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九九是什么节气和九九是什么节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九月九是什么节日
九月九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大伏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慧闹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滚碧携,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二、九九是什么节气
1、九九是中国古代民间用来表示冬至后,或夏至后八十一天日期的总称。
2、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为“冬九九”,称夏至后的八十一天为“夏九九”。此称沿传仍很流行,并且民间一般指的是冬九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按次称为头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即所谓“数九寒天”,是为气候上的冬季。
3、通常把冬九九根据气候变化编成农谚: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绿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杨絮落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又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五九,削井口;春打六九头,沿河看垂柳;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儿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4、二十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一年四季野闷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
5、中国低纬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湿润、冬夏温差较小,季节转换时日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明显。中颂差弯纬地区庆橘(北方地区)降水少、干燥、冬夏温差悬殊,季节转换时气候要素变化明显的是气温,中纬地区四季温差大,气温变化分明。
三、什么是九九节气
1、九九节气是中国古代民间用来表示冬至后或夏至后八十一天日期的总称,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为“冬九九”,而夏至后的八十一天为“夏九九”。民间一般指的"数九"是冬九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按次称为一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即所谓“数九寒天”,是为气候上枝洞态的冬季。
2、冬九九就是从每年冬至日起,向后数九个九天,“数九”的过程是一个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常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九里天”、“数九寒天”。“数九”的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最后一个九天称“九九”。
3、民间流传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5、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猛源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颤耐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6、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