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纪晓岚的后人
1、北京画院的著名画家纪清远是纪晓岚的六世孙,这些年,在绘画之余一直从事有关纪晓岚历史文献的研究。日前,他讲述了一些纪晓岚后人的情况。
2、后人当官的不多纪晓岚的后人传到第七代,已有好几支儿了。这些后人分散于全国各地。纪晓岚的后人中,几乎没有做大官的。不过也出了几位名人,如六世孙中的纪清漪,是我国著名的法学专家,是第一位揭露《田中奏摺》的人,当年在国内法学界享有很高声誉。原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柳溪,本名纪清,也是纪晓岚的六世孙,著有长篇小说《功与罪》、《大盗燕子李三传奇》等。
3、纪晓岚家跟几个有名望的家族有联姻关系,如南皮张之洞家。《阅微草堂笔记》中有“纪家之女适南皮张家者数十人,张家之女适纪家者亦数十人”的笔记。纪清远的祖父纪堪颐,号彭年,是纪晓岚的四世孙,清末举人。年轻时,时任军机大臣的张之洞找纪堪颐谈过话,劝他出国留学。后来,他被清朝政府派往日本的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这批人里有蒋介石、何应钦、阎锡山等。在日本学习期间,纪堪颐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参加了武昌起义和讨袁护国战争。解放前,他曾与齐白石在西四北四条,利用吴禄桢、蔡锷祠堂,办了一所小学,以二人的名字后头的一个字,起名为石年小学。解放后,这所小学改名为西四北四条小学。
4、纪家与齐家的“画缘”纪清远的二姑纪碧环嫁给了齐白石的公子齐良迟。由于这层亲戚关系,纪清远不到十岁就开始学国画,父亲经常带他到齐家玩,他的画得到了二姑夫齐良迟的指教。21岁时,他的处女作《大院新春》选入了市美展,以后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展中获奖。
5、为保故居两次上书纪清远现在是朝阳区政协委员,1999年,他得知宣武区要修广安大街,纪晓岚故居在“红线”以内,就与贾兰坡、史树青、舒乙等10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恳请修路时保护故居。市领导很快作了批示,规划设计部门重新做了设计,使纪晓岚故居得到了保护。
二、山西有哪些名人
山西有武则天、卫青、霍去病、王昌龄、王维。
武则天,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十四岁入宫后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
67岁时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是皇后卫子夫、名将卫青的外甥,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三十岁左右进士及第。最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到岭南。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山西是一个历史名人辈出的地方。悠久辉煌的历史,美丽富饶的山河,为山西造就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在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才,同时又影响着山西乃至全国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山西大地上涌现的各种优秀人物,群星璀璨。
三、阎锡山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
1、人的一生中有着很多种选择,但是却很难界定哪些选择会是正确的,哪些又是错误的。而这些选择也全部都取决于人的心态。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国家出现了很多军事将领,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然而当这些轰轰烈烈的生活过去之后,有些人可能还无法适应那些安逸的生活。但是有些人就能够享受安逸,用粗茶淡饭了却此生。
2、阎锡山,1883年出生的山西人。八十年代的那个时候正是国门大开的年代,国家遭受如此屈辱,有志之士自然纷纷投入军营为国家护航。可能是受到这些思想的熏陶,阎锡山自小在武营上学。似乎那个时候的人依旧有着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他的父亲就为儿子做出的这一次选择而憧憬着,希望有朝一日阎锡山可以成为威风的将军。
3、求学之路哪里没有艰辛的,但阎锡山信奉着做事最怕没恒心,一日勤劳半日懒有始无终不能成事;做事尤怕没方法,没方法终日忙忙不见功。有苦无智不能成功当戒之。这句话,也在学业上名列前茅,之后又为因为成绩突出而被选择去日本留学。
4、正所谓志同道合,当时在日本留学的有志青年不在少数,孙中山先生也是在这时成立了同盟会。阎锡山有幸接触之后就立即加入,自然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革命组织。学成归来,阎锡山已然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西。
5、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但这些困境目前只是处于萌芽的状态,其中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帝国主义的血腥掠夺狠狠地指向人民。曾经接受过革命精神的阎锡山和其他人一样认为,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最重要的就是推翻清政府。
6、但事实又是如何,清政府推翻了可国内的矛盾依旧在增加,一任又一任带着帝国主义面具的侩子手屠杀着国家的臣民。实业救国似乎也是一个极妙的主意,阎锡山拥护袁世凯的继位在山西成为当地的一个领导者,这期间他主张建立了许多金融和军事方面的企业。但最终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举措依旧失败了。
7、在国民还处于水生火热之际,浩浩荡荡地抗日战争来了,阎锡山选择了加入国民政府。从一个侧面来看,阎锡山的心思十分活跃。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阎锡山能够牢牢的把握自己的地位,首先的一点便是能够看清楚形势做出选择。
8、他投入蒋先生门下,但刚开始两个人确实出现了一些矛盾,但通过努力两个人的矛盾还是消磨了。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来临时国内并不是一片团结的状态,两支队伍曾经也进行过数次交锋,而在蒋先生门下的阎锡山自然是拥护自己的阵营。
9、但很快,面对国内的大趋势,他开始产生合作的想法。八年抗战最终到了尽头,国内却爆发了内战,阎锡山的部对也曾各为其主参与过战争,也因为如此他由山西来到了台湾。
10、当时的年代,每一个从大陆来到台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但台湾和大陆在那样的情况下又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两岸断交,受伤的不仅仅是阎锡山他们这一批从大陆来到台湾的人,台湾和大陆同为祖国的一部分紧紧相连,普通民众的家属亲戚也分布两岸。
11、这湾海峡最终抵挡住了人们回家的步伐。阎锡山半生戎马,可到了台湾以后他主动辞去自己身上的职务,开始闲云野鹤的生活。这一刻地阎锡山不再是在战场上厮杀的将领,而是一个有文化的作家。自1950年来到台湾到1960年的这十年间没有身份加持的阎锡山门前冷落。
12、但他丝毫没有任何落差,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仅仅写书就已经多达二十多本,更不用提闲暇时候的那些书法作品。从舞刀弄剑到琴棋书画的转变,足以看出阎锡山是一个各方面都十分杰出的人才,甚至连蒋先生也夸奖他,说效仿多个国家的事例却不如一个阎锡山管理的山西。
13、除了写书之外,阎锡山内心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国人心里都拥有着这样的坚持,就是落叶归根,甚至在弥留之际更是希望在自己的故居。阎锡山的有五个儿女,但都没有在自己身边留着,他们有的在国外,有的则战死沙场。面对这样的境况,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凄凉,阎锡山也是。
14、为了减少自己的凄凉境况和思念家乡的感情,他自己动手修建了一个窑洞。可想而知,山西地处北方,且北方的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当时的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就是窑洞,而窑洞这样的建筑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防寒。
15、可能居住在窑洞了就可以暂时减少一些思乡的情谊,但台湾处于湿热地带,当地的环境不适合修建窑洞,最后成型的屋子也只是形象而已。
16、人们想象中的血性汉子大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形象,但阎锡山却不是如此,他来到台湾之后开始简朴的生活,每天都是青菜馒头。
17、青菜是大部分都会吃的,但是馒头是北方人的特色,阎锡山常吃馒头这一点也是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乡。就这样在台湾简单的生活却持续了不过十年,阎锡山就去世了。因为一些政治因素,当时去祭奠他的人很少也只有一两个同乡,甚至自己的儿子也远在国外无法来看他。
18、尽管阎锡山的晚年看似凄凉,但这是他的选择,类似他这样有些极强意志的人是不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委屈,因此这样看似朴素的生活恰恰是他所开心的。人是很少有主动权的,有机会能够接触自己想过的生活是一件幸运的事。
19、从后人的评说来看,阎锡山实在是一个全才。要说引起国内巨大的改变倒是不明显,但对于山西来说他就是一个功臣,能够在把握军队的同时,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这是很多带兵打仗的人所办不到的。因此,抛开一切政治因素不谈,阎锡山真的是一位腾空出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