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出自哪里
1、出自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2、著名文学家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发表演讲时解释过出处:
3、“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4、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
5、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欧洲最早期的小说家却看到了人类的新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
6、该句话也被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著作《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用来描述人类自身的渺小,以及自作聪明的愚蠢行为。
7、唯物辩证法指出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是特定场景孕育出来的胚胎。因此每个人看世界看环境的视角都是不同的,固然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然而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现象中,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8、当我们自以为是人为我们已经把世界看得透彻了,其实那不过是个表象而已,那是如来立在我们面前的五根手指,然而我们却误以为到达了世界尽头。上帝设的局一环扣一环,解开此局又是另一局,因此当我们绞尽脑汁时,上帝已经在发笑了。
二、"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什么意思啊
1、“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警句是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大意是指作为有局限的人类在有限的生命内,不明白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偏偏喜欢喜欢作超越无限的思索与僭行。因为人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我们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我们反被上帝愚弄了。
2、这是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下无法打破的怪圈,亦是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狭隘卑微的一部分。由于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
3、“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个是古希伯来的谚语,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典礼中演讲词中的一句,此文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篇,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也有。相对于上帝来说,人类的生命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没有借鉴的,人的认知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所作出的思考,都是狭隘的,我们的思考有时会让我们迷失。
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是谁说的
1、出自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2、“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原本是犹太人格言。但是它被现在的中国人所熟知还要归功于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典礼中的演讲词,米兰·昆德拉使用了它。
3、“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警句道出了昆德拉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因为人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我们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我们反被上帝愚弄了。这是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下无法打破的怪圈,亦是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狭隘卑微的一部分。
4、由于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
5、米兰·昆德拉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演讲部分摘要
6、以色列将其最重要的奖项保留给世界文学,绝非偶然,而是传统使然。那些伟大的犹太先人,长期流亡在外,他们所着眼的欧洲也因而是超越国界的。对他们而言,"欧洲"的意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
7、尽管欧洲的凶蛮暴行曾叫犹太人伤心绝望,但是他们对欧洲文化的信念始终如一。所以我说,以色列这块小小的土地,这个失而复得的家园,才是欧洲真正的心脏。这是个奇异的心脏,长在母体之外。
8、今天我来领这个以耶路撒冷命名,以伟大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
9、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说家的形象背后了。固然,今天无人能够彻底避免曝光,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适时的警告: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这些小说,人们充其量只能当是他的行动、宣言、政见的附庸。
10、小说家不是代言人。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为自己的信念说话。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
11、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