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四川别名天府之国的来历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 1.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2.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然就要被称为“天府之国”了。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可见,“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为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的富遮之地。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了中学教科书,因而成了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二、成都天府之国的由来
1、因为“天府”原是掌管人间珍宝的官职,秦朝蜀郡“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才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使成都成为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
2、再加上四川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避免了多次战争破坏,得到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3、都江堰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4、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5、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三、天府之国的来历
1、“天府之国”指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通常用来形容某一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一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天府”概念。
2、“天府”原是掌管人间珍宝的官职,最早出现于《周礼》,是专门为贵族保存珍宝的官员。秦朝时期,蜀郡的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工程的修建使得成都平原得到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从而使得成都成为了一个富庶的地方,也是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因此,人们开始将成都平原称为“天府之国”。
3、此外,四川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避免了多次战争破坏,得到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也为“天府之国”的称号增加了一份贡献。
4、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