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韩地图,燕国地图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燕国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1、燕国是现在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内蒙东部、辽宁、吉林南隅、朝鲜北部。
2、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
3、周武王克殷之后,封奭公于燕,燕国封域的具体情况不详,据琉璃河遗址挖掘出的铭器铭文可知,最初统领有六邦的土地和民众。在西周、春秋不断向冀北和辽西发展,消灭了蓟国、孤竹、令支正搜、无终等。由此可以大概知道这个时期燕国的疆域,主要包括冀北、今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
4、前232年(燕王喜二十三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
5、前228年(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破邯郸,赵公子嘉逃到代地,秦军兵临易水,燕国统治集团一片惊惶。太傅扒磨鞠武主张与代、齐、楚、匈奴联合共同抗秦,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
6、前227年(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荆轲携带燕督亢(今河北易、涿地区)图和秦叛将樊於期首级,与秦舞阳前往秦国诈降企图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失败,秦国依此为借口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组织抵抗,秦军大败燕、代联军。
7、前226年(燕王喜二十九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暂停进攻。
8、前222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二、秦***魏***赵***燕***楚***齐***韩地图
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一直在雍城(今陕西凤翔东),在雍城有秦孝公所建的醴泉宫。1986年,考古学家在雍东北部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墙遗址,证实了雍城曾长期作为秦国都城。根据多种史料记载,即使迁都以后,历任秦王仍要回雍城举行加冠仪式。
秦灵公时,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商鞅变法时,秦孝公再次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从此固定下来。
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以及商鞅、吕不韦等人的列传都有记载,另《三辅黄图》有详细的记载。
楚国从建国开始就不断迁都,初期大多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来楚文王迁都至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便稳定下来,长期作为楚国的都城。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发动鄢郢之战,占领了楚国核心地区江汉平原大部,楚国被迫迁都到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大约在顷襄王之子考烈王时期,楚国又曾短暂迁都到巨阳(大约在今安徽阜阳),最后迁徙到寿春(今安徽寿县)。
由于对故都郢的怀念,楚人将陈、巨阳、寿春都叫做郢都。
燕国的都城在蓟(今北京西南),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增设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1958年,考古学家发现了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并发掘了大量宫殿和城郭遗址,出土了文物蛙头型陶水道等。
韩国的国都原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韩武子时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韩景侯时又曾迁都到阳翟(今河南禹县),见于《吕氏春秋·任数篇》中高诱注;韩哀侯时,韩灭郑,随即迁都到郑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
郑韩都城新郑,也发现了宫城、城门、铸币等多处遗址,可以为证。
赵国都城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赵献做埋子在公元前424年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备返西);赵敬侯于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
在河北邯郸,考古学家发现了巨大的宫殿建筑遗址,后经勘查证实,是赵都邯郸的赵王城遗址。
魏国都城原来在河西地区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仿胡饥开封)。
根据史料记载,大梁曾被水淹而毁灭,后又多次重建,因此暂时未曾发现大梁遗址。
齐国建国时,太公都营丘,后迁都临淄(今山东淄博西临淄北),一说营丘就是临淄。
1972年第五期《文物》中发表了一篇《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详细记载了在淄河西岸发掘的巨大的宫城遗址。
三、战国时期燕国的郡城布局,最好有地图
1、《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北燕,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
2、燕下都在今易县城东南,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倚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3、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两年后,易王卒,儿子哙继位。
4、燕王哙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换言之,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失败,死于乱军之中。这场内乱,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齐国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占领了燕都,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在燕国军民的奋力抵抗和赵、韩、秦、楚等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退兵,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并以兵护送至燕国,是为燕昭王。
5、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弯并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6、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苏秦、乐毅、邹衍。
7、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后期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8、昭王及后派苏秦出使齐国,首先说服齐宣王归还前人趁燕国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
9、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引起各国震动,各国频繁相会,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并杀死齐闵王,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剰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罩闹昌墨二都。
10、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物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赵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