇这就成为篡位夺嫡的铁证?此等说法未免太过荒唐。
8、因而从康熙皇自身性格与其晚年举措加以推断,胤禛是康熙帝生前选定的唯一继承人,用其话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因而我认为雍正继位是名正言顺的,是正位而非夺嫡。但此终归一家之言,究竟雍正继位真相如何,尚赖史学家与考古学家的不断考证。
9、无论雍正皇正位或是夺嫡,他都没有辜负康熙皇晚年期望,铁腕手段整饬吏治、力排众议锐意改革、设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管理西藏、安定边河,治理朝政,夙兴夜寐、呕心沥血,终使大清国富民强、府库充盈、四夷臣服、万国来朝,终成乾隆时期“康乾盛世”之局面。从此而论,无论其帝位来源如何,雍正皇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0、斯人已去,历史无法重现,但我相信,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雍正继位之谜终有一天会被揭开,这段隐秘的真相终会大白天下,历史定会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