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著名的狗咬吕洞宾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
1、还是凡人的吕洞宾家中遭遇火灾,于是便去找好友苟杳帮忙,结果被此人“戏耍”了一番。后来人们便根据这件事情编造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与苟杳的交情十分深厚,较为年长的吕洞宾更是将苟杳视为亲弟弟一般对待,时刻关心苟杳的学习。
2、有一年前来吕洞宾家做客的一位林姓客人见到借住在吕洞宾家的苟杳,见他十分刻苦便想将自己妹妹许配给他。这门亲事定下之后吕洞宾却对苟杳提了一个非常无理的要求,他要求苟杳让新娘子婚后前三晚先陪他。苟杳虽不解其意却也知晓吕洞宾并非无耻之人,所以便答应了这个要求。三日之后新娘子见到一见到苟杳便抱怨说苟杳只顾读书,全然不理睬她。苟杳这时才察觉到吕洞宾此举是担心他成婚之后懈怠学习。
3、多年之后刻苦学习的苟杳学有所成,而吕洞宾突然家中失火,家中财物全部付之一炬。为此吕洞宾只能求助于苟杳,而苟杳知晓他的来意之后只请他好好吃了一顿,并未提及帮助一事。吕洞宾见状散梁便十分气愤地离开苟杳家,待回到家只见家中正在举办丧事。一头疑惑的吕洞宾走进家中,只见妻子被吓得失声惊呼。待吕洞宾询问过后他才得知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4、原来苟杳明面上决口不提帮助碰此之事,私下底却派人帮吕洞宾重建房屋。之后不久他又差人送来一口棺材,还捎话给吕洞宾妻子说吕洞宾已经因急病而逝世。吕洞宾妻子听了之后自然十分伤心,于是便有了吕洞宾回家之后看到的场景。吕洞宾听完妻子的讲述之后十分恼怒,一生气便将棺材给砍了。棺材被破坏之后,里面藏着的金银便漏了出来。吕洞宾拾起混在其中的一封信,才得知苟杳此举是为了“报复”当年新婚夜的仇。
5、自这笑掘迅以后,便有了“狗咬吕洞宾”的说法,其中的“狗咬”其实就是苟杳。
二、狗咬吕洞宾的典故是什么
1、狗咬吕洞宾的典故:吕洞宾在成仙得道之前曾是一个书生,屡试不中之后就靠着祖先留下的基业逍遥快活。吕洞宾有一个同乡好友,名字叫做苟杳,不但父母双亡,而且十分贫寒。两人是义结金兰的好兄弟,所以吕洞宾将他接到自己家里一同居住。一个姓林的人,看到苟杳一表人才,打算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吕洞宾起初担心影响兄弟的学业并不同意,但看到自己的兄弟也动了心,就同意了。但是他对苟杳说:”这新娘子的头三晚必须让给我。“苟杳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还是咬牙疼同意了。
2、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天之后,苟杳终于来到自己的新房,想要和新娘子一亲芳泽。新娘子却说:”夫君好不狠心,这三晚竟让我一个人独守空房。“苟杳这才醒悟过来,自己的结义兄弟是怕自己耽误学业。苟杳从此发愤图强,几年以后果真金榜题名,并且做了大官。
3、再说吕洞宾,由于家里失火,所有家产付之一炬。吕洞宾和妻子商量之后,决定去找自己的结义兄弟帮忙。苟杳对于吕洞宾的遭遇十分同情,但除了热情招待之外,却绝口不提帮忙的事。吕洞宾一气之下转回家中,却发现自己家已经盖起了新房,但奇怪的是自家大门上居然贴着白色的对联。吕洞宾的妻子,正在家里披麻戴孝,给他守灵。原来吕洞宾刚走之后,苟杳就派人给他修新房,可是新房修好没过几天又送来一副棺材,并告诉吕洞宾的妻子,她的丈夫在外得了急病去世了。吕洞宾一怒之下用斧子劈开棺材,里面流出来的都是金银珠宝,顺带着还有一封信。
4、只见这封信上写道:”苟杳非是负心郎,但送金银家盖房。君让我妻守空房,吾让汝妻哭断肠。”从此流传出了“苟杳(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的典故。由于“苟杳”和“狗咬”是同音词,传来传去,这句话也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三、"狗咬吕洞宾"的来历是什么
1、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道号纯阳子,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是道教全真祖师,五祖七真的五祖之一。
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用来骂人不识好歹。它有多种传说。
3、传说二郎神的哮天犬私自下凡祸害人间,刚开始修道的吕洞宾奉命拿法宝“布画”去收降。哮天犬被收入法宝“布画”后,吕洞宾担心哮天犬困于其中被化成灰,心生慈悯,擅自放哮天犬出来,结果反被不知好歹的哮天犬趁机咬了一口。
4、吕洞宾成仙后,一次路过河边,见一男人淹死在河里,他将死尸捞上来,并且杀了路边的一条狗,挖它的心脏救活男人。没想到男人一醒来,破口大骂:“我本想死,为何要救我?”吕洞宾又用泥土捏了个心脏,填在狗的胸膛中,救活了狗,然后被活过来的狗追咬。
5、到了现代人们则常挂在口头上将它当作了骂人的话,去讥讽那些不知好歹,反而恩将仇报的人。比如遇见发生口角的,有些人就会出于好心去劝阻。但是有些当事人就不领这个情,反而连带把好心劝阻的人也给骂了。还有打架的,有时候激动地把劝架的也打了,这不是狗咬吕洞宾是什么。
6、其实人在低落或是情绪激动的时候,的确很难控制自己。但是不管怎样,有人帮助了,就应该静下心来理一理思绪,好好听别人的劝解。这样事态才不会越演越烈,才能让每一个人都彻底冷静下来,去细想这件事的得失。要是发疯地沉浸在事件中,受伤的到最后只能是自己,而且弄的帮助自己的人也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