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清朝的亲王比贝勒高多少级
清朝的爵位分封是封建时代最完善的爵位分封方式。清朝的爵位是降等世袭制,满清宗室爵位分为十二档,亲王是第一档,贝勒是第三档,亲王比贝勒高两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是高等爵位,皇帝的儿子最低也是贝子。
同姓王爷一般都是皇帝的兄弟和叔叔,皇帝们后宫嫔妃很多,皇帝就好比是加油站的那个加油枪,妃子们就是过来加油的汽车。皇帝这把油枪可以给很多车加油,因此大多数皇帝的孩子都比较多,儿子多了可是皇位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孩子能被立为太子将来当皇帝,其余的儿子则是封王。
人的血缘关系是一代比一代远的,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就拉倒,第一代亲兄妹,他们的孩子就是表兄弟姐妹,再到第三代那就几乎不来往了。亲兄弟之间的关系来往要比表亲走得更远一些,因为大家是同一个姓同一个父系祖宗,这种都是出了五服才断掉来往。皇族也是如此,血缘关系是代代远的。第二代皇帝的兄弟们被上一任皇帝封王,如果每一代下去都这么封王,而老一辈王爷若是没被剥夺爵位,那么几代一过就是遍地王爷,这对皇权构成很大的威胁,这么多王爷又不可能自己下地干活,都让皇室养活会给皇室增加太多负担。所以清朝的爵位分封也有一套说法。
清朝宗室有两种爵位分封方式,一种是降等承袭,还有一种是原等承袭。
降等承袭:清朝吸取很多朝代的教训,不再给亲王分封土地,并且爵位是降等世袭,也就是说第一代是亲王,这位亲王只能选择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爵位,但并不是完全继承而是降一个等级,也就是说亲王的儿子继承爵位就变成了郡王,而郡王只有一个孩子能继承自己的爵位,继承之后也得降级,要降成贝勒。以此类推,每一代都在降级。一共是十二个档,最多到第十三代就全部是平民了,事实上很多庶出非长子的宗族子弟要不了几代就全部成平民,根本不用等到第十三代。
清朝宗室十二档爵位从高至低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亲王到贝子是高等爵位,也是皇子的封爵区间,四种国公爵位是中等爵位,而下面的四种将军爵位则是低等爵位。
原等承袭:清朝大多数宗亲是降等世袭,也有一种是原等承袭,也就是世袭罔替。所谓的世袭罔替,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铁帽子王都是功勋卓著,皇帝为了感谢他们而给的一种最高级奖励。整个清朝一共有12个人被封铁帽子王。
说是铁帽子王,其实这个铁也不是不可违背的铁律,一旦哪位铁帽子王犯罪了,至于是多大的罪全凭皇帝来定夺。铁帽子王一旦获罪就会被摘去他的铁帽子,但是皇帝并不会把铁帽子收回,而是让这个家族其他人来戴这顶“铁帽子”当铁帽子王继续世袭罔替下去。
清朝初期有八个人因为功勋卓著而被授予世袭罔替亲王爵位,中后期又增加了四个铁帽子亲王,一共是12个铁帽子亲王。
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因为战功卓著于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为和硕礼亲王。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第六子,他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当中唯一的非皇帝直系后人,他在顺治初期跟多尔衮一样都是摄政王。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人袭爵,5人被夺爵。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因为战功卓著于清太宗崇德元年晋封为睿亲王。多尔衮是顺治时期的摄政王,他最大的功劳是拥立顺治继承皇位。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8人袭爵。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因战功卓著于崇德元年晋封豫亲王。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人袭爵,2人被夺爵。
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因战功卓著于崇德元年晋封肃亲王,入关后与多尔衮发生矛盾被摄政王多位滚夺了爵位,顺治八年又被恢复爵位。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人袭爵。
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入关后战功卓著,活捉南明弘光皇帝。庄亲王世爵共传8世,11人袭爵,2人被夺爵。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因战功卓著于崇德元年晋封为成亲王,后来被降为贝子,死后被追赠克勤郡王。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人袭爵,3人被夺爵。
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勒克德浑于顺治五年(1648年)晋封为顺承郡王。但是并没有获得世袭罔替的资格。他在三十四岁那年英年早逝。直到康熙十年,赐谥"恭惠",子孙世袭罔替。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人袭爵,3人被夺爵。
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老十三。康熙刚去世雍正刚登基坐稳龙椅就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因为雍正觉得他能够登基,老十三起了很大的作用。乾隆年间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人袭爵。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即位后奉遗诏晋封为恭亲王,辛酉政变后得到慈禧重用,为议政王,享亲王双俸,世袭罔替。很多人的观点都认为恭亲王奕䜣的能力远在咸丰皇帝之上,事实上恭亲王奕䜣在宗室里面去确实属于比较开明的一个人。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人袭爵。他的宅院恭王府现在是著名的旅游景点,门票40。去北京旅游可以把恭王府和北海公园的行程安排在一块儿。
道光帝第七子,光绪帝之父。醇亲王世爵共传2世,1人袭爵。
他是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也算是血缘比较远的皇族子弟了,按说他跟亲王爵位八竿子打不着,他的父亲只是辅国公,再往下一代就是低等爵位了。可是奕劻比较走运,他被过继给他的三伯父庆郡王绵慜为嗣,他的生父因为犯罪被流放到盛京。
慈禧在咸丰年间和弟弟通信都是奕劻代笔,奕劻没有什么才学但是字写得不错,因而获得慈禧的好感。同治帝大婚时,奕劻加封郡王爵位。慈禧六十大寿,奕劻被加封为亲王爵位。戊戌变法到了关键时候,奕劻站出来帮助慈禧,于是得到了世袭罔替的资格,成为铁帽子王。
奕劻和袁世凯的关系不错,可以说他就是袁世凯的重要帮手,因此溥仪对这位铁帽子王非常有意见。奕劻虽然是铁帽子王,可是他这个铁帽子没有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清朝灭了还谈什么铁帽子王。
总结:亲王比铁帽子亲王差远了,而贝勒又比亲王差远了,贝勒也要看是什么样的贝勒,如果是皇帝的儿子年纪轻轻就成了贝勒,那还有被封亲王甚至继承大统的可能,而亲王的嫡孙也是贝勒,这种贝勒就只能是越往后越跌份。十二位铁帽子王有两个是郡王,他们虽然是郡王,但也和其他铁帽子亲王享有同等好处。
二、贝勒是什么身份
贝勒是清朝皇室的爵位之一,相当于王或诸侯。
满清皇室的爵位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等十二个等级。贝勒是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
贝勒在宗室的爵位里排名第三,是一个十分尊贵的身份,这个称呼在满文里代表“坚固、结实”的意思。皇帝的儿子在成年后,皇帝一般会授予他这样的身份,要是没活到成年,皇帝也会追封其为贝勒。
还有一些立了功的宗室,皇帝可以酌情赐予爵位,封为贝勒。因为清朝的规定是在承袭父辈爵位的时候要降一级,所以郡王的儿子在袭爵的时候,就会直接封为贝勒。
清初宗室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初封大贝勒,与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勇武善战,多有战功。四十四年(1616)后金建立后被封为和硕贝勒。
清初大将。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少时跟随努尔哈赤征伐乌喇部,英勇善战,连克六城。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受封为和硕贝勒。
清朝初期的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父亲是爱新觉罗·舒尔哈齐,母亲是那其娅。1608年与褚英征伐乌喇。后三年再伐乌喇,击败布占泰。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天命元年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被封为和硕贝勒,号称“四大贝勒”,阿敏以序称二贝勒。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生于费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旧老城)。后金第二代君主(1626年—1643年在位,其间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大清),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
三、中国古代清朝贝勒爷是什么官
1、贝勒爷并不是清朝的官职,起初贝勒泛指清朝的贵族。努尔哈赤时期就册封了四个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蒙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2、到崇德元年,皇太极定宗室爵位,从此贝勒正式成为宗室的第三等级爵位。
3、清朝的爵位制度分为宗室爵位和异姓爵位,在宗室爵位中贝勒是仅次于亲王和郡王的爵位,和亲王、郡王一样,在品级上都属于超品。基本上贝勒都是清朝历代皇帝的直系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