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在正史上,梁怀吉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1、说起今年的热播剧《清平乐》可真的是让观众赚足了眼球,同时也是这部剧的一大看点,剧中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梁怀吉和福康公主赵徽柔早已暗生情愫,梁怀吉从小就侍奉福康公主赵徽柔,梁怀吉之所以可以吸引到福康公主,我想这与梁怀吉的性格以及才学有关,梁怀吉的人物刻画就是一个温文尔雅,擅长书画的宦官,想来也不难,朝廷里懂得书画而且性格又温顺的宦官向来就不多,这样一个宦官人物哪能不吸引福康公主赵徽柔,再加上两人形影不离,久而久之就暗生情愫。
2、不过福康公主赵徽柔的一生也是不幸的,身为公主,所有人对她都是毕恭毕敬,况且还是宋仁宗赵祯最宠爱的女儿,地位以及身份自然高于其他公主,自然也不是逆来顺受的性格,并且随后宋仁宗赵祯因李家的恩惠并将福康公主赵徽柔许配于李玮,这也许就是福康公主苦难的开始,无法与心爱之人共枕眠,而且李玮木纳无趣,才华不及于梁怀吉,自然吸引不了福康公主。因福康公主与梁怀吉违背伦理道德,最后宋仁宗将福康公主身边的随从全部遣散,这其中也包括梁怀吉。
3、剧中的梁怀吉并不是虚构的,而是有人物原型,梁怀吉是北宋时期的宦官,前期是内侍省的宦官,后期调任为入内内侍省的宦官,也就是后面开始照顾福康公主,也就是从这时起与福康公主相识,也可以说梁怀吉与福康公主自幼是“两小无猜”的一对,只不过生于朝廷之家,哪有那么多顺应自己的事情,就比如福康公主的婚姻大事也涉及到报答之事,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一生。关于是书上的记载也只是停留在梁怀吉与福康公主的这一部分。
4、说起梁怀吉的结局,我可以总结为生于公主,死于公主,梁怀吉的一生都围绕着福康公主,在福康公主与梁怀吉做出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之后并且宋仁宗将梁怀吉发配到洛阳,因梁怀吉的离开,福康公主变得郁郁寡欢,福康公主开始走向自我自我毁灭的境地,宋仁宗因女儿的病情,不得不将梁怀吉差遣回来侍奉福康公主,可是梁怀吉回来福康公主的病情也未有好转,八年之后死于宫中,享年33岁,而后梁怀吉因福康公主的逝世也消失在历史上,再无音讯,无人知晓。
二、在正史上,梁怀吉的最终结局如何
1、随着各种古装电视剧的热播,很多的历史人物也被人们熟知,也演绎了很多丰富的爱情故事。不过电视剧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故事的发展而设定的,一些也并不具备历史现实。在《清平乐》中展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宋朝的景象,而福康公主和梁怀吉也让人意难平。福康公主因为一场婚姻而造成了悲剧,他们的结局都不是很好。在电视剧中,梁怀吉的结局是出宫了,但是正史上,梁怀吉最后还是在宫中担任内侍黄门。
2、在电视剧中,福康公主与梁怀吉之间的爱情故事十分凄美,也很让人感动。他们之间没有尊卑贵贱,梁怀吉可以陪公主一起哭,一起笑。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梁怀吉与福康公主之间确实很亲近,但是他们终究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福康公主厌恶李玮的长相还有他的笨拙,而梁怀吉的才华和长相都让公主很满意,更重要的是他还很理解福康公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福康公主只能和梁怀吉这样的内侍诉说自己的苦闷。
3、梁怀吉自幼就在宫中,刚开始他在前省当差,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技能,会书画,还很有自己的见解,十分聪明。后来他被宋仁宗派去仪凤阁,成为福康公主的内侍。他们之间也有了深厚的情感。在夜叩宫门之后,梁怀吉被罚到西京洛阳,一年后回到皇宫,在前省的画院担任内侍黄门。最后应该是有一个人过完一生。
4、福康公主最后回到李家,地位不如从前,无人侍候,抑郁而终。梁怀吉也孤独余生,他的痛苦也是可想而知,可是他们注定不能成为一对佳人。所以,他们二人的历史有很多的遗憾,他们的命运也真正被困在了四方城里。
三、历史上的梁怀吉长相(中的太监梁怀吉温润如玉)
1、《清平乐》中的太监梁怀吉温润如玉,历史上真实的太监是怎样的?
2、近日,电视剧《清平乐》在湖南卫视开播,讲述的是宋朝一代名帝宋仁宗赵祯的故事,这是改编自网络小说《孤城闭》。然而《孤城闭》的主角其实是赵祯的女儿赵徽柔,讲的是赵徽柔和内侍梁怀吉的爱情故事。
3、梁怀吉是赵徽柔身边的小太监,负责照顾她的生活,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与其说是主仆,不如说是玩伴。电视剧中的梁怀吉长得玉树临风、温润如玉,气质出尘脱俗。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太监是怎样的呢?
4、通过一些古书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有皇帝的地方就会有太监,太监一般都是伺候皇帝吃住行。太监在生理上虽然是个中性人,但心理上还是个男性。一般能够做到皇帝的贴身太监,都是头脑灵活的人,另外贴身太监对皇帝很了解,会想尽一切办法逗皇帝开心,这也是皇帝喜欢他们的原因之一。那么太监这种职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太监?
5、“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指政府机构中的官员。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
6、太监在这个专制制度下的牺牲者,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东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权有直接关系。
7、今天本文就将以东汉至明清的太监为切入点,看看中国历史上太监制度的发展演化史。
8、东汉中晚期,因为很多皇帝都是未成年便继位为皇帝。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国政往往有其母后操纵,而母后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9、当皇帝长大想亲政收权时,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干涉朝政。
10、东汉最有名的一个宦官大家都知道他的姓名,就是改进造纸术的蔡伦。当时的皇后喜欢舞文弄墨,又喜欢节俭,蔡伦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前人的基础上,降低了造纸的成本,提高了纸的普及率。
11、但是后人评价他的人品不好,以陷害别人来获取皇后的信任与提拔。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愤然痛斥:“中国人宁可永不用纸,也不要有这种丧尽天良被阉割过的酷史。”
12、但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扰乱朝纲的,比如曹操的爷爷,曹腾。曹腾一生侍奉过四位皇帝,而且还做到了“历事四帝,未尝有过”,是历史上少数名声比较好的太监之一。曹腾明明是一个太监,怎么会有后代呢?其实太监们除了没有生育能力外,其余的和正常人并没有多大区别。不但可以结婚,还能领养别人家的小孩。据记载,曹腾就曾与吴氏女子结婚,还收养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便是后来曹操的父亲:曹嵩。
13、曹腾一生在宫内供职三十多年,为人宽广仁厚,拒收贿赂,而且喜爱推荐名士。他在东汉时期被很多世家大族认可,范晔《后汉书》的《宦者列传》中有他独立的传记,对他赞誉有加,是宦官中难得的清流。
14、唐朝宦官干政,始于鱼朝恩。安史之乱爆发后,鱼朝恩随唐玄宗出逃,深得信任,得以统领神策军。他屡献谗言,陷害郭子仪,最后被宰相元载设计斩杀。鱼朝恩的出现,为宦官乱政埋下了伏笔。
15、第九位皇帝唐德宗逃难时,禁军将领白志贞没有尽责地率部保护德宗,致使德宗认为朝廷的文臣武将,都不如跟随自己逃难的宦官可靠。于是,唐德宗设统率禁军的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都以宦官担任。
16、从此,宦官掌管禁军成为制度,进而发展到在各道和出征的军队中,都有宦官监军。这样,宦官成了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他们甚至能够任免将相,而地方节度使也开始贿赂出任禁军中尉的宦官。
17、唐代宦官的权势就在于控制住了独立的武装部队,拥有和外朝一般的完善官僚体系,只此两项就决定了唐朝宦官对皇位的绝对控制权。
18、唐玄宗的节度使和宰相在前期相互制衡,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一家独大,宰相失去制衡力量。之后皇帝又培养宦官来统领御林军制衡节度使。结果两方都坐大,皇权式微。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19、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但从永乐朝始,形势变得不一样了。
20、朱棣靖难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宦官的力量,因此就在政治上投桃报李,给了宦官比较高的政治待遇。有著名的大太监郑和,还有一些京城宫里的内应。这些人,都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朱棣出谋划策。等尘埃落定后,朱棣自然得回报他们。
21、等到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个文盲皇帝除了做木匠活什么也不知道,全权委任魏忠贤,实际上魏忠贤行使的是皇帝的职权,别人叫他九千岁还不满意,以至于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可以说如果不是朱由校死得早,魏忠贤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22、但是任凭他权力能只手遮天,可他还是阻止不了手上面“天”的更替,新任的崇祯皇帝一上台,他也就只是普通阶下囚的份。
23、这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明朝皇帝理政不勤,又不放心把国政全托附给大臣,就用太监来制衡文臣。太监也知道自己只能依托皇权存在,但他们把明皇朝搞得乌烟瘴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不光彩的一面。
24、《宋史·宦者传序》将宋朝没有太监专权原因简要地概括为:“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
25、赵匡胤吸取了前朝的弊端,对宦官的编制人数、官阶高低、权力大小都有明确规定,大大限制宦官体系的发展。再者宋朝文官阶层非常强势,完全压制住了宦官势力,宦官只能老老实实做事。
26、所以宦官之祸在宋朝基本不存在,或者更准确点说,至少没有成功。
27、清朝同样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此时管理太监的最高机构为“内务府”,而内务府最高长官就是总管内务府大臣,这个职务主要是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选出,也就是说清朝管理太监的是朝廷命官,而不像明朝,是由太监管理太监。
28、清朝这么做,就避免出现宫禁事务长期固定地被太监独断把持的局面。同时,清朝总管内务府大臣多为满洲亲贵担任,他们认为自己是清朝的主人,而”满汉有别“,他们自然是不会允许太监去干涉自家的事务。
29、宋朝与清朝的太监数量都非常少,北宋建国之初宦官人数只有180人,到了后期是4000人,清朝的宦官数是3000人。唐后期宦官数是上万人,明朝最多时宦官有10万人之多。这样一比较,宋、清两朝的宦官人数真的是很少,人数少自然也不成气候。
30、太监干政,大多都是因为皇权与相权之争,而皇权衰微,相权就膨胀,为了抑制相权,皇帝大多选择身边人来抗衡。可是对于宋、清两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就是让太监掌权。
31、他们详细制作了岗位职责的说明,其中对于宦官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制定得一清二楚,太监从来都不是权力的中心,也可以说皇帝并没有授予太监太多的权力,也就没有干政的基础。
32、有人说宦官干政,说到底是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自卑,他们希望通过权力与金钱,对自己的身体作一个补偿,来挽回尊严。一旦有机会,他们也同样希望出人头地,如司马迁写下万古流芳的《史记》,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的国威,这些都是正能量的宦官。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或沉于地狱,或平步青云,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
33、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当中,大部分的太监还是老老实实地听皇帝的话,不会去做一些危害皇帝的事情。更多的太监,则是一辈子默默无闻、毫无尊严的奴才。就像《清平乐》中的梁怀玉,最后被迫与公主分开,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