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是谁
1、赵括,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2、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3、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后来被秦军坑杀。
二、与纸上谈兵有关的历史人物有谁
“纸上谈兵”一词出自中国战国时期,与该词相关的历史人物有:
1.**赵括**:他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在长平之战中,他代替老将廉颇成为赵军主帅,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然而,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他被秦将白起包围,最终粮道被断,被围困在长平。赵括与40余万赵兵被俘,最终被秦军坑杀。
2.**赵奢**:他是赵国的名将,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提拔为上卿。然而,他曾表示对儿子赵括的担忧,认为赵括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
3.**白起**:他是秦国的名将,在长平之战中,他率领秦军包围了赵括的军队,并使用反间计使赵括代替廉颇成为赵军主帅。他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使赵军粮道被断,最终使赵括在长平被俘。
这些历史人物都与“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紧密相关,他们的故事和教训也是该成语内涵的一部分。
三、纸上谈兵是哪位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的“马谡’可以算一个。马谡在兵法上的理论和才华很优秀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司马懿来袭,街亭无人防守,当时的街亭是战略要地,很重要;马谡向诸葛亮请求要去守街亭,诸葛亮准了,于是马谡领兵来到这里排兵布阵,当时很炎热,马谡把将士安排在了制高点,如果敌人来攻可以居高临下成俯冲之势,有下属劝说:虽在制高点,一旦被围,就会变成劣势…马谡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结果司马懿大军到来围而不攻,待到中午天气炎热价;将士们又渴又饿,预下山取水,怎奈水源全在司马懿军团控制之下…口渴,炎热使得马谡军团人心惶惶,都想冲下山去,结果无异于飞蛾扑火,全军覆没……马谡纸上谈兵,刚愎自用,空谈误国;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首。这就是一个典型纸上谈兵的故事。所以说实践出真知,有再好的学识,不通过实践去认证,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