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人体安全辐射是多少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5辐射量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人体安全辐射是多少和5辐射量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玩一天手机的辐射量多少
玩一天手机的辐射量多少,目前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通信乃至娱乐工具,也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工具,有些工作原因,基本无时无刻都要带着手机。下面给大家分享玩一天手机的辐射量多少。
1、手机的辐射只有 0.3~1.6W/KG对人体的危害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2、在我们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电脑,电吹风,电视机等等,一般带电的都有一定量的辐射。
3、不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的太阳辐射,远高于我们身边的家用电器。下图是太阳辐射表。
有些人习惯于晚上开机睡觉,殊不知这种做法对人身体也有害处,因为手机虽然未被接通,但其还是在不断地和通讯基站做交流,因此其电磁辐射还会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而根据一项科学测试,工作中的手机,其辐射强度可能不低于一台正在运行的微波炉。
手机,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通讯高科技产品,已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手机通话是通过高频电磁波将电讯号发射出去的,发射天线周围存在微波辐射(300MHz-300GHz),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线部、听筒部、键盘部和话筒部。
据英国媒体报道,澳大利亚癌症兼神经外科专家库拉纳通过研究得出惊人结论:使用手机比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大,人们使用手机超过10年,患脑癌的危险将增加1倍。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手机危害健康的最新、最严重的警告。
美国耳鼻喉学学会年度会议最新研究结果引起众人关注:即使每天接听手机仅1小时,也有可能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这种耳聋一旦出现,将不可逆转,甚至会恶化,可能因此在四圆搜闷五十岁就出现老年性耳聋。
是由场源出的电磁能量中一部分脱离场源向远处传播,而后再返回场源的现象,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扩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辐射本身是中性词橘弯,但某些物质的辐射可能会带来危害。
手机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手机辐射靠SAR值来衡量。关于手机辐射人体有没有害的马拉松式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部分人认为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会因为手机产业的刻意隐瞒与回避就可以消失。
手机辐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天线、外观设计等因素,在实际使用中,手机辐射的大小还和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使用者周围的地理环境、基站的设置情况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讲,手机离基站越近,辐射就会越小,漏槐反之就越大。
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人体吸收,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一般来说,手机待机时辐射较小,通话时辐射大一些,而在手机号码已经拨出而尚未接通时,辐射最大,辐射量是待机时的3倍左右。这些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的赵玉峰教授介绍,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它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人面部还会有刺激感。在美国和日本,已有不少怀疑因手机辐射而导致脑瘤的案例。去年7月,美国马里兰州一名患脑癌的男子认为使用手机使他患上了癌症,于是对手机制造商提起了诉讼。欧洲防癌杂志所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也指出,长期使用手机的人患脑瘤的机会比不用的人高出30%。使用手机超过10年的人患脑瘤的几率比不使用手机的人高出80%。
手机挂在胸前,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即使在辐射较小的待机状态下,手机周围的电磁波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心脏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能把手机挂在胸前。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女性月经失调。另外,电磁波辐射还会影响正常的细胞代谢,造成体内钾、钙、钠等金属离子紊乱。
手机携带放置尽量别太贴近身体,特别是心脏,头部,生殖器的位置,打接电话时,通话接通后再放在耳边,所有这些都能减少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晚上玩手机会导致失眠。晚上睡前玩手机,会使得人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对睡眠质量有影响。而且手机是有一定辐射的,晚上玩手机时间过长,会导致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从而可能出现失眠现象。
晚上玩手机太晚会破坏生活节律,扰乱生物钟;而且人的大脑在晚上会分泌褪黑素,夜间的褪黑素水平的高低是会直接影响到睡眠质量的,而褪黑素一般在凌晨2-3点达到高峰。而一般晚上玩手机的',可能会处于兴奋状态一直玩下去,在11点前还没有睡觉,就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分泌数量少了,睡眠质量变差,就容易导致失眠。
而且手机辐射会让人体放松及入睡的能力减弱,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花费时间更长,且深度睡眠时间变短。
晚上睡前玩手机超过1小时就容易导致失眠。晚上在床上玩手机超过1个小时,会减少人体生成的褪黑激素,减少的幅度在22%左右。而人体的褪黑激素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后,人体的生理周期也会受到影响,使得睡眠质量变差甚至是失眠。所以夜晚要玩手机时,最好不要超过45分钟,把手机的亮度尽量调低。
其实一般来说,只要能戒掉晚上睡前玩手机这个习惯,失眠情况就会得到改善。可以慢慢的缩短玩手机时间,或是用看书来代替玩手机,这样慢慢的来改掉这个习惯。
危害: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分钟眨眼16—20次,而看手机时,每分钟只眨6—8次。玩手机时眨眼次数变少。再一个,手机屏幕的电磁波、紫外线、放射线、刺眼的颜色和红外线等也会刺激眼睛,它强烈的闪烁,会使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质消耗过多,从而引起眼睛干涩、疲劳、重影、视力模糊,严重者会导致角膜、结膜上皮细胞相继角化,泪腺的分泌细胞也发生病变,眼睛干燥怕光、不敢睁眼。如果病情发展较快,可以数周内引起角膜穿孔,导致失明。
正确做法:经常玩手机导致眼睛干涩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如用毛巾热敷;常喝绿茶、铁观音;或者玩完手机注意眼睛向外眺望休息一下以及做一下眼保健操等来缓解眼部疲劳、干涩等症状。
危害:长期躺在床上玩手机,会对眼睛产生极大损害。左右横躺着对左右眼睛的压迫力最大,如此一个月就会造成左右眼睛视力偏差,枕头对眼睛的压迫造成供血不足,时间一长眼睛就会有膨胀感,短时性影像重叠,这个不是滴眼药水就能好的!有些人配眼镜左右度数不一样就因为如此。还有,若在漆黑的房间里长时间盯着手机,手机发出的光线会让眼部肌肉疲劳,影响聚焦能力,导致视力模糊。最初可能只是暂时的视觉疲劳,但长此以往它会变成永久性的,最终导致近视。甚至有可能导致散光!
正确做法:应限制玩手机的次数,还有玩手机时眼睛要离屏幕远一点,以及玩完手机后注意眼部保养,比如滴眼药水、做眼保健操等。
危害:深夜玩手机对皮肤损伤极为严重,夜晚本来就是人体抵抗力免疫力最弱的时刻,得不到正常休息则有损皮肤健康。再加上现在的手机科技含量高,人们使用手机时跟面部距离很近,会对皮肤产生极大的影响,容易长痘痘。另外,手机是一个很不卫生的东西,表面布满细菌,晚上玩手机,难免会碰到面部、颈部、耳朵等地方,可能会导致暗疮、痘痘等。
正确做法:晚上玩完手机一定要用洗面奶洗脸,不要手机辐射全部寄居在脸上,对脸部损伤极大。还有玩手机时记住不要把手机贴近脸部,因为手机上会有很多细菌。
危害:我们正常人都有颈椎生理弯曲,如果没有生理弯曲,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称为“反弓”。“颈椎反弓”是构成颈椎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高枕可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而卧高靠背看电视以及长时间上网、躺着玩手机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时间牵拉着颈椎,也会导致其曲线前凸日渐减少、变直甚至反弓。
正确做法:不要以躺着或卧高半躺着等不良姿势来玩手机,这样对颈椎伤害很大,最好以正常的坐姿玩手机,另外以不好的姿势玩完手机后记得做一些拉伸运动,轻摇晃颈椎等环节颈椎不适感。
危害: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的手机、平板或者其他一些会发出光线的电子产品都会减少人们生成褪黑激素总数大概22%。而一旦人们的褪黑激素受到了这种程度的抑制,那么人的生理周期也将受到影响,直接影响便是让人始终处于浅睡眠,大大减少人们的睡眠时间。甚至有些人玩手机超1小时后,处于兴奋状态,不得不继续玩下去。使第二天情绪变差,易焦虑、沮丧。
正确做法:要严格控制晚上玩手机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到时间了就要放下手机,洗脸睡觉了,不然很容易失眠睡不着,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
危害:手机的辐射是比较大的,有屏幕的辐射和机体信号接收辐射2种。人的体内的血液是需要维持一个正负极电荷的平衡的,屏幕的辐射会对这个平衡有细微的影响,虽然不大,但是依然是有坏处的。时间长了会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易疲惫,恶心,等不良反应。长时间对着手机也会影响视力。另外手机的信号接收辐射会影响人的脑部神经系统,时间长了会使智力降低。
正确做法:晚上建议少玩手机,而且晚上手机一定要关机,而且就算关机了也不要放在床上或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因为关机的手机仍然会有辐射会对大脑有损伤的。
在被窝里玩,把亮度调到最低,然后不要正对着眼睛,光都是直射的,所以向下45度角左右,不要向上斜着,对颈椎脖子不好,久了会又酸又痛!
这种姿势又不累,对身体各各部位都没太大影响,靠着垫子再好不过,这是对健康影响最小的姿势了!
左右侧身对眼睛压迫力是最大的,这样一个月很可能就会出现左右眼睛实力偏差,枕头对眼睛会造成供血不足,时间长了有膨胀感,短时影像重叠,眼药水可没用哦!
俯卧对手肘,大脑的血液循环会造成压力,这种方式会很累,你会犯困,你睡了,手机自己还在连着网玩,,颈椎基本都会形成惰性缺血!
玩时间长了肯定不好,脑子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左右或者晚上九点左右,接触太多信息你脑子不会死机吗?
晚上十一点半后身体会分泌抑制黑色素的蛋白酶,一直可以持续到凌晨四点,但是这段时间如果见光,身体就会停止分泌;在一点之前都会有分泌,然后一点过后就是分解作用了。
我们感知字体是通过色差反应来识别的,两种颜色的色差越大,就越费视力,颜色为:白红橙黄绿蓝腚紫黒,其他的衍生颜色都覆盖于其中,黑白是最费眼睛的,所以知道为什么夜间模式总是黑加紫(或灰色)了吧。晚上最好选用冷色调,不要用暖色调的颜色!
二、人体安全辐射是多少
认识辐射及辐射安全壹、认识辐射�6�1核辐射的能量在百万电子伏特(MeV)的范围;原子辐射的能量在仟电子伏特(keV)的范围。�6�1这些辐射因能游离物质之分子,产生正负离子对,故称为游离辐射。�6�1游离辐射照射人体,与细胞中的重要分子(如DNA)作用,可使分子键断裂,引起生物效应。贰、游离辐射的特性�6�1游离辐射,随时随地都存在,但因我们察觉不到,所以没有警觉,等到身体受害,可能已经为时过晚。�6�1虽然辐射可能引起健康危害,但也不必过分担心。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高剂量的辐射对人体是有害的,但低剂量的辐射(天然背景辐射的变化范围),则对人体无害或风险甚低。参、辐射的健康效应1.机率效应(癌病、遗传效应等)–效应发生的机率(风险)与剂量呈正比;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没有低限剂量。2.非机率效应(皮肤红斑、白内障等)–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呈正比;有低限空肆剂量。当剂量小於低限剂量时,效应不会发生;当剂量大於低限剂量时,效应确定发生。3.辐射急性效应(後期效应)(1).癌症(2.)白内障(3.)不孕症(4.)突变(5.)萎缩效应(6.)寿命减(当急性剂量在0.2西弗到2西弗之间时,突变的机率是正常情况的2倍)(大剂量对组织器官的伤害,造成新陈代谢失常)肆、放射性射源的分类1.密封射源:固态射源,用较坚固的保护层密封,仅利用其外洩的辐射。2.非密封射源:液态或气态射源常不加密封而直接使用为示踪剂。(短半衰期、低活度)3.非密封射源不用时为密封,使用时再打开密封容游世器。使用此种放射源的工作称为非密封型放射性操作。伍、辐射防护与安全标准一、简易的辐射防护方法1.体外防护
(1)远离辐射源(辐射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3)加屏蔽阻挡辐射2.体内防护(设法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
(4)工作区禁止吸烟及饮食(5)戴防护手套避免接触污染二、常用来侦测辐射的仪器1.热发光剂量计2.手足侦检器3.剂量笔4.碘化钠侦检器或盖格管陆、实验室操作辐射源之危害因素�6�1直接辐射�6�1表面污染–体外曝露、食入体内、渗入皮肤、污染空气�6�1场所内空气污染–自然挥发、随空气流扬起�6�1场所外环境污染–运送、被盗丢失柒、实验室操作辐射源之安全守则1.进入实验室须穿工作衣与套鞋。2.在实验室内不得吸烟或饮食。
3.如非必要私人物品勿携进室内,操作所产生之废料应按规定收集、处理。
4.射源之领用与归还应确实记录。
5.做实验时必须佩带人员剂量佩章。
6.处理放射性物质时应戴橡皮手套。
7.辐射源需小心处理,并使用适当辅助工具。吸取液态放射性物质时,应使用安全吸球,严禁以口接触、吸管吸取。
8.操作松散的放射性物质,或加热处理过程,应在气柜内进行。
9.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吸入放射性物质,或发生与放射性物质有关之身体伤害时,应即通知辐防人员。
10.遵循TSD体外辐射暴露防护准则。(T:时间短﹔S:使用屏蔽﹔D:距离长)避免不必要的体外暴露。
11.实验完毕应侦测实验场所如台面、地面、气柜、水槽是否污染,如有污染应即除污。
12.离开实验室前,应侦测身体是否受到污染。如发现污染,应即依人员除污步骤进行除污,确认无污染始得离去。捌、辐射场所发生火灾之处理原则1.初期灭火,防止延烧,联络辐防人员、场所主管及相关人员、消防队和警卫队。
2.灭火时,避免用强力喷水扑灭,因易引起放射性物质溅散。3.放置放射性物质周围,不要让火延烧靠近,如有时间,以将放射性物质移出场所,并揽绳定界暂时保管为宜。
4.火灾时,应斗磨轿进行区域管制,进入设施中的人应穿著衣物并戴口罩,并於灭火後即进行污染监测及除污。玖、辐射剂量限制之目的�6�1防止非机率效应损害之发生(绝对安全)。
�6�1抑低机率效应之发生率,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相对安全)。拾、我国游离辐射防护安全标准一、我国游离辐射防护安全标准之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限度:
1.全身之有效等效剂量於一年内不得超过50毫西弗。
2.眼球水晶体之等效剂量於一年内不得超过150毫西弗。
3.其他个别器官、组织、手足之等效剂量於一年内不得超过500毫西弗。
二、我国游离辐射防护安全标准之一般人的剂量限度与剂量约束:
1.年有效等效剂量不超过五毫西弗。
2.个别器官或组织之年等效剂量不超过五十毫西弗。
3.场所主管应确保其辐射作业,对一般人造成之年有效等效剂量,不超过一毫西弗。
三、辐射量多少对人体有害
辐射量多少对人体有害,辐射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对人体有害的,但是辐射其实分为很多种,不同的辐射造成的危害不相同,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辐射,下面分享辐射量多少对人体有害。
辐射根据能量的高低及电力物质的能力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电离辐射能量高、频率高,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比如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该过程会使生物体内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造成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对身体造成危害。
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并不会电离物质。包括紫外线、手机、电脑、电磁炉、高压线、变电站、电视广播等产生的电磁场,危害性较弱。
医院的X射线透视、照相诊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脏器测定,对销芹肿瘤的照射治疗等,都是电离辐射。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电离辐射(所有类型)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乍看一眼很吓人,都致癌了还说风险极低?这不是忽悠人吗?
其实人在生活每时每刻都要受到自然界的辐射,这种辐射被称为天然本底辐射,一个人一年受到的辐射通常约为2.0mSv-3.0mSv/年。根据科学统计显示: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mSv。
医学上一般采用毫西弗(mSv)来衡量辐射危害性,只有遭受100mSv以上的辐射量,人体患癌的概率才会明显增加。
实际上,医院里一定程度的辐射是不会伤害人体的,离开剂量谈辐射伤害的,都是在扯淡。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做CT检查的辐射剂量总量。扒斗槐如果一定时间内进行了反复多次检查,比如说肿瘤患者,经过多次检查/复查、多个期像的扫描、多个部位的扫描,这些使累积的辐射剂量增多,这肯定是对人体有危害的。
下面看看B超、X光片、磁共振、CT这几种检查的辐射情况:
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呈像。多用于孕期产检,查看胎儿状况。“超声科”的检查项目是没有辐射风险的,所以不用担心辐射的问题。
原来是叫“核磁共振”,但一听到里面有“核”就总误导人觉得有辐射。在磁场中,让受检者身体里的原子(主要是氢原子)发生共振,然后接收这个共振的能量进行成像。春友磁共振是没有辐射的。为了避免误会,现在已经改名叫“磁共振检查”。
由于X射线穿过人体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如骨骼吸收的X射线量比肌肉吸收的量要多,那么通过人体后的X射线量就不一样,因而在荧光屏上或摄影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将显示出不同密度的阴影。
一次胸部X光检查收到的辐射剂量是0.1mSv,大致相当于日常生活10天所受的辐射。
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
关于CT检查的辐射是与剂量有关的,以一个普通的胸部CT为例,检查时的辐射剂量不会超过1mSv,相当于我们乘坐飞机从广州来回北京一次的高空辐射量。
胸透一次大约1.1mSv、胸片一次剂量0.2mSv、头颅CT 2mSv、胸部CT 8mSv、腹部CT 10mSv、骨盆CT 10mSv
打个比方,乘坐飞机1万公里(约20小时)受到辐射剂量约为0.05mSv,一次X线检查受到的辐射剂量为0.02-0.1mSv,相当于坐了20小时飞机;一次胸部普通CT检查的辐射为2mSv-5mSv,每天1包烟的辐射剂量为0.1mSv,相当于抽了二三十包烟。换言之,一个人一年当中坐飞机和抽烟接受的辐射量,就比做一次X射线或者普通CT胸片检查要多了。
PET-CT的全称为“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是核医学领域比较先进的临床检查影像技术。PET-CT是将PET和CT整合在一台仪器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显像系统,被称作PET-CT系统(integrated PET-CT system),病人在检查时经过快速的全身扫描,可以同时获得CT解剖图像和PET功能代谢图像,两种图像优势互补,使医生在了解生物代谢信息的同时获得精准的解剖定位,从而对疾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比如肿瘤的良恶性、手术后肿瘤有无复发等。
PET-CT一次的辐射量,国内一般在10毫希弗-15mSv之间,相当于一次胸部CT的辐射量,对人体并不会造成伤害,但有个缺点就是,检查费用偏贵。
以此看来,以上医院的影像检查远远都还达不到100mSv的辐射量值,也谈不上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了,但如果你短期内大剂量或者是长期小剂量的接受辐射,的确是可能会导致细胞发生突变,导致身体发生病变的。
任何能量在空间的传播都叫辐射,包括各种电磁波。与核能相关,能够伤害人体的辐射又叫电离辐射,放射性辐射,也就是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包括X射线,伽马射线(都是高能光子),质子,α辐射,β,β+辐射,裂变碎片(都是带电粒子辐射),中子,等。
衡量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的标准是,人吸收了多少放射性能量。不同的放射性类型,同样能量给生物造成的损害是不一样的。下表是不同放【射】类型的有效生物剂量权重:
能量吸收单位用格雷(Gray,吸收剂量),1格雷等于1公斤物质吸收了1焦耳的放射能量。对生物的伤害用相对生物有效剂量(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RBE)来衡量,单位是西弗(Sievert)。根据上表,如果辐射类型是X射线,电子,等,那么1格雷等于1西弗。如果是α粒子,1格雷等于20西弗。
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伤害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性腺(生殖细胞生成区域),骨髓,乳腺,甲状腺等区域对辐射敏感,容易受到伤害。
自然条件下,空气,人体自身,土地,建筑都有放射性辐射,叫背景放射性辐射。人体一年接受到的背景放射性辐射全球平均为2.4毫西弗,不同地区略有差别,比如北美大约是3,澳大利亚大约是1.5。中国近期的背景辐射是3.1,明显高于全球平均,与中国近几十年重工业化,大量采矿,采煤,开采地下水等有关。
人体对放射性的耐受能力比较低(越高等的动物对放射性的耐受力越低)。图1是不同剂量对人体的伤害能力。一些关键事实:
1、放射性辐射都有伤害,剂量越大伤害越大,没有安全值。“一定量的辐射对人体有益”没有根据。
2、对于癌症,辐射伤害的效应是累积性的。
3、每接受1西弗的辐射伤害(300到400年背景辐射),癌症患病概率提高5.5%(绝对值,即如果本来患癌概率是30%,增加5.5%后就是35.5%)。
4、涉及辐射伤害的设施(环境)安全标准中,普通人一年接受的额外辐射不能超过5毫西弗,专业人员一年不超过50毫西弗,五年总和不超过100毫西弗。
5、短期内接受到100毫西弗以上的照射,就可能患急性放射病(淋巴细胞,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高烧,等)。
6、短期内接受到3000-4000毫西弗照射,30日内致死率为50%。6000-7000毫西弗致死率为99.9%。
7、吸收到人体放射性元素引起的内照射危害远远大于外部照射,特别是α辐射(氡,镭,铀,钍,钚等重离子及其衰变链元素上的辐射主要都是α辐射)。同样能量的阿尔法辐射造成的辐射伤害是β和γ辐射的20倍,一般阿尔法粒子的能量还是β和伽马粒子的四五倍。所以内照射情形,一次阿尔法衰变造成的伤害是一次β衰变的100倍左右。γ辐射一般会穿透人体,损害要小的多。
微观层面,辐射会导致蛋白质变性,DNA断裂,细胞病变或者死亡。大部分DNA破坏会被修复,但是也有一些不能修复。不能修复的DNA破坏就是DNA变异,可能发展成癌症。
一些核专家提出的“适量辐射对人体有益”的说法,正式名称叫低剂量辐射兴奋效应(低毒刺激效应,radiation hormesis,或homeostasis),即低剂量的.辐射能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人体自我修复,从而改善人体健康。该说法在不发生DNA变异的条件下是可能的,因为细胞死亡会刺激免疫系统。但是DNA变异概率正比于辐照剂量,终生累积,因此负责制定辐照损害标准的权威机构,如联合国电离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美国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等,都不认可这一说法。核能界,如世界核能协会(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NA)的相关网页就强烈暗示这一说法很有道理。被权威机构认可的辐射伤害与剂量线性相关无最低阈值(Linear no threshold,LNT)理论在WNA被指为“假说”(hypothesis)。法国科学院也有一篇报告部分支持这一说法。
图2,辐射伤害与剂量的关系。B线为线性相关,D线为低剂量兴奋效应(Hormesis)
由于辐照能够损害DNA,人体细胞分裂旺盛的器官,如生殖腺,骨髓等对辐照更敏感。这些器官受到辐照会引起不育,白血病等。基于同样的原因,孕妇和小孩对放射性辐射的危害也更敏感。胎儿受到辐照损害,终生癌症患病概率都会上升。特别地,由于胎儿和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辐射伤害将大大降低新生儿的智商。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为例,如果胎儿接受到500毫西弗的辐射,终生癌症患病概率将从美国平均的38%增加到55%,智商下降15个点(与胎儿孕期周数有关,具体数据可以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官网上的数据:http://www.bt.cdc.gov/radiation/prenatalphysician.asp)。
影像学检查的辐射对有人体伤害吗?
在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中,B超、磁共振,是非电离辐射检查手段,而X线、CT及核医学检查,则会产生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穿透力较强,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而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害怕影像学检查辐射的原因。
电离辐射剂量的单位是mSv,事实上,人们每天都在接受大小不一的辐射,例如乘坐飞机20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 0.1mSv;照一次胸片约为 0.2mSv;胸透一次剂量约为1.1mSv;每天吸1包香烟,每年约接受辐射为35mSv;地铁安检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剂量约
只是这些辐射剂量不大,危害可以不论。只有当辐射超过一定的剂量时才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健康危害,
以CT为例,做一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约为2mSv-15mSv,10mSv以上的剂量可以视为高风险。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害怕了,会想“果然,做CT就是会伤害身体”,其实不然,因为医生在决定患者是否进行CT检查时,是已经权衡过利弊了的,只有在无其它检查手段可行的情况下,才会要求患者行CT检查。
虽然CT检查存在风险,但是做好防护措施,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对于普通人群来说,不必过于担心。
我们在医院,常常会见到因为疾病或者发病器官、部位的不同,需要使用到不同的影响检查,例如超声、X线拍片、CT、MRI等。很多人常会疑惑,这些影响检查是否有辐射,辐射差别大吗?
下面就一一做下排序,让大家更为清晰:
B超、磁共振成像(MRI):没有辐射,绝对安全;X光摄影(平片):0.1MSV,剂量很小,完全安全;CT:2-15 mSv,较高但是辐射量处于安全范围,不用过于担忧;核医学检查SPECT:0.1-5.2mSv,剂量不大;核医学检查 PET/CT:PET与CT辐射剂量叠加,最大仅有15mSv。从整体上来看,影像学检查所产生的辐射都属于安全的范围,受检者不用过度担忧,不过有些人群,则不适合其中的某些检查!
孕妇以前的观点认为,在怀孕期间,胎儿的发育情况极其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在该阶段,孕妇最好是不要进行CT检查,避免胎儿受到辐射,出现不良影响。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对孕妇身体的任何部位进行一次CT扫描,对胎儿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多次扫描可能会有问题。
不过,在受孕前15周内受到辐射的胎儿,在儿童期间患癌可能性略微增加,发生率理论上1/1000。但是这个风险暂时还没有被证实,如果准妈妈们不放心,在进行检查前就要跟医生讲明,调整辐射剂量,并做好防辐射准备。
儿童孩子的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免疫功能较为低下,进行CT扫描易影响身体细胞健康,最好是避免该项检查。如有必要,建议首选超声、磁共振等没有辐射的检查,或严格遵守医生指导下,在安全防护下进行检查。
过敏体质患者X线与CT检查所用的造影剂是碘剂,约有4%-12%的患者在注射造影剂之后会出现过敏样的反应。曾有新闻报道一名60岁的女士在医院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几分钟后发生造影剂过敏的情况,出现恶心、胸闷、心慌气短、四肢无力,很快神志不清、血压骤降,最终进过抢救才挽回生命。
所以本身易过敏的人群,对于CT影响检查则要多加注意,提前跟医生报备自己的过敏史。
CT检查,包含高分辨CT(HRCT)、CT平扫、低剂量CT、增强CT、CTPA等等。每当面对这么多种类的CT检查,患者多会认为最贵的是最好的,其实不然,CT检查的不同,只是因为患者发病部位、器官、病灶大小所需,并不是越贵的效果越好!
例如CT平扫,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胸部常规检查之一,对于HRCT,分辨率要低一些,CT平扫只能显示HRCT中的30-47.8%,多用于急诊、门诊常规病变的检查,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可疑病变部位。
如果发现端倪,那么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增强CT,对发现的可疑部位,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重点检查,从而提高准确率。
而HRCT主要用于观察病灶的微细结构,是胸部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HRCT可以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在胸部的应用非常重要。
有些人会疑惑,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使用HRCT呢?这是因为HRCT并不能代替常规CT,而是作为常规CT的一种补充。对于当下患者来说,可能CT平扫更适合,而随着检查的进展,医生也会随着病人的情况随着更换检查手段,做进一步的筛查,让患者进行最合适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