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西辽历史介绍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西辽历史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西辽历史介绍
1、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去,重建辽朝,史称西辽。西辽存在于我国西北约九十余年。正象南迁后的南宋是北宋的继续一样,西迁后的西辽也是辽朝的继续。《辽史》编者不在天祚帝被俘,而在西辽亡后,才作为“辽绝”,是符合实际的。
2、一一二四年,大石率二百铁骑向西北方行进。西北边地是诸游牧族的地区,在金朝南侵过程中,仍然是辽朝的统治范围,局势是稳定的。大石北过黑水,白达达详稳床古儿来献马四百匹,驼二十,羊若干。再西行,至辽朝西北的重镇可敦城。大石在可敦城召集边地七个州城和鞑靼、乌古、敌烈、王纪剌(弘吉剌)、密儿纪(蔑儿乞)、乃蛮好颤等十八部的部众,宣告说:“金国逼我国家,残害黎民,侵占州邑,使天祚皇帝逃奔在外。我现在仗义而西,要借助你们诸部的力量,消灭敌人,恢复疆土。你们也有人替国家着想,拯友腊败救苦难中的人民么!”各部多出兵马,归大石指挥,得精兵万余人。设置官吏,备武器,又组成了一支新的军事力量。
3、大石通辽、汉文字,在辽朝为林牙(翰林)。在燕京拥立耶律淳时,左右的官员和统率的士兵多是***。大石西行,可能也有***随从。大石仍依辽朝局隐制度分设北面和南面官。金朝得到的报告说:大石在北方称王,置南、北面官僚,有战马万匹,畜产甚多(《金史・粘割韩奴传》)。
4、一一二五年初,天祚帝被俘后,大石仍在可敦城一带,依据他一贯的主张,积蓄力量,而没有轻易出击。但大石的存在,仍引起金朝的不安。金都统完颜希尹建言,严防大石与西夏联合。一一二九年,金泰州路都统又奏报,大石在发展势力。此时的金朝在全力侵宋,不暇北征契丹,大石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南伐金朝。一一三○年初,大石决计向西方求发展。二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整顿军旅,经回鹘西行。大石先写信给回鹘王毕勒哥说:“自我太祖以来,与你们非一日之好。今天我要西去大食,经过你们这里,请不要生疑。”毕勒哥得信,迎接大石,大宴三日,又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作大石的附庸,送大石至境外,西去。
5、金朝得知大石去回鹘,遣降将耶律余睹与石家奴等领兵追讨,沿途向西北诸部征兵,诸部拒绝。石家奴至兀纳水还军。余睹得知大石已在和州(西州)回鹘境内,恐与西夏联结,遣使去西夏询问。西夏回答说,夏国与和州不相接壤,也不知大石的去向。
二、西辽国和辽国
辽兴起于东北现在辽宁吉林一带,西夏兴起于西北现在宁夏一带;金兴起于东北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后来辽被金所灭,西夏和金则被后来的元朝所灭.
辽,大理,是在五代战乱时建立。吐蕃南北朝时建立的,西夏是宋仁宗时建立的。辽鼎盛时有900万人口,80万军队。西夏有近300万人口,50万军队。吐蕃,大理大概有数十万人口,10余万军队。
勃兴于东北的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于907年建国,统一塞北辽阔地区,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耶律德光时,助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取帝位,获得燕云十六州作为酬谢,势力又进入长城以内。在中原先进制度的影响下,辽朝逐渐向封建化过渡。适应境内不同民族和不同生产方式的状况,辽朝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
辽朝时期,社会生产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既有草原牧业,也有耕地农业,狩猎和捕鱼仍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在内地先进技术的影响下,纺织、矿冶、陶瓷、建筑以及马具等手工业较为发达。辽朝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契丹文,但文化深受汉族影响。
辽朝灭亡后,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称帝,建都虎思斡耳朵,是为西辽,1211年为乃蛮部屈出律所篡,国号仍为辽,1218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辽史》和《金史》都列入正史了。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_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
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从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开始编撰,至第二年十一月成书。全书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
记载了上起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生,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蒙古灭金,共166年的历史。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颂携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野唯伏,柯劭_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山携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史
西辽历史也属于中国的历史范畴,西辽的人就认为:中国是由辽国、宋国、西夏以及他们西辽四个部分组;其国王对外的称谓中有秦王等称谓。
而西辽王朝的创立者耶律大石更是一个高度汉化的统治者,他参加过辽朝的科举考试并中了进士,翰林院为翰林。
从西辽帝国的所作为来看,他们更象当时中国的一个割据政权。尤其是西辽,他们的世仇是金国,他们的最终的目标是光复大辽国。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在短短十一年内彻底推翻辽朝,建立起金朝。在辽朝覆亡前夕,皇族耶律大石北走漠北建立政权。
后又率部西征,先后降服高昌回鹘王国、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花刺子模国,建立了强大的西辽帝国,西辽帝国,这个由契丹西进中亚建立的王朝,上承高昌回鹘、喀喇汗。
下接蒙古帝国,其控制区域比起中原的金朝和南宋来更为庞大,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更为深远。西辽帝国虽统治时间只有88年,但在中亚历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朝代。
契丹国其实就是辽国,辽国因为是契丹族建立的所以也叫契丹国。契丹大体位置在今天的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三省相邻的西部地区。
2004年以来,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契丹人的仪俗很多,如拜日仪、柴册仪、再生仪、祭山、射鬼箭等。特别的生活方式就是四时的“捺钵”,辽朝皇帝带领百官的中央政权,随着一年四时,到各地巡狩,其宫帐的所在地就是“捺钵”。
契丹与周边各族各国的交往甚为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最为深入。以服饰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服装的主要特点是窄袖、短衣、著靴、左衽、佩蹀躞带。
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并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发的习惯。其发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或结辫下垂;有的留双鬓上两绺,自然或结辫下垂,或使其从耳环中穿过再下垂。
契丹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即所谓“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姑舅表亲的婚姻比较普遍,并且不受行辈的限制,建国初期还有“姊亡妹续之法”。述律、拔里、乙室已三族都是与皇族耶律氏互通婚姻的家族,后族女为后、男尚主的特殊地位和它所反映的这种婚姻形态,既有早期婚姻习俗的影响,也是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普通部民遵循着同姓不婚的原则。
游牧的契丹人“随阳迁徙,岁无宁居”,居住的是便于迁徙的穹庐式毡帐,类似内蒙古牧区牧民居住的蒙古包。
古代金国是现在的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中北部、陕西省中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东三省大部、内蒙古东部、朝鲜北部、俄罗斯远动滨海地区,总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政权。
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辽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时,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北的华中地区,使南宋、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
金朝疆域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原辽朝统治的东北区域与漠南地区,这是金朝龙兴之地,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
第二个是辽上京临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等燕云十六州,这里居民主要是汉族,长期以来受异族统治,而金统治下之汉地亦维持汉官制度。
第三种情况是原宋朝领地的淮河、秦岭以北之地,主要居民也是汉族,由于新受异族统治,大多不愿受金廷管制。先后设置张楚与刘齐等傀儡政权统治,最后由金廷以汉法直接管理。
三、西辽算不算中国历史是不是辽朝的延续
1、西辽(1132年-1218年)是中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朝代。亦称黑契丹,哈剌契丹。由辽代贵族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后扩张到中亚,首都虎斯翰鲁朵,一时成为中亚强国。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
2、西辽的建立者耶律大石是辽代的贵族,曾经任节度使。由于同辽天祚帝君臣意见不和,在辽代被金灭亡前夕,耶律大石带领一些部队离开了营地并自立为王。1124年,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在这里他召集了契丹十八个部落的首领集会,号召重建辽朝,受到各部的支持。他在这里创立了简单的政府,并建立根据地进行休养。1130年拔师西进,途中受到了回鹘王的接待和效忠。1132年到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称帝,并称“菊儿汗(古儿汗)”。西辽帝国正式成立。
3、称帝后不久,耶律大石率军南下同穆斯林化的东喀喇汗国发生战斗。这次西辽被击败,退回边界并同当时在边岁枯余界的另一支契丹后裔会合。1134年东喀喇汗国阿斯兰汗去世,继任者易卜拉欣即位,他不能控制汗国内的局势,便邀请耶律大石入都城巴拉沙衮保护。耶律大石入城后将此地定为西辽新都,改名为虎思斡鲁朵(虎思斡耳朵),并改元康国。
4、之后西辽继续扩张,并准备东征金国,但因为路途遥远,牛马损失很大而未成功。1137年,西辽在扩张中遇到西喀喇汗国的抵抗,西喀喇汗被击溃后向宗主国塞尔柱帝国求援。1141年,塞尔柱苏丹领兵十万在撒马尔罕西北的卡特万和西辽军发生决战,耶律大石以少胜多,获得大胜并占领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马尔罕。不久西辽又征服了花剌子模。
5、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皇后萧塔不烟摄政,1150年耶律夷列亲政。期间属国花剌子模和西喀喇汗国因葛逻禄人发生冲突,西辽支持西喀喇汗国,后经过调解平息。1163年耶律夷列去世,因儿子年幼,由其妹普速完执政。期间西辽对花剌子模的控制又有增加。1178年,西辽发生宫廷事变,普速完和丈夫的弟弟通奸,贬杀丈夫,被驸马之父射杀。帝位由耶律夷列之子直鲁古继承。
6、直鲁古时期,西辽开始频繁同周边国家发生战争。与此同时花剌子模也开始逐步兴起,显露出摆脱西辽统治,在中亚地区称霸的倾向。同时西辽在各个属国的官员也日趋腐化。1206年,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脱离西辽。不久西喀喇汗国也开始倒向花剌子模。与此同时,东部的高昌回鹘汗国不堪忍受西辽的剥削,倒向新兴的蒙古国家。
7、蒙古帝国的扩张使得乃蛮人被迫西迁入西辽境内败咐。1211年乃蛮部首领屈出律趁直鲁古外出狩猎的时候将其擒获,攫取了政权。名义上直鲁古被尊为太上皇,但只不过是个幌子。1213年直鲁古去世。不久蒙古势力已经进入中亚,1217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率蒙古大军进入楚河,1218年击杀屈出律,西辽灭亡。
8、从现有文献看,西辽政权应该保留了辽的政治体制,特别是两面制。这从记载中的官名可以得到验证。政府分南北两面,北面官僚主要管辖游牧民族,南面则管辖农耕民族,这应该和辽朝北部管辖契丹诸部,南面管辖汉民是一致的。另外具有汉民族特点的谥号庙号也一直保留。
9、对于新征服的疆土,一般采取的措施是给予较大程度上的自治,有的属国派遣总督常驻,有的并无常驻官员,定期派遣使节前往征收赋税和检查情况。属国也都有各自的军队。耶律大石乎滚时期对属国臣民的赋税也很轻,大约为每户一个金币。
10、西辽上层似乎使用汉语。宗教信仰比较自由,各种宗教都有流行,如佛教,萨满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和景教等。
11、属国的宗教文化,特别是伊斯兰文化,得到了比较好的尊重。1992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出土的西辽钱币使用阿拉伯文。
12、西辽皇帝世系表姓名在位起止使用年号备注谥号或庙号
13、耶律大石(1132年-1143年)延庆(1132年-1134年)
14、康国(1134年-1143年)创立者德宗
15、萧塔不烟(1144年-1150年)咸清大石妻感天皇后
16、耶律夷列(1150年-1163年)绍兴大石子仁宗
17、耶律普速碗(1164年-1178年)崇福夷列妹,政变身亡,萧斡里拉监国承天皇后
18、耶律直鲁古(1178年-1211年)天禧夷列子,乃蛮王子篡位缺
19、屈出律(1212年-1218年)天禧(未改元)乃蛮王子,直鲁古婿,灭于蒙古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