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是什么意思是历史典故吗出自哪里这个问题,六尺巷在哪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六尺巷在哪里山西六尺巷在哪里
1、六尺巷位于安徽的哪里2、六尺巷位于现在什么地方3、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位于什么地方?4、六尺巷在哪里?5、六尺巷在哪里六尺巷位于安徽的哪里
在安徽桐城市的西南方向,有一条长100米,宽2米的巷子。从康熙年间开始,便流传着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旧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1985年成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专项拨款修复,1999年在原址上进行扩建。如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石牌坊和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成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
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源于张家和邻居的一次纠纷。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这一职位相当于唐宋时期的宰相,官职之高,位极人臣。另外其子张廷玉,也考中了进士,在朝为官。当时张家在安徽桐城非常显赫。父子皆为京官,老家的事物全部交由老管家打理。
一日,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着邻居叶家。叶家当时出了一个秀才,也算不错的家庭,但和张家相比却还是天壤之别。这时,叶家提出要张家留出一条路以便出入。
但张家的管家却不同意,因为他家的地契上写得非常明白,“至叶姓墙”。也就是说要留一条路,张家就吃亏了。即便要留路,也得两家各退后几尺才行。
俗话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的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搭理。
于是老管家命令工人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这时候有人劝秀才说,人家张家有背景有关系,况且人家也是有理有据的,最好还是放弃吧。但倔强的秀才就是不听,还扬言要把官司打下去。老管家一看不对劲,赶紧给张英写了封信。
不久,老管家收到了主人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说话,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于是他来到叶家,告诉秀才说,张家明天就拆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
这时候管家就把张英的那首诗拿给秀才看,秀才也是文化人,看完以后也惭愧难当,十分感动地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激动,也把自家的墙拆了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现在的安徽省桐城市,在西南一隅。
六尺巷于清朝的康熙年间建成,巷道的两端立有石牌坊,牌坊的上面刻有礼让二字。六尺巷出自一个典故,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散凳毕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粗含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了。
六尺巷都是由鹅卵石铺成的,全长一百米,宽度为两米,东起西后街巷,西到百子堂,六尺巷的北边是吴氏宅,南边是张英宰相府。六尺巷是一个文化载体,其典故包含的礼让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一,凸显的是官方对民众的态度,可以说是当时处理官民关系的一个范本。
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位于什么地方?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来自于清朝宰相张廷玉的历史典故。张廷玉身在朝廷为官,妻子在老家伺候老人和小孩,有一次因为道路的问题和邻居起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张廷玉妻子就写了一封信给张廷玉说了此番事情。
张廷玉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廷玉妻子就不再追究了,让出了三尺地方,邻居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方,于是,六尺巷就这样成名了。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冲芹又恢复了'六尺巷'。修复恢复是根据原来的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处的恢复面貌修旧如旧。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尺巷
六尺巷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是桐城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典故来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老家与邻居吴家的土地官司,经过张英的劝解双方各让出三尺的历史佳话,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谦和礼让精神。
二、六尺巷的典故来源于哪里
1、“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2、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3、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升销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4、在故事中,人吵粗游们都在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给他的最高褒奖。后人们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镌刻在屏风上。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流传。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
5、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6、“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7、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
8、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9、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10、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副总理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
11、2006年11月21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他说,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12、2014年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凳烂王岐山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
三、***六尺巷***是什么意思是历史典故吗出自哪里
1、“六尺巷”是指一条巷子,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老家与老家邻居的一个小故事,史料上有真实的记载,是真实的历史典故,不是人们胡编乱造的。“六尺巷”的典故,就是告诉人们要学会谦让,学会礼让,和平相处。
2、“六尺巷”的典故是这样的,在清朝康熙年间,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他的老家是在桐城,家里的府宅是他的弟弟在居住,在他们府邸的旁边,有一家姓吴的邻居。两家之间有一条小巷子,这个邻居在修建府邸的时候,想要将这条巷子占为己有,所以张英的家人不允许,所以两家争执不休,官府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因此张英的家人写了一封书信,希望张英利用自己职位的便利,给当地的官府施压,让官府命令吴家不能越界,张英知道后,写了一封家书内容是这样的:千里来书裤侍携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3、张家谈告人在受到书信之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的让出了三尺的地界,而吴家人看到张家人如此礼让,如此慷慨,很是羞愧,所以也是同时让出了三尺的距离,最终这条小巷子没有被吴家霸占,反而因为双方的礼让,变成了一条六尺的巷子,两家人自此和平相处。这就是“六尺巷”的典故的由来。
4、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是听过这个故事,更多的是让人们学会做人要会礼让,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胡伏而争执不休,这世间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没有必要为了这些带不走的东西,影响了自己跟他人的感情,这是非常没有必要的。通过这个故事,同时也凸显了官府对民众态度,以及官府面对利益时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